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课题研究中指导学生提问的教学策略

    田泽 苏博为

    

    [摘? ?要]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在科学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小学科学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进行小课题研究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顺向引导法、反向逆推法、综合训练法三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小课题研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课题研究;提问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学生提出或识别探究问题,判断探究活动的主题,在得出初步结论之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都是具备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教学策略。

    一、顺向引导法

    顺向引导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在讨论交流中不断提出问题并明确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1.观察图片内容,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本节课的研究方向。例如,教学“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一课,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张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图中呈现的是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很快,学生就观察到瓶壁上的小水珠,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瓶壁上会有小水珠?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小水珠是从瓶子里渗出来的,还是在空气中自然产生的?又或者是从冰箱里带出来的?于是,教师就此明确了本课的主要研究問题为“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此外,图片还可以用于某一章节的开篇,以引导学生提出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引导其深入探究单元内容。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既能使问题聚焦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推进课堂进程,又能较好地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记录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既是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春天时,笔者曾带领五年级学生对校园中的玉兰花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关于玉兰花的很多问题,比如:玉兰花有多少种?玉兰一年能开几次花?二乔玉兰和白玉兰的花朵为什么“侧头”生长?玉兰花结果实吗?玉兰花的果实长什么样子?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后,每个小组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题目,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撰写了研究论文,其中有多篇论文在朝阳区乃至北京市的小学生创新论文大赛中获奖。

    3.再现活动场景,提出问题

    教师可利用照片、视频、语音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他们经历过的活动场景,引发学生思考,提出可研究的问题。例如,跳绳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关于跳绳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跳绳时的情境,并依据生活经验,提出关于跳绳数量影响因素的研究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注意力是否集中、心情是否舒畅、跳绳时是否保持匀速等,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经过筛选,每个小组最终确定了以下研究课题:一分钟跳绳的数量与注意力、绳的粗细、跳绳的时间(早上还是晚上)、跳绳场地、绳子的材质等因素是否有关。

    4.展开推理想象,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提出可以研究的问题。例如,教师给每组分配一张图片,并提出要求:观察图片上有哪些事物,体会图片中的情境,说说你的感受;选择一种感受,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哪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是与科学概念相联系的,是可以测量的。以图1为例,某组学生提到,从这张图中可以想到物体的软硬,从画面中可以想象儿童的笑声、走路声和放置物体的声音,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可以感受到整个画面是开心的。其中可以测量的是弹力,即按压后可以回弹;与科学概念的联系有“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由此,学生提出主要研究内容:相同受力情况下不同物体形变的大小。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阅读科学故事、做科学小实验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反向逆推法

    反向逆推法即先呈现所研究问题的过程或结论,让学生据此推导出研究的问题。

    1.呈现问题研究过程,推导研究问题

    例如,利用图片呈现几组实验,请学生选出研究光照对植物影响的实验设计。又如,根据以下实验过程推导出研究问题:组装电磁铁;在铁钉上缠绕10圈导线,通电,吸引曲别针,记录数据;在铁钉上缠绕20圈导线,通电,吸引曲别针,记录数据;在铁钉上缠绕30圈导线,通电,吸引曲别针,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小故事,引导学生反向推导出研究的问题。

    2.呈现问题答案或研究结论,推导研究问题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答案或结论,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研究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先呈现以下陈述: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因为昆虫是无脊椎动物;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针对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推导出“为什么化石燃料在逐渐减少”“为什么螳螂没有脊柱”“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航天飞机爆炸的声音”等问题,从而得到研究课题。

    三、综合训练法

    综合训练法即采用补充问句、一题多问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训练。多元化的问题答案对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补充问句

    根据文中不完整的问题语句,将问题补充完整。例如:

    (1)__________,如果你要是把叶子揪光。

    (2)__________,生物塑料?

    根据以上句子的后半部分,可以将问题补充完整如下:

    (1)植物会死吗?如果你要是把叶子揪光。

    (2)什么是生物塑料?怎样鉴别生物塑料?

    2.一题多问

    即针对同一个问题,通过改变不同的问法或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比如关于电流和电压的问题,可以问:电流增加,电压跟着增大吗?电流的增大与电压有关吗?电压的增加影响电流吗?又如关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轻重之间的关系,可以问:增加物体的重量会影响摩擦力大小吗?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

    四、指导学生提问的注意事项

    1.问题要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那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偏离教学内容的问题不适合在课上进行研究。

    2.提问的方式要多样

    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具体的情节、故事。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在课堂上引入活动、实验或科学故事,引导学生卷入,这样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提问能力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开始时,学生也许还不能区分哪些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哪些问题能够研究、哪些问题不能研究,哪些是好问题、哪些不是好问题……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加以区分,并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讨论交流和争论思辨,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4.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水平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游戏、故事的方式,指导学生提出通过观察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可以更多地利用图片展示、阅读、分析、推理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验答案出发提出问题,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以及自主探究等发现问题。

    5.教给学生收集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随身携带一个记录问题的小本子,以便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看到的事物和想到的问题。还可以在班级中悬挂班级问题本,当学生有了问题后便把它们记录在班级问题本上,以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对小组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和學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比如:哪些是学生能够立即回答的,哪些是学生需要回家查资料后才能解决的,哪些是学生要亲自通过研究找到答案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提出更多的真问题、好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具体可研究的问题

    太大、开放性太强的问题并不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所以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应该尽量详细、具体。比如,关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问题,如果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就不如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匝数(电池)多少是否有关”,因为问题越聚焦,研究方向越清晰明确,就越便于学生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采用顺向引导式可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或识别能够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的能力,采用反向逆推式可以提升学生甄别和判断研究问题的能力,采用综合训练式则可以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将这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小课题研究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