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掘开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

    【摘要】高中生语文写作中,存在立意不强、内容不新、构思不巧的特点。因此,提出多种方式的阅读策略,包括教材深度重读、多元思考生活、名著深度品评,以此充实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高中生;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5-0127-02

    【本文著录格式】杨晓丽.“读”占鳌头,掘开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J].课外语文,2021,20(15):127-128.

    高中生理解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面对语文习作依然有不少学生存在没有题材可写,不知道怎么抒发感情,不懂写作手法的现象。对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读”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读教材,整合写作思维;读生活,丰富人生阅历;读名著,增强文化底蕴,实现掘开写作思维源头,流出思维活水。

    一、读教材,重新整合,局部提取

    高中语文教材是经过很多专家从千万篇文章和作品中细心系统地挑选出来的,读好教材中的这些作品对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老师会认真地、重复地、深入地思考品味这些文章,学生往往在课堂结束后放置一边,不再理会。因此,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度阅读。

    (一)重新整合,树立文体意识

    教材文本选取的篇章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代表性往往体现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作者的构思、文章的题材和立意等方面。这些要素对于高中作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单纯对教材中一篇文章进行品读,学生品味起来可能觉得乏味。因此,可以根据文章结构、构思、题材等特点进行重新整合。

    例如,议论文写作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议论文思路不清晰或者结构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不够清晰。对此,可以围绕教材中的议论文进行重新回炉学习,如古文中的《劝学》《师说》以及现代文中的《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教师可以简化学习内容,直接引导学生对这些议论文的结构、构思以及立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进而让学生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的理解,丰富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在《师说》中已明确语文的学习不能只是字、句,更关键的是文章的构思、立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所选文章的文体结构,培养文体意识。

    (二)局部提取,强化特色技巧

    部分高中学生在阅读中认为,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主旨,而在写作技巧上缺乏新意,甚至出现平铺直叙的写作方法,文章不仅生涩,同时毫无美感。对此,教师应该向学生着重强化细节学习,提取局部特征,强化学生对于写作手法的认知。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作者描写薄雾的时候用了这样的语言:“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里既有比喻的手法又使用了通感的描述。我们看文字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荷塘周围,也感受到了一层薄薄的雾气,雾里看花雾里看水,都呈现出朦胧的美感,是在现实中,但朦胧的雾气,让作者感受到好像是在梦里。这种对局部的写作手法提取并着重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局部书写带来的艺术特点,掌握了相关写作手法。

    高中作文写作培训,想要得到更好的艺术表现特色,就需要作者有针对性地强化细节,也就是对局部进行特殊强化,所表现出的不仅是真,还有精。

    二、读生活,用心发现,不断丰盈

    写作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对高中生的写作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生活,提炼出话题,才能不断丰盈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读社会新闻,深化思维

    近几年高考作文主题呈现时事热点和社会热门话题接轨状态,内容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等各个方面,这对高中生思维理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抬头看世界的能力,并能通过社会现象、事件等,深入思考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正社会或者历史问题。

    例如,2020年天津卷高考语文作文主题是“中国面孔”,根据提示,学生看到我国近年来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也想到了疫情期间无数“白衣勇士”,还有多元经济下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这种典型的社会性话题,意味着学生在撰写人物过程中,不仅能写出他们的责任担当、温暖关爱,同时还体现他们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现代文化、文明的一种代表。结合2020年中国实际国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思考自己的责任,想到我们所做的每件小事,都是与祖国共呼吸同命运,中国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世界和谐,学生思考青春的价值,思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考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实现了“中国面孔”内涵的书写和外延的扩展,深化了思维。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挖掘素材,丰富了写作内容。

    结合社会新闻理解中国人文历史,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学生在挖掘新闻素材的过程中,能看到更多的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写出更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二)读身边故事,升华情感

    高中生接触的外界环境不多,除了社会新闻外,了解最多的就属于身边的故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也能帶给学生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学生在读人读事的过程中,解读生活、领悟生命,升华情感。

    比如“我还没进门,就听到屋里乒乒乓乓摔桌子挪凳子的声音,然后我看到了满脸通红的他,他似乎刚看到我,立马显出囧相”,短短一句话,说明了人物性格特征和所生活的环境,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让老师急于想知道文章写的是谁,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细心品读,可以感悟故事中描述的感情,激发内心共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故事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以夸张的言语,以更生动形象描述事情过程。不管是让人感动的故事还是令人唏嘘的结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要感受到自己情绪的波动,才能真正升华自己的情感。

    三、读名著,学习经典,增强底蕴

    高中生阅读名著,学习经典,意味着跨越历史长河与古人、高人对话,隐形受教于名师。学生在欣赏经典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掌握了写作手法,提升了表达能力。

    (一)对话圣贤,获得精神成长

    文言作品不仅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更蕴含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高中生只有真正懂得古人的智慧,才能获得精神成长,才能写出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例如《论语》中有“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原文意思是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孔子要求每个人做事过程中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多为他人考虑,不能强人所难,要给别人选择的权利。然而每个人在社会上并不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生存的,人作为社会一个节点,理应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应当具备一定的警觉心理,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能同时考虑到他人感受,做到尽量少妨碍别人,做到换位思考。高中生能明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为学生做人做事提供了行为准则和沉淀的文化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学习课本圣人思想,还应当适当扩充知识,放宽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语言结构,实现思维能力的升华。

    (二)对话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高中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储备,在大量阅读之后,感受到古人的语言使用技巧,充实写作素材,也促进了自我语言的发展,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例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一段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烈,朗朗上口,增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凉效果。同时,给人以强烈的情感触动,情于景,景于情,更加强了箫声瑟瑟的感觉。也许箫声本无意,但作者被贬后心情沉重无法释怀,所以借用箫声阐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状态。所以,通过学习古人语言的描写,可以给学生写作启迪,不同的修辞手法不仅锻炼了学生强大的写作功底,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感情的书写,可以在对情景的描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大量阅读后,有感而发,才能从不同的层面展开表述,将写作知识真正转变为实际表达能力。

    总之,“读”是升华高中学生语言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积淀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唯有引導学生通过“品读”,不断丰富自我,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杨晓丽,女,1979年生,江苏睢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