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 “差评师”

    陈红

    〔关键词〕教师;教育;鼓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79-01

    偶然的一天,放学时我在校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是班主任,一个是一名男生的妈妈,两人和这名男生面对面,站在校门口停车场的出口处。我因为当时在校门口等人,正好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只听妈妈和班主任一人一句,细数着男生的一系列“罪状”。细细观察这个男生,虽然他才上一年级,但他个子高高的,面容干净,背着书包,弯着腰站在两位“大人”面前,表情茫然而又害怕地听着两人对他的数落。如果能够听到那位男生的心声,我猜他很想拔腿跑掉。但他势单力薄,知道再怎么跑,都跑不出妈妈和老师的“五指山”,所以只能站着,一声不吭,任由她们数落。

    妈妈和班主任说了一会儿之后,似乎意犹未尽。班主任还不忘“鼓励”一下:“你明明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为什么就是不用功呢?”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个男生,你会觉得班主任是在真心实意地夸自己吗?就算她说的是实情,但此时此景,男生心中定是五味陈杂。而男生的妈妈,更是变本加厉,吼道“以后都不会好了!”听到这里,我深深地替这个男生捏了一把汗。

    随后,我便离开了那里。

    不难猜出,两位“大人”可能会继续在路口津津乐道地对这个男生进行批评,以发泄她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愤怒,而这个男生也依然会站在那里。或许他离开学校后,在和妈妈回家的路上,依旧要接受妈妈的“洗脑”。

    如此说教,短时间来说,在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联合“鞭策”后,学生也许会稍有进步,但要不了几天,又会“原形毕露”,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一来,到最后家长累了,老师乏了,学生麻木了。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职业”,叫作“差评师”。这听起来是一个不光彩的幕后职业,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却每天都煞费苦心地在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自己还浑然不知。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而要描绘出什么样的色彩,首先取决于家长,其次是老师。如果你都没有用心去画,凭什么说那就是一幅不出彩的画呢?明明画笔在你手中,为什么还要去指责图画本身呢?当你光顾着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脸上那种害怕、茫然,你是否能够看到?一遍遍的指责、一句句的数落,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来说,只是一种纯粹的惩罚。

    犯了错误是应该受到惩罚。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那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每个老师都知道,惩罚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然后呢,就此结束了吗?实则不然。惩罚过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要告诉学生怎么做。那些屡教不改、常常犯错的学生,不是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没有人给他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至于当他们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错误时,还是会重蹈覆辙。孩子摔倒了,家长们的第一反应是鼓励孩子勇敢地站起来。但很可能孩子接下来还是会一次次摔倒,再一次次站起来。很多家长急于求成,希望孩子能快速地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习惯,却又一次次放任孩子自己摔倒,再自己站起来。也许摔了两次、三次之后,孩子能够意识到摔倒的原因,但如果在第一次摔倒后家长就能告訴他,“是不是你走得太快了?是不是走路的时候光顾着看前面,没看脚下啊?”,如果在第一次摔倒发生后家长能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那后面不必要的摔跤也就可以避免了。在一个常常被说教的孩子看来,家长和老师一次次的“苦口婆心”就像“炒冷饭”,他们甚至对责骂的话语都能倒背如流。当他们开始麻木了,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

    第二天,我找到这个班主任,把前一天的事情跟她聊了聊。她说事后也意识到自己当时做得不够妥当,对学生来说非但没有产生教育效果,反而会影响到他的健康成长。所以后来她也联系了那位家长,一起商量着以后要以鼓励的方式去帮助孩子,督促他不断进步。

    庆幸这位班主任及时发现了自己的偏差行为,并能够及时纠正。相信换一种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带来的效果会胜过惩罚。所以,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差评师”,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优秀,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这张美丽的白纸。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