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城市公社研究

    摘 要 城市公社的出现和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国家的重要环节,对共和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罗马的城市公社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罗马城市公社继承了古罗马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在反对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在阿维农之囚和教会大分裂时期,城市公社获得长足发展,教廷和贵族势力也不得不与之妥协。城市公社留下的精神遗产一直影响到16世纪,激励着罗马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罗马城市公社的案例充分证明,即使在封建势力的中心,人民的作用仍然强大,足以为近代国家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关键词 城市公社,意大利,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罗马

    中图分类号 K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4-0022-04

    意大利城市公社是中世纪欧洲政治史上的独特现象。与法国、英国和德意志不同,意大利的政治形态表现为人民建立城市公社,实行共和统治。目前学界对城市公社的研究主要从总体上分析政治体制的演变,个案研究相对缺乏,关于罗马城市公社的研究往往被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和罗马教廷所掩盖,资料散落在中世纪罗马史以及文艺复兴教会史中。①

    城市公社的原意是“共同利益”,指“城市居民取得主导地位并对城市行政起一定作用后联合起来,摆脱城市老爷的统治,捍卫自己的集体利益”。②不同城市在斗争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罗马的城市公社因为其特殊性,曾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连教廷和贵族也不得不与之妥协。本文试以罗马为例,揭示意大利城市公社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近代国家思想的贡献。

    一、罗马城市公社的发展历程

    古罗马帝国崩溃后,古代城市文明也逐渐衰落。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料,大约有500年的时间,城市作为法律实体、行政组织和社会政治力量所经历的事情至今仍然没有答案。从11世纪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意大利中北部地区城市文明又重新兴盛起来,纷纷成立公社政府,罗马是其中的独特案例。

    罗马城市公社是在反对教廷和豪强贵族的专制统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公社政府位于卡比托利山(the Capitoline Hill),这是古罗马元老院所在地,对罗马有重要的政治象征含义。1143年,罗马爆发了市民起义,各阶层联合起来反对教会统治,占领卡比托利山元老院,成立了自治性质的城市公社。①近代史学家认为,这次市民起义和公社的建立标志着“自由的市民阶层的出现,是罗马史上的一个新时代”。②到12世纪末,罗马城市公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形态,“在卡比托利山上有自己独立的军队、议会、财政系统,可以不过问教皇,自行决定是战是和”。③之后的时间中,公社政府一直和教廷进行斗争,维持着罗马城的自治状态。

    14至15世纪初,因为1309—1378年的阿维农之囚和1378—1417年的教会大分裂,公社政府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期间教廷远离罗马,城市名义上仍归教廷管辖,但实际上是自治状态。教皇克莱门五世(Pope Clement V)承认13人理事会对罗马的统治,默认了罗马人的自治。④1347年圣灵降临节那天,罗马市民科拉·迪·里恩佐(Cola di Rienzo)带领罗马人成立民主政府。他和富裕的有产阶级联手,召集民众集合到一起,带领罗马人民“组建新的民主政府,把斯特法诺·科隆那(Stefano Colonna)和其他一些老爷赶出罗马城”。⑤斯特法诺·科隆那是罗马城豪强贵族之一,该家族从8世纪起就已经是罗马城的大家族,常常和奥西尼家族(the House of Orsini)一起担任罗马元老。⑥但是在罗马人民组建民主政府的斗争中,强大如贵族斯特法诺·科隆那也不敵人民的力量,至死也未能恢复其对罗马城的专制统治。城市公社的状态让不少深受古罗马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之欢呼,彼得拉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对里恩佐的赞美溢于言表,将其比作罗马城的开创者罗慕路斯,又将他比作刺杀恺撒的布鲁图斯,比喻其结束了暴君的独裁统治,将自由还给了罗马人民。⑦

    里恩佐后来由于各种因素走向失败,但是民众的力量却加强了,因为旧贵族统治被民众政府彻底结束。1358年,约翰·康提(John Conti)成为最后一个来自本地贵族家庭的元老,取而代之的是引入了外国元老的机制,雷蒙德·德·托洛梅斯(Raymund de Tolomeis)成为第一任外国元老,但是实际上对城市进行管理的是7名共和国官员。⑧统治者从元老到官员,这是罗马历史上的一次转折——从中世纪到近代国家的分水岭。从此之后,罗马城的豪强贵族失去了对城市的统治权。

    15世纪初期教廷重新返回罗马,但城市公社并未屈服。典型案例如1434年教皇尤金四世(Pope EugeniusⅣ)在位时期,罗马市民再次成功驱逐教廷,随后罗马城恢复了共和国模式,治理方式也回到以往7个共和国官员的状态。这次起义使得教廷长达9年的时间都无法立足罗马,只有偏安佛罗伦萨。⑨直到16世纪马基雅维里仍如此描述教廷和公社的关系,“拥有国家而不能防卫,拥有臣民而不能治理”。⑩

    二、罗马城市公社的特点

    在当时意大利所有的城市公社中,罗马的特点非常明显。首先因为它直接继承了古罗马的遗产,和其他城市的形态比起来,有着浓厚的古罗马色彩,其政府和官职的名称、地点、设置,无不模仿古罗马。此外,罗马还是教会圣城,所以罗马人民不仅要反对皇帝、贵族等封建势力,还要反对教会这个精神领域的机构。艰巨的斗争任务决定了罗马人民的斗争方式灵活多变,他们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总是根据形势来选择结盟力量。

    罗马继承了古代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各种名称上。罗马城市公社的名称叫作SPQR(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輥?輯?訛这一称呼的来源是古罗马时期,公元81年提图斯凯旋门上出现了这个名称,从此以后这个名称就开始出现在各种建筑物或铭文上。古罗马帝国解体后,这些古代的遗迹时刻提醒着罗马人民铭记自己是古罗马的继承人。因此,1144年成立的公社政府完全采用了古罗马时期SPQR的称呼,没有任何变动。?輥?輰?訛在斗争过程中,罗马人民也曾经向友邦学习,例如1339年也曾经专门请教佛罗伦萨,模仿其体制选举出13个行会领袖。①但是这并不是主流。之后的发展中,公社政府一直采用SPQR的称呼,维持到16世纪。1513年,教皇利奥十世(Pope LeoⅩ)的家族成员被加封为罗马荣誉公民的仪式中,罗马公社的名称仍然维持了SPQR的旧制。② 一直到现在,罗马的市政设施上仍然随处可见SPQR的字样。

    具体的官职名称也往往模仿古代。罗马城市公社的领导者往往被称为元老(Senator),这是一个典型的沿袭自古罗马的称呼。里恩佐在掌握罗马的统治权后,称自己为罗马人民的护民官(Tribuno del Popolo Romano)。③这个称呼同样源自古罗马,通过和邻邦佛罗伦萨对比,这种特色更为清晰。佛罗伦萨执政团的首领叫作正义旗手(Confalonieredi Giustizia),这个名称是佛罗伦萨社会的产物,最初的正义旗手主要用来对付贵族们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威胁。④二者在这里形成了鲜明对比,罗马的贵族往往是公社政府的领袖,而佛罗伦萨的贵族是共和政府防范的对象。对罗马来说,无论是元老,还是护民官,这类充满古风意味的称呼都鲜明地体现出罗马城市公社相比较其他城市更多地保留了古罗马的影响。

    其次,羅马人民面对强大的专制统治显示出了顽强的斗争精神。例如,英诺森三世(Pope InnocentⅢ)时期通常被认为教权达到了巅峰,但是近代史学家如此评价,“如果认为这时的教皇获得了罗马的直接统治权,那就错了”,因为英诺森三世一直试图通过控制元老的选举来掌控罗马城,元老才是真正掌握城市公社的管理者。⑤如果说英诺森三世是出于想要控制罗马城而试图掌控人民,那么里恩佐带领罗马人民建立民主政府的革命更加显示出罗马公社政府的力量。这次革命声势之浩大连教廷也为之忌惮,“教皇驻罗马的代理人批准了这次变革”。⑥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因为通常来说教会害怕变革,如果教会对民众让步,说明当时的人民斗争已经超出了教会所能控制的范围。里恩佐建立的民主政府持续时间并未太久,但是它彰显了人民的力量,以至于1420年教皇马丁五世(Pope MartinⅤ)结束教会大分裂返回罗马的时候,明确表示尊重城市公社以前颁布的自治章程。⑦除了要和教会做斗争,罗马人民还在必要的时候对体制做出变革,敢于推翻任何形式的专制统治。里恩佐曾经带领罗马人民对抗教廷和罗马贵族的统治,但是成为统治者后又迅速腐化堕落;罗马人民展示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坚决与之斗争,最后里恩佐被民众处死。⑧

    再次,在严峻的斗争任务之下,罗马人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们根据形势来选择不同的斗争方式。12世纪意大利处于皇帝和教廷争夺统治权的状态中,罗马内部也分裂为两派,支持皇帝的吉柏林派和支持教廷的圭尔夫派。罗马民众曾经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Ⅲ)联手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特烈·巴巴罗萨(Frederick Barbarossa)的统治;⑨也曾经和支持皇帝的吉柏林派一起建立联合政府。⑩但是更多的时候,无论是皇帝还是教皇都是罗马人民斗争的对象,所以也常常借助邻邦的力量来反抗专制统治。13世纪初佩鲁贾(Perugia)建立起民主政府,这使得罗马人民大受鼓舞。当时的罗马已然建立公社,但是教会统治犹在,罗马人民在邻邦佩鲁贾的支持下将教皇奥诺留斯三世(Pope HonoriusⅢ)驱逐出城。?輥?輯?訛这种和周边城邦结成同盟的状况在阿维农之囚时期再次出现。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Pope GregoryⅪ)时期,佛罗伦萨著名文书官科卢乔·萨卢塔蒂(Coluccio Salutati)鼓励罗马人起来反抗专制统治,当时佛罗伦萨正处于共和国的高峰时刻,罗马人民受到佛罗伦萨的鼓励,使得教会无法稳固地建立起对罗马的统治,反而进入了更为严重的大分裂状态。?輥?輰?訛

    罗马的城市公社由于特殊的位置和历史,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来,给意大利共和政治提供了独特的意义。

    三、罗马城市公社对

    意大利共和政治的影响

    罗马的城市公社在阿维农之囚时期达到巅峰,在教廷返回罗马后逐渐消沉下去,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对意大利共和政治史的贡献。从文艺复兴政治史角度看,罗马城市公社为当时意大利的共和政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案例:从现实角度看,城市公社使意大利城邦国家与欧洲其他君主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抵制封建势力,为维护人民利益而斗争;从思想史角度看,为现代西方共和政治思想提供了理论源泉。

    首先,罗马城市公社彰显了意大利共和政治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总是将佛罗伦萨作为共和政治的典型代表,而罗马的城市公社通常被贬低为“无政府状态”或“混乱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佛罗伦萨成功建立了城邦政府,而罗马最终失败,这种简单的唯结果论掩盖了罗马城市公社的价值;其二,教廷力量自阿维农之囚结束后逐渐恢复,罗马本地政府无法与之抗衡而衰弱下去,教廷从专制统治者的角度对罗马人民的斗争成果模糊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罗马城市公社的斗争历程展示出来,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说明意大利共和政治的复杂性,并非只有佛罗伦萨才能被称为共和政治;二是并非只有成功的案例才值得研究,失败的斗争也自有其价值。

    其次,罗马城市公社的斗争尽管失败,但其迟滞了专制势力在罗马的发展,让罗马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15世纪初,教廷从阿维农返回罗马,但是罗马人民并未放弃和专制力量的斗争。反抗教廷统治的典型案例当属罗马学者斯特法诺·博卡诺(Stefano Porcaro)。他先后数次举行共和起义,第一次是在教皇尤金四世去世之后的空缺期,第二次是在尼古拉五世在位时间。①这两次共和起义都未能成功,但是却将共和思想传承了下去。1460年2月庇护二世(Pope PiusⅡ)在曼图瓦为东征而召开会议时,罗马城内又发生了骚乱,两名首领蒂布尔齐奥(Tiburzio)和瓦莱里亚诺(Valeriano)正是博卡诺的外甥,他们希望重建古代共和,蒂布尔齐奥甚至自立为国王,率领武装和教廷对抗了9个月。②直到15世纪70年代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Pope SixtusⅣ)时期,教廷才开始比较有效地管理罗马城。这一时期英、法、西等传统君主国都已经成立了拥有常备军、官僚体系的中央集权政府。而意大利国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政府的步伐要缓慢得多。罗马在走向君主制道路上尤为“步履蹒跚”,正是由于城市公社在制度上延缓着君主化政府的建立,给罗马人民的斗争提供了空间。

    再次,从对后世的影响看,罗马城市公社的斗争保存了共和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的重要理论源泉。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宣扬人民参政的政治思想,它们被近代政治思想家们吸收利用,成为共和思想的宝库。前文所说的博卡诺是15世纪反对教廷统治的核心人物。围绕在他周围的,还有一批持相同意见的学者或者市民。他们以共和精神为旗帜,号召罗马人反对教会的统治。虽然每次革命的导火索各不相同,而且没有哪一次起义成功维持下去。但这并不影响罗马人对共和政府的向往、学者们对古罗马共和国模式的推崇。罗马人民在和专制政府做斗争的过程中,用共和思想作为自己的武器,孕育出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马基雅维里重新评价古罗马的西塞罗和加图等人,把他们作为罗马共和国后期自由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维护政治自由、免除暴政的道德典范。③最终,这些文艺复兴时代共和思想成了现代欧美剑桥学派共和主义政治学说的理论源泉。④

    罗马城市公社作为意大利共和政治的典型案例,是重要的政治平衡力量,一直牵制着专制统治力量,虽然由于罗马的特殊性,并未如同其他城市一样建立起共和城邦,但是其斗争却从未停滞,在意大利向近代国家转变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作者简介】黄越,湖北中医药大学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史。

    【责任编辑:王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