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接纳承诺疗法,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

    李佩贞

    〔摘要〕小北(来访者),女,高一开学一周后想转学,每次去上学都肚子痛、恶心想吐,在学校感到很痛苦。在家,这些症状都会消失。来访者对于现在就读的学校很排斥,恐惧去上学。心理教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鼓励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及不适的感觉,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充分挖掘来访者的积极资源,引导其朝着自己的价值方向去努力和行动。

    〔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恐惧上学;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45-04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强调个体的心理灵活性。ACT提升心理灵活性的六边形模型分别包含:接触当下、接纳放下、认知解离、以己为景、承诺行动、明确价值。这六个方面主要是协助个体觉察当下、打破僵化、选择行动,让个体以平静之心接纳不可改变的因果,以無畏的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缘分。ACT主张不去消除症状、想法和情绪,而是鼓励个体与症状、想法、情绪和平共处,鼓励个体带着症状、情绪和想法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ACT强调个体看重什么、要什么,所以除了强调接纳、觉察,同时也注重指向未来与行动。

    一、案例描述

    小北(化名),女,17岁,高一学生,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还在读小学。父母在家里开了一家便利店,父亲看店赚钱,母亲全职带两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她很宠爱,什么都听她的。小北性格比较内向、安静;而妹妹很活泼开朗,是家里的开心果;妈妈比较强势,平时说话嗓门比较大,脾气有点急躁。小北在初中时成绩还不错。

    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小北开学第一周回家就哭着说不要去上学,第一周住在学校里,晚上基本都睡不着。第二周父母强行送她去学校,以后每次去学校她都肚子痛、恶心想吐。因她身体不舒服,妈妈曾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身体无器质性问题。对此全家人都很着急,想带她去杭州看心理医生。后来,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小北来到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

    小北最好的两个闺蜜在职高读书,她到了高中之后,突然发现学业压力很大,自己虽然很努力,但是学得非常吃力,加上在新的学校没有朋友,也不喜欢与人交往,于是就萌生了转学的念头。开学第一周小北就提出来想转学,但妈妈坚决反对,觉得她只要坚持一下是能适应高中生活的。在小北妈妈的心目中,如果去职高读书,那就考不上好大学了。为此,妈妈试过和她好好说,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小北也不肯去现在的学校上学。劝说无效,妈妈也骂过她、打过她,感到很生气。在来学校心理辅导室之前,小北已经一周没来学校上学了。爷爷奶奶也来家里劝说小北,后来,爷爷奶奶因为心疼孙女,就说转去职高也没关系。

    在小北的心目中,只要妈妈能同意她转学去职高,到职高后她会很认真读书的,但是妈妈不同意,她觉得很难过。如果转学不成,她就不想读书了,因为去现在的学校读书太痛苦了。一到学校她就感觉各种不舒服,连呼吸都有点困难。家里谁来劝她回学校上课,她要么就是独自哭泣说不想去,要么就一言不发。家人劝说无效,后来,妈妈请了小北最好的两个闺蜜来劝说她。没想到适得其反,小北和闺蜜聊了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转学的想法。妈妈感到后悔万分,于是迫切地想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为女儿曾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

    二、案例分析

    来访者小北步入高中新环境,由于在人际关系和学业上的不适应,产生了转学的想法,表现出恐惧去学校,并伴随肚子痛、恶心等生理反应,同时连续在学校失眠,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使她迫切想逃离这所学校。另外,由于妈妈用很强硬的态度反对她转学,她和妈妈的关系陷入了僵局,转学的希望也很渺茫。一周没去学校上学,小北和家人都感到非常痛苦。总结起来,小北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获得妈妈的支持与理解,希望能和妈妈沟通,让自己顺利转学;二是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并能正常上学。而前者想转学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回避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所以本案例的咨询重点是如何帮助来访者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使其能够在学校正常上学,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三、辅导过程

    运用接纳承诺疗法,每周两次心理辅导,每次一个小时,共进行了四次。

    (一)第一次咨询: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发掘来访者的资源,明确咨询目标

    第一次咨询,心理教师先和小北妈妈进行了沟通,了解小北的成长历程、家庭情况及在校学习情况。小北从小比较内向,朋友较少,在学校的适应能力比别人弱,父母曾经努力把她送到城区的小学读书,但读了一年仍不适应,经常失眠、哭泣,也看了心理医生,后来就从城区转学回到乡下的学校读书;初中时也曾遇到这种情况,本来希望送她到城区的私立初中去读书,但是开学一个月后她仍适应不了,后来又回到了乡下的初中读书。现在上高中了,她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竟然为了两个闺蜜要去职高读书,妈妈真的很生气,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小北妈妈感叹自己都是为了女儿好,到头来反而好像是个恶人。在大女儿刚读小学的时候,她生了二女儿,当时对大的有些疏忽,就想着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去,后来读了一年不适应,只能接回身边来读书。妈妈希望女儿能够在现在的高中好好读书,对此,心理教师表示,咨询的目标要和来访者小北一起共同商量决定。

    第一次见到小北,甜美文静、内向腼腆的她一个人坐在沙发的一角,低着头,讲话的声音有点低。心理教师慢慢地和小北建立了信任的咨访关系,并澄清咨询的谈话内容都是保密的,肯定她主动来咨询的动机,鼓励她把积压心中已久的难过、痛苦等情绪慢慢宣泄出来,同时咨询师也收集了小北的信息。刚开始,小北提出的咨询目标是希望成功转学去职高读书。因为在现在的学校她很痛苦,她很恐惧去现在的学校上学。后来,经过引导和协商,心理教师与小北一起商量确定了咨询目标:一是获得妈妈的理解与支持;二是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并能正常去上学。

    (二)第二次咨询:了解来访者的生命故事,通过创造性无望,激发来访者改变

    通过和小北的对话,心理教师对小北的惧学程度做了评估,并让小北了解到创造性无望的感觉,好像之前全部的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也通过创造性无望让小北意识到,自己之前想消除惧学想法的方法似乎都无效,从而激发她改变。部分对话摘录如下。

    小北:只要妈妈同意我转学,我在职高会很努力学习的。在现在的学校,我太痛苦了。

    师:嗯,我听到你内心是渴望上学的。由于在这里上学感到恐惧、痛苦,所以你想转学,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

    小北:我就是希望妈妈能理解我的处境。爷爷奶奶看我哭得这么伤心,他们都同意我转学了。

    师:嗯,爷爷奶奶很心疼你。除了用转学这个方法来解决惧学这件事,你还试过其他方法吗?

    小北:没有。我害怕去学校,到了学校我就恶心、肚子痛。我在学校一刻也待不下去,所以想转学。

    师:在心理辅导室,我可能不能左右你能否成功转学,但是你惧学想法带来的不适,我可以帮助你一起来探讨处理。

    (小北低头沉默)

    师:在我们刚才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你非常渴望能够和初中时的好朋友一起上学,但现在好像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我可以邀请你一起来画一画你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吗?

    小北:嗯。

    于是,小北跟随心理教师的指令拿起画笔进行描绘。如果痛苦指数0~10分,最低0分,最高10分,目前在高中读书就是痛苦指数10分,如果在职高的话就是2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座“五指山”阻碍了她的愿望,那就是她的妈妈。代表小北妈妈的五指山上写着强势、命令、控制、压力,只在一个小指头上写着妈妈对她的好,包含衣食住行。在吃零食、买衣服、旅行、生活日常等这些方面,妈妈对她都非常好。在来咨询之前,小北把问题聚焦在妈妈身上,觉得这个痛苦是妈妈造成的,是因为妈妈不同意她转学,只要妈妈同意了,她恐惧上学的想法自然会消失。

    小北之所以和妈妈对抗是为了转学,而转学是为了缓解惧学带来的不适感。经过沟通,心理教师发现小北是在采用回避模式来应对惧学想法,她觉得只要离开这个环境,惧学想法带来的不适就会消失。可是这个回避模式遭到了妈妈的反对,为此她感到更加痛苦。通过创造性无望激发来访者改变,部分对话摘录如下。

    师:如果这座五指山被你移开了,你觉得自己就能顺利转到职高吗?

    小北:嗯,只要妈妈不反对就可以。

    师:如果妈妈告诉你,她同意你转学,也理解你的痛苦,愿意帮你缓解害怕上学带来的痛苦,给你提供支持,你感觉会怎么样?

    小北:我会感到很开心。

    师:可是我发现,在你作品里五指山的背后好像还有一座比五指山更大的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那座山是你想去的学校。学校都是按照志愿和规定来招生的,中途接收别的学校的学生,这个事情好像不是妈妈说了算哦。可能现在能转学,可能要下学期才能转学,也有可能一直都不能转学。

    小北:(小北听了,脸一下子耷拉下来,感到很难受,觉得想哭)那我就不想上学了。

    师:我感受到你此刻很难过,当听到还要在现在的学校里继续痛苦地学习与生活,连不想上学的念头都出来了。

    小北:嗯。

    师:如果心理辅导能够帮助你减少恐惧上学带来的痛苦,你愿意试一试吗?

    (三)第三次咨询:改变来访者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使其接纳惧学想法

    在第二次咨询回去之后,小北妈妈也做了调整,不是一味就转学的问题进行对抗。因为根源是恐惧上学,如果在现在的学校生活与学习没有感到不适,那小北就不会有转学的想法了。所以,小北妈妈开始耐心地和小北沟通,表示愿意一起努力来帮助她缓解痛苦,也愿意帮她一起来想办法。后来小北妈妈也去做了了解和努力,按照规定,小北目前无法转学,只能在现在的学校先学习。

    当小北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与支持之后,和妈妈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并答应这周四、周五去上学,但是不住校,由妈妈早晚接送上下学。据小北妈妈反馈,这周两天上学期间,小北给妈妈打过很多电话,一会儿说自己肚子痛,一会儿说想哭,一会儿又想早点回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不佳。好不容易熬过两天,周末在家的时候,小北又开始担心了。她很担心下周一妈妈送她去上学的时候,她又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怕自己又会恐惧上学,无法在学校里学习。

    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了想法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比如,你对自己说“我是香蕉”,这是头脑里的一个想法,来访者也不相信这个想法,不会认为自己是香蕉。而来访者对自己说“我恐惧上学,我害怕去学校”,这也是一个想法,但是来访者相信这个想法,认为这就是事实,觉得自己無法去上学。心理教师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这只是头脑中的一个想法,不等于事实。只有当一个人将一个想法当真,并和这个想法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把想法当成事实。

    接着,心理教师运用文件夹的隐喻,邀请来访者体验。部分对话摘录如下。

    师:有一个技术可以让你来体验一下怎么和害怕上学这个想法相处,你愿意试试看吗?

    小北:(欣然答应)嗯。

    心理教师拿出一张纸,让小北把对学校的恐惧、担心等想法写下来,然后统统装入一个文件夹。小北平时想消除这些想法和不适的感觉是选择回避,想办法让这些想法消失,就好比用手将文件夹推开。小北用手将文件夹推出去,而心理教师则用手将文件夹推回来,小北越用力,心理教师也越用力。在两人互相推文件夹的过程中,时间过去了好几分钟。

    师:在刚才的体验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在哪里?

    小北:都在手上的文件夹里。

    师:那你还能做其他事情吗?

    小北:不能。

    师:如果把这个文件夹放在你的眼睛前面,那你还能看见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