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系羊莫尼茨绦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徐卉荣

    

    摘要:对门源县泉口镇东部地区3个村的青海藏系羊,按0.5 mL/kg体重的剂量将1.5%氢溴酸槟榔碱溶液注入口腔,服药后约40~60 min排出黏性液体粪样,收取其1/3粪样,用3%福尔马林溶液轻洗于搪瓷盘中沉淀片刻,弃去上清液,再采用肉眼检查的方法进行了藏系羊莫尼茨绦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共检查86只藏系羊,感染莫尼茨绦虫14只,感染率为16.28%,检出虫体812条,平均感染强度为58条/只,强度范围为4~350条/只。

    关键词:青海藏系羊;莫尼茨绦虫;感染率

    中图分类号:S852.73+4;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3-0022-01

    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Anoplocepha-lidae)、莫尼茨属(Moniezia)的扩展莫尼茨绦虫(M.expansa)[1]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寄生于羊小肠中引起的。该病是秋冬季最常见的羊寄生虫病,多发生于5~7月龄羔羊,可导致羔羊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死亡。病羊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渴欲增加、下痢,并出现贫血、淋巴结肿大、消瘦、卧地不起、口吐白沫,最后死亡。在羊舍内发现粪便有黄白色节片;可视黏膜苍白,稍黄染;皮下结缔组织胶样浸润;肌肉色淡;心包腔、胸腔和腹腔内有多量较浑浊的液体;心内、外膜点状出血。心、肝、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色淡黄;小肠腔里有成团的绦虫存在,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变化;大肠内有淡绿色液状粪便;有时可见肠阻塞、肠臌气或肠套叠。因此,要防止绦虫病发生,关键要加强平时的驱虫工作,对症用药,可有效地控制该病。

    为摸清青海省门源县青海藏系羊莫尼茨绦虫病的危害程度和现状,避免因莫尼茨绦虫病的感染引起不必要的损失,于2014年3月在门源县泉口镇东部地区进行了莫尼茨绦虫病的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地自然概况

    青海省门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祁连山腹地,青海省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55′28″-102°41′26″,北纬37°03′11″-37°59′28″m,总面积6 902 km2。气候寒冷、积温较低、辐射强、日温差较大,全年分为冷暖两季。草原面积45.77万hm2,占土地面积的66%,草场类型以山地草甸草场、高寒草甸草场为主,牧草品种主要有矮蒿草、小蒿草、紫花针茅等。

    2 材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门源县泉口镇东部地区3个村的青海藏系羊,按0.5 mL/kg体重的剂量将1.5%氢溴酸槟榔碱溶液注入口腔,服药后约40~60 min排出黏性液体粪样,收取其1/3粪样,用3%福尔马林溶液轻洗于搪瓷盘中沉淀片刻,弃去上清液,再进行肉眼检查。

    3 结果

    由表1可见,共检查86只青海藏系羊,感染莫尼茨绦虫14只,感染率为16.28%,检出虫体812条,平均感染强度为58.00条/只,强度范围4~350条/只。

    4 讨论

    (1)本次调查对象中,有来自半农半牧区泉口台村的藏系羊、来自牧业区西河坝村、黄树湾村的藏系羊。从调查结果看,牧区散养的藏系羊莫尼茨绦虫感染率高于半农半牧区。

    (2)在3个村藏系羊感染莫尼茨绦虫调查中,西河坝村的藏系羊感染率最高,感染率达18.75%。其原因是该村属于牧业乡,大部分为散养;对羊定期驱虫工作做得不好;牛羊屠宰后感染绦虫的脏器随意扔弃。

    (3)平时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寄生虫防治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病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强化群众的卫生行为规范,根除以病畜内脏喂犬和乱抛的陋习。加强对屠宰场和个体屠宰户的检疫,及时处理病畜内脏。

    (4)羔羊放牧后30~35 d驱虫一次。第一次驱虫后,经10~15 d进行第二次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有:硫双二氯酚,绵羊100 mg/kg体重,一次口服。氯硝柳胺,绵羊75~80 mg/kg体重,配成10%溶液灌服。平时避免到潮湿的牧地放牧,应选择清净的安全牧场放牧。发现绦虫病羊要隔离治疗。联合驱虫法: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5 mg,硝氯酚按每千克体重3~4 mg,空腹5 h后灌服。间隔21 d后,再用左旋咪唑(小羊0.3 g)、别丁(小羊0.3 g)空腹5 h后灌服,可驱杀羊体内各种绦虫,还可驱除羊体内的线虫和主要吸虫。

    (5)不在潮湿低洼的地方放牧,不在小的死水池内饮水。定期用热水洗涤母羊乳房及挤奶用具。发现病羊应及时隔离治疗。羊的圈舍应定期进行消毒。每天要清除粪便,堆积进行生物消毒。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