中职学校班主任对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

    陈秀莉 王宝才 刘钊

    

    〔摘要〕“特殊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职校中必然存在且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也自然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将他们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成人成才,便成了班主任棘手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随班就读;特殊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72-04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随班就读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大学扩招、高职兴起,招生市场竞争激烈,迫于办学压力,各中职校多采取“零拒绝”的方式招生,客观上造成了“特殊学生”群体成为中职校中必然存在且不可回避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也自然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将他们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成人成才,便成了班主任棘手的问题之一。很多班主任下了很大功夫,结果却收效甚微。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教育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界定

    “特殊学生”是个中性概念,不能把他们等同于差生,应将他们视为主、客观条件特殊,需要加以特殊照顾和帮助的对象。这里主要指身体某种机能有缺陷或受到损伤(主要表现为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缺陷等)的学生。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是一种能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教育形式,是我国吸纳现代“融合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界特有的一个术语。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工作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融合教育、促进残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回归主流社会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普通学校重视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促进“特殊学生”主动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班主任对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

    (一)转变观念,学会接纳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各科教师、班干部等都是学生成长中直接的、重要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班主任、学生、学生家长都需要转变原有观念,调整心态,才能激起特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真正把他们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正品”。

    1.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

    有什么样的“观”,就有什么样的“行”。我们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不是选拔或淘汰教育,而是合格加特长的教育。为此,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即:中职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不是差生,而是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成才。认真对待特殊学生,促其和谐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现代师德精神的体现。因材施教就需要我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差异性,在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条件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2.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只有自强不息,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提高素质、树立威信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教学需要知识,教改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班主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努力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手语技能,展现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信,使自己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爱心和尊重是教育“特殊学生”的前提

    “特殊学生”无论外在表现如何千差万别,内心一定是渴望大家认可,渴望回归集体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特殊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付出几倍于普通学生的爱,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小A,中度智障,性格乖张,狂暴易怒,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多次自残行为。我认真观察后发现,他在每次情绪发作之后,总是表现得特别疲惫,甚至流露出自责和后悔神情。我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我试着和他交流,问他是不是自己并不想出现这样的局面?他点点头。然后我表示可以帮助他,他用将信将疑的目光瞅了我一眼,没有说话。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是需要这份帮助的。我与家长达成共识,细心呵护孩子,尽量减少此类现象。情况得到缓解后,小A也渐渐开始信任我,我趁机引导他:不高兴的时候先离开教室,找老师宣泄,或者到操场跑几圈释放一下压力,效果会好一些。我用真诚的关爱,陪伴小A慢慢打开了封闭的内心世界,他情绪失控的时候越来越少,以后经常可以从他的脸上读出快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最好的激励办法是尊重别人,让其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特殊学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尊重,因此班主任要用赏识的心态去认识学生,理智地对待“特殊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善于克制和宽容。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學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挖掘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借机用“升温”的办法造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老师在期待我”,会使他们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从而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向往。

    另外,适度的惩罚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惩罚是在学生内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必要教育措施,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明辨是非,给学生认识错误、明白道理的机会。

    (四)因材施教,制定并实施个别教育计划

    1.设立可行目标,制定并实施个别教育计划

    中职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后,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我们有一份由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特殊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要使“特殊学生”有成功的欲望,就必须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班主任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教育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长期目标基础上,采用任务分解法确定短期目标,通过降低难度、反复训练,增强“特殊学生”不断进步的自信心。

    2.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为了帮助“特殊学生”成长,我采用了“特殊学生成长档案”,尝试提出了“习惯入手、由外而内、梯级养成”的学生行为发展操作方略。参照同学、家长及学生个人近期的表现,按残障学生类别设计我们的指导和活动内容,并将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的单一主体扩展为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多元主体。由于有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更加关注,通过不断的指导与鼓励、反思、修正、再对照、再反思、再修正,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品格。通过档案记录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可以记录下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如学生的第一次领奖、第一次帮助他人……这样全景式的文本、视频、音频记录,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一个有着发展潜能的自己,这会激发起他们更大的发展信心,激励着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其正面激励作用非一般手段可以比拟。

    (五)全方位的管理,立体式的教育

    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强化个别教育

    在集体中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是培养“特殊学生”不可欠缺的基本手段。班级里有个别“特殊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难得机会,学校通过集体的舆论、优良的校风、健康的班风来教育学生,如通过拓展训练、主题班会、文娱节目比赛、节日庆祝活动等,以班委会、团支部、宿舍长为核心,积极倡导学生群体的互帮互助行为,通过对特殊学生的关爱,让身体健全的学生学会爱,承担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一员,班级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主角,只有相互帮助和相互竞争,每个人都进步了,提高了,我们的班集体才能越来越好,每个成员都会有归属感、安全感。同学之间的友善、热情、鼓励,能为“特殊学生”燃起友爱的火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享受到同学相处的欢乐。

    但是由于“特殊学生”生理机能损伤的程度不同,个性差异大,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强化个别教育。小B是个脑瘫患儿,每周一早读时,他就会满脸汗水,面部表情扭曲,一只手按着腹部,一边含含糊糊地要我给他父亲打电话,要父亲赶快来接他。晚上我打电话询问病情,他父亲说已经看好了,明天正常上学。这样的事规律地和不规律地发生了近二十次,我开始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更多小B的情况。父母一直把小B出生时的脑瘫看成自己的错误,于是过度溺爱,让他形成了“应该”的思维模式,不顺心他就“犯病”给人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开始转换角色,在小B面前当起了“恶人”:明确学校关于请假天数与休学的关系,告知他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就有可能离开班级;小组班级值日,让组长给他安排诸如拿墩布、倒垃圾等工作,而不再允许他一下课就直奔校门回家;课间操,让他在操场一角慢走,而不是待在温暖的办公室的沙发里;只要他提出的是合理要求,我依然会很爽快地答应,要是他很快反悔,我就会板起脸,让他知道选择了就要付出代价。渐渐地,他请假的频率降低了,慢慢地他也会主动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了。我暗暗欣喜,规则意识的种子在小B的心中萌发了!经过三年的培养,他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家农业文化园区的温室植物养护员。

    2.强化家庭教育,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学校教育是目前“特殊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学校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特殊学生”创造了一种自由和谐的成长氛围。然而回到家回到社会,孩子就出现了“反复”,造成“5+2﹤7”的局面。从教育影响来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要定期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或家访,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态度,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以防止不当的家庭教育抵消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效果。

    首先,要真诚以待,邀请家长全程参与孩子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及时沟通交流,解答家长们的困惑,以探討的口吻共同研究教育的方法。其次,鼓励家庭成员正视孩子的问题,采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能选择冷漠和逃避。如对于个别家长在学生出现问题后一味地袒护、包庇、纵容,认为自己孩子是弱势群体,别人都应该让着他、迁就他的现象,要让家长对孩子形成正确的认识,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最后,帮助家长打消顾虑,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

    3.协调好各科任老师和“特殊学生”的关系

    各科任老师的教育是“特殊学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各科任老师在一起,所以班主任要重视和科任老师的协调管理,经常和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各科课堂上的表现,做到准确、及时、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动态,让学生意识到班主任在时时处处关注着他们,帮助学生和科任教师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

    4.创造锻炼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特殊的孩子需要特别的关爱,然而,如果这种“关爱”使用不当,则可能遭到他们的拒绝,甚至变成一种伤害。小C,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她身材矮小,右腿有残疾,行动不方便,不善言语,但是从小喜欢画画。于是我总是不露痕迹地为她创造锻炼机会,让她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班级的黑板报布置,在她和同伴没有觉察的情况下锻炼了自己。当她的作品在学校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来自班主任的肯定和同学的崇拜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期待,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慢慢地她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在她的脸上时常浮现自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