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阅读期待 推进深度阅读

    卢东琴

    所谓阅读期待,实际上是由读者自主生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图式,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在阅读之前以及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会基于已有的审美能力、阅读动机以及阅读经验等方方面面形成一种心理图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易于燃起主动阅读的热情,能够使课堂形成充满积极情感的阅读场,促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度对话,形成情感层面的共鸣,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快速提升。

    一、基于课文题目,预测文本内容

    在目的性阅读实践中,学生首先应当了解这一作品是否真是自己所需,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先从文本标题开始。标题是文本内容的提炼和灵魂所在,如果学生可以快速高效地把握文章的题目,就能够对文本内容形成大致了解,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哪些信息,这样的阅读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阅读《祝福》一文时,鼓励学生从文章题目开始着手分析,自主预测文本内容。在学生的发现:“祝福”是一个预示美好的词语,是人们自古就有的祈祷赐福的风俗。于是学生们认为,这篇文章可能与当地的人们生活有关。那么人们在祈求祝福之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怎样了呢?是否变得更美好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阅读这篇文本的过程中应当关注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之后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主人公的生活非常悲惨,甚至与“祝福”这一主题毫无关联,这样学生就能够了解文章在设置标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反讽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当时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逼迫和危害,毫无“祝福”的原意。鉴于此,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逐一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较为精准地把握了文本内容。

    对于目的性阅读而言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可以先从文章题目的分析着手,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自主猜测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解决自己哪些问题。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阅读,自然能够更精准更高效的把握文本内涵。

    二、创设阅读情境,深化阅读理解

    在阅读一篇好的散文或者一首感人的诗词时,会对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形成触动。对于汉语这门语言来说,具有非常典型的情感性特点,所以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度发掘,体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也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动植物,结合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爱上欣赏,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语文这门学科所具有的实用性特点,然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不可缺少情景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运用当下得以普遍推广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向学生展示和文本内容相关的视频,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中,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其阅读能力;也可以播放《毛泽东》这部电视剧中的片段,带领学生体会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心忧天下,感受其革命家、政治家的伟大气魄,体会以革命为事业、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而言,不仅有利于触动学生的情感,也能够站立在更高的视角触及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诗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有助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关注阅读延伸,体验文本深意

    为了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之前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可以适度拓展阅读范围,将其延伸至课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可以以课本着手,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由学生自主搜集与文本主题相类似的其他作品,也可以由教师推荐范本,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品味文章的深意。

    例如,在学习《前方》时,文本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这一点学生并不了解,也难以体会,不了解文本如何从现实中的家和路入手,转而描绘寻找人生以及心灵家园的过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年龄因素,还包括他们并不理解作者的理想、追求以及潜藏于內心深处的漂泊感。鉴于此,可以创设开放的课堂方式,将课堂阅读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可以通过对类似文本的阅读获得更深层面的感悟。有的学生选择阅读《乡土情结》,就此体会离乡在外在外的人会对故乡所产生的浓浓的眷恋,虽然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可能消失,又说为了推动时代的发展,人应当有更远大的抱负,必然要离开故乡。这一点和《前方》中的情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比较来看,课外扩展的阅读方式,能够显著扩大阅读量,而学生所产生的阅读期待也会更加宽广,可以促使学生理解横向层面具备一定共性的文本。

    总之,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可以紧抓阅读期待,就能够成功地在课堂中创设文化场,促进学生的情感以及思想交流,能够使学生自主架构宏观的阅读系统,使其对文本形成更深层面的解读和感悟。

    [作者通联:南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