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

    陈磊 钱星妤 宋丹丹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综合素质不高、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因此,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培育对象,并在分析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政策建议,这对指导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劳动力;培育模式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部分农产品供不应求,保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任重而道远。201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技能、身心等综合素质较低。这一现状发人深思:将来谁来种田?谁来发展现代农业?粮食安全又何以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正是中央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之一。

    2农业现代化视角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现状

    这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既是推动者又是获益者,因此,农业劳动力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1我国农业劳动力规模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动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人数变化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1978年以前: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农村人口激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迅速增长,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极少且数量相当。

    1978~1991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平稳增长,第二产业人口在这个时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1992~2002年间:1995年前后,第二产业就业情况开始落后第三产业。虽然后来第一产业有所回升,但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减少的。

    2002年至今:从2002年开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直线下滑,而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迅速增长。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已增加到13181万人;《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末外出劳动力达到16821万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不断增多,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4年的54.8%,几乎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2.2农业劳动力结构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的“老龄化”及“素质的低级化”现象。

    (一)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

    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在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中,51岁以上占5.1%,20岁以下的占16.1%。而农业从业人员中,51岁以上则占36%,20岁以下占6%。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劳动老龄化趋势明显,预计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造成阻碍。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意义深远。

    (二)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2006年末我国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占9.5%、小学水平占41.1%,而大专以上只占0.2%。明显的,现今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跟不上农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3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总的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他们是有一定文化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懂得利用新科技,且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且收入水平颇丰的农民。

    3.1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找准培育对象,既要与农业有关系,又要符合“新”的特点。本文则从农业大户、打工返乡者、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主体角度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问题,从学习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角度分析这些主体接受培训的可行性。

    3.2对潜在培育对象学习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分析

    (一)农业大户

    农业大户一般是常住在农村、已经实现农业规模生产的农户。

    从学习能力上看,他们务农经验丰富、农业知识扎实,作为培育对象,他们基础好因而学习能力比较强。

    从人力投资风险来看,他们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不用担心接受培训后,没有用武之“地”与资金,他们接受职业农民培训的风险最小。

    (二)打工返乡者

    打工返乡者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融入城市生活,最终回归农村的人。

    从学习能力来看,一般打工返乡者之前从事过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农民他们有更高的学习能力。

    从人力投资风险来看,打工返乡者一般在农村有自己的土地,回到农村,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重新从事农业,目标明确,所以风险较小。

    4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经验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速度较快、科技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也走在前列。以下分析几个典型国家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

    4.1韩国——制度完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城市化发展相当迅速,农业年轻劳动力急剧短缺。为了确保农村年轻劳动力,除了资金扶持外,政府还对农民的精神、技术加以培训,使得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韩国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此外,韩国还兴建“村民会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更乐意接受培训。

    4.2日本——深入教育

    与韩国类似,日本也是由政府的扶持、颁布法令法规来施行新型农民培育计划。同时,日本把农业与教育相结合,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农业知识的普及,而这种更深入、渗透的农业模式大大推动日本农业的发展。

    通过将农业与教育相结合,日本培养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农业人才,解决了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在地方,日本设立了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建立农民终身教育基地,为日本农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精英。

    4.3德国——“双元制”

    德国的“双元制”最为著名。所谓“双元”,指得是学生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培训。学校每周进行1到2天的理论教育,内容由州文化部制定;企业每周进行3到4天的技能培训,内容由联邦科教部制定。

    德国这种模式是一种较为踏实的模式。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了农业从业人员只知理论而不懂实务的窘境,并用签订合同的方式确保了实践的进行,培训体系相对严谨务实。

    5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选择

    现有研究大多着眼于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而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研究则较少,呈现出“繁而杂”的特点。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5.1政府项目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府提出的项目,结合自身特点,衍生出适合自己地方的培育模式。“绿色证书工程”制定了农民技术资格岗位规范;“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了大量农村致富带头人;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则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5.2院校培育模式

    院校培育是提高农民素质最基本的途径。我国院校培育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一类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方式主要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学历教育是指通过考试等考核之后能够取得学业证书的教育;而非学历教育是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进行一些短期的项目培训。

    职业技术学校主要设在农村,分为两种形式:产教结合和“送教下乡”。产教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快速运用到生产中。“送教下乡”则是将课堂实践放在乡间小路上,用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授知识。

    6政策建议

    与国外培育模式相比,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仍有待完善。因此,政府需着手建立系统高效的培育方式。

    6.1建立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因此,我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制定相关法律,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法可依,保障自己获得培育的权利,使我国新型农民培育体系更加规范合理,推动我国农业改革进程。

    6.2创新培育模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前多采用培训班的传统方式,虽声势浩大但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因此,各地应立足区域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实行长短期结合、脱产和半脱产结合、现场指导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育方式,以此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6.3构建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农民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需将新型农民培育纳入发展规划,投入充足经费用于教育培训;各省自治区因地制宜,按照各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实施分类教育培训;就各乡镇而言,应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教育培训,找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教育培训的着力点。最终构建上到国家下到乡镇的一体化新型农民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