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达纲领批判》简谈共产主义阶段论

    王明哲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划分了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指明共产主义建设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致,不可一蹴而就。《哥达纲领批判》对我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现阶段基本国情,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两个阶段

    1875年,逐渐走上右倾机会主义道路的拉萨尔派企图同爱森纳赫派合并,用社会改良取代革命。针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部分,马克思进行了批注,称为《哥达纲领批判》,1891年恩格斯将这个文件初步公布。其中较为完备地提出了有关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是马克思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回顾文本对于当今深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仍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划分

    马克思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第二个是劳动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列宁说过,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的确,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有别于乌托邦式理想化的愿景性描述,是对未来社会进行的科学论证,是从社会物质条件入手的现实批判。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总体上讲,马克思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划分标准。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劳动理论。彼时的德国工人党纲领中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分配”等理论,完全否认了生产资料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拉萨尔派只看到了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但忽视了生产资料生产使用价值的作用。如果社会状态如此,那些除自身劳动能力外天然不拥有任何财产的人则不得不为另一些把自然界视为己有的人做奴隶,在他们的允许下才能劳动,并由他们来决定什么是有益的劳动以确定分配,这显然不是所有人的“平等的权利”。由此可见,生产资料对于分配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对于分配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而共产主义社会只能是公有制的社会,因此,马克思所确定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公平的”分配理论。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纲领中“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这句话的矛盾,披露了这句话为得食的不劳动者庇护的本质,从而说明拉萨尔派所谓通过劳动所有权和平等权利以达到公平分配的设想显然是荒谬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分配问题,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变革生产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私有制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由生产资料公有的条件所决定的消费资料分配方式才可能是公平的,是共产主义的。

    然而,马克思并不否认不平等权利在一定阶段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有了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论。马克思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限制了社会分配的平等,一些弊病必然无可避免,这个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漫长道路中所必经的,马克思称这个阶段为第一阶段。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集体财富充分涌流之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得以实现,“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的平等才得以实现。需要区分的是,上述第一阶段与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會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后的社会主义阶段不尽相同,它的提出带有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阶段论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原理的意义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划分的理论,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重大指导意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共产主义阶段论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提出认清国情的论断,后来在1959-1960年读《苏联经济学教科书》时第一次明确划分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了。”可见,毛泽东很早就开始注意对经典作家分阶段实现共产主义思想的领会, 他正确把握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阶段性,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一次可贵探索。

    我国是从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生产力并不先进,还带有许多旧的因素和残留,并且我国民间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作用,所以必须根据国情来确认分配制度,不能超越阶段。在社会物质产品未能满足平均分配的前提下,劳动者个人体力、智力、家庭状况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分配的绝对公平,贫富差距必然产生。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没有否认这种差距,反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由于权利要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因此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社会实际的。一方面,按照经典作家的理论,中国目前已经确立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另一方面,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的因素无法完全消除,实行按劳分配必然遵循资本主义等价交换规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公平分配消费资料;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最终实现按需分配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然,尊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并不是说我们达到共产主义的愿景虚无缥缈。共产主义绝非只是幻想,共产党人要坚信共产主义发展趋势的必然。列宁说过,“严格地区别本质上不同的各个阶段,冷静地探讨这些阶段产生的条件,这决不等于把最终目的束之高阁,决不等于蓄意放慢脚步,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加快步伐,正是为了尽快而稳妥地实现最终目的。”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信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因为目标的遥远和道路的曲折而否认这种必然。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抬高生产关系,企图跨越初级阶段而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悲观不去奋斗,逐渐走上右倾机会主义道路的倾向。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未能正确理解共产主义阶段论,将经典理论与现实国情剥离开来,多数犯了提高现实社会生产关系的通病,对苏联模式的复制更让许多国家付出了惨重代价。偏离生产力水平的制度、政策最终要被经济基础也即物质生活条件纠正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规律。《哥达纲领批判》在此问题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的国情以及认清我国的社会基础,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步步为营,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 郭志鹏:《<哥达纲领批判>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