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绎法的哲学主观题解答与备考策略

    池方权

    

    

    摘 ? ?要: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哲学主观题基本属于原理关照型试题,对应的学科任务是“解释与论证”,体现对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在分析运用演绎法解答哲学主观题的基础上,复习备考可从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深究学科知识原理、提升解读信息能力三方面着力。

    关键词:演绎法;哲学主观题;备考策略

    一、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哲学主观题设问的对比分析

    对比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哲学主观题的设问(见表1),不难发现这些题目基本属于原理关照型试题,对应的主要学科任务是“解释与论证”,体现对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哲学主观题基本从中观、微观的角度设问,其中微观的小切口设问占了绝大部分。问题通常遵循“请运用……知识(原理)说明……”或“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启示(合理性、作用)”这样的设问格式。这类问题的解决本质上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解决矛盾特殊性”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法解答这类哲学主观题,得分率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演绎法在哲学主观题解答中的应用

    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以一般的原理为前提去论证个别事物,从而推导出一个新的结论。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包括公认的科学原理和定义等,对于哲学学科来说,主要是指一般的哲学原理和基本的哲学观点、核心概念等;小前提是研究的特殊情况,在解题中则是设问指向要分析说明的内容以及材料的有效信息;结论是将特殊情况归到一般原理之下得出的新知识,在解题中则表现为基于理论依据和原理,运用材料和设问的有效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层层推导、演绎分析,解释论证清楚设问指向的结论的过程。因此,在解答哲学主观题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演绎法三段论的推理形式,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结合材料情境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40题(2)为例(材料略,设问见上表)。通过审题可以知道:大前提是“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小前提是“人们的文化自觉是一种正确的意识”;结论是要说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明确“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相关知识,理清文化自觉意识与意识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然后遵循这一理论依据,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演绎分析为什么能通过“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参考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三、基于演绎法应用的备考策略

    考查“解释与论证”学科任务的试题一般属于“归因类”试题,它回答“为什么”问题。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快速获取和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并将这些有效的信息与学科必备知识相联系,通过演绎分析、辩证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运用演绎法解答主观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学科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才能高效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生活与哲学》可以从教材的编排逻辑和学科理论逻辑这两个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按照教材的编排逻辑构建知识体系可以教材的单元标题、课题、框题、目题等大纲小目为依据进行;按照学科理论逻辑进行构建知识体系则主要结合教材的叙述,依托学科核心概念分板块进行。针对这几年高考哲学试题的特点和趋势,不仅要构建宏观知识体系,更要运用演绎思维,构建中观特别是微观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辩证唯物主义”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明确三大板块: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其次对于“辩证唯物论”要从中观上理解其包括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意识观这四个内容;最后还要进一步建构“物质的概念、特征,意识的本质、特征、作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规律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微观知识体系。为了增强知识体系的形象性、直观性和逻辑性,便于识记和理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树状图、鱼骨图、表格等形式呈现。

    2.深究学科知识原理

    在学习哲学知识时,学生对于宏观与中观的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对于微观的具体知识很多时候是理解不够透彻不到位的,似懂非懂。这样就会导致解题时无法有效地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准确的演绎分析,结论缺乏严密的推导论证的支撑,这也是很多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如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40题(1)与全国Ⅲ卷39题(1),都考查到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但是全国Ⅱ卷40(1)侧重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属于世界观的内容;全国Ⅲ卷39(1)侧重考查“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做法,属于方法论的内容。如果学生对于“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怎么样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这些学科必备知识没有真正掌握,则在答题时无法有逻辑地进行演绎分析。诸如此类的知识还有“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何做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如何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等。由此也可以看出,要把知识原理讲深讲细讲透,实现对知识全面深刻的把握,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思维,多追问“为什么”“怎么办”,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展开研究。

    3.提升解读信息能力

    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于大前提的知识原理提取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有时相关的知识原理内容丰富,层次多分点细,解答问题时不能根据设问以及材料的有效信息精准提取相应的知识原理,从而导致出现简单罗列教材观点、盲目堆砌知识原理的情况。同时,不少学生对于解读信息弄清楚小前提,基于知识原理的逻辑进行演绎分析,推导出结论这一过程感到十分吃力,很多时候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生搬硬套知识原理,导致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学科在解答主观题的过程中,对材料的运用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引用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子;第二层次是材料内容较多,结构非良性,其中欠缺中心句、关键词,可以通过概括归纳,提炼出材料的有效信息;第三层次是问题的解决不能直接从材料找到有效信息,需要基于材料的阐述进行推导,明确相应的影响、后果等,创新性地组织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备考中要注重学科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制订训练计划、阶段目标,运用限时训练、专项训练等形式,通过给材料分段分層、理清线索、概括内容、提炼主旨等阅读方法,提升学生获取、解读、概括、运用信息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运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二者又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演绎法具有逻辑严密、结论可靠的特点,其对于科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是新授课教学还是复习备考都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演绎思维,这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也利于提升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