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HLAQ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郭颖 徐国辉

    

    [摘? ?要] KWHLAQ模式是聚焦主题意义并融合多种关键阅读策略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文章阐述了KWHLAQ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和实践反思探讨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该模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KWHLAQ;KWL;阅读教学;阅读策略;主题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英语教师要关注主题意义、深入研读语篇,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以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然而,现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停留在对表层文本信息的获取与梳理,信息处理脱离主题意义与语境,教学未能激活学生积极深入的阅读过程等。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缺乏可借鉴的有效教学模式或抓手。KWHLAQ模式是KWL模式的拓展,该模式聚焦主题意义,突出读者基于话题已知,与文本、作者和环境积极互动建构意义的过程[2],并集结了联结、预测、推测、归纳、可视化、自主提问等多种关键阅读策略,为学生主动和深入阅读提供了有力保障[3]。

    一、KWHLAQ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KWHLAQ模式由KWL模式发展而来。KWL模式最早由奥格尔(Ogle)提出[4],该认知策略经常被用于读前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阅读目的、提升阅读投入[5]。学生在分享话题已知(What I Know)的基础上,自主提问预知(What I Want to Know),然后积极投入阅读并获取新知(What I Learnt)。KWHLAQ是一种更加关注主题意义探究、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认知和多元思维发展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非虚构类文本。该模式以图式理论为基础,解释了阅读过程中新旧知识通过语言、思维、记忆与环境互动以构建新概念的过程[6]。同时,为学生阅读过程中围绕主题构建意义搭建支架,以实现由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到创新的认知发展。此外,该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思想观点并创造性地表达观点,最终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新情境和继续探究的起点。

    KWHLAQ模式包括六个阶段。一是K阶段,即激活学生已知相关话题(What I Know);二是W阶段,即围绕话题提问预期新知(What I Want to Know);三是H阶段,主要聚焦学生如何获取新知(How will I Find out),旨在关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解构文本信息及内在逻辑、重构基于主题结构图化新知的过程;四是L阶段,围绕已获取新知(What I? Learnt)展开,学生分享主题表层信息、回答W阶段提出的部分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推断、评价所获取新知,建构基于主题的观念并形成自主观点,与文本、作者和自我产生深度联结;五是A阶段,即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阅读所获取的信息、观念、语言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How will I Apply this Knowledge),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深度学习;六是Q阶段,即针对阅读话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Questions I still Have),作为课后继续探究的起点,实现由课堂学习活动闭环结构向课后自主探究开放空间的转换。KWHLAQ模式的六个阶段体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逻辑,加强了文本内容向学生个体经验的转换。以下,将以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KWHLAQ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篇理解,联结个人生活,逐步发展为积极阅读者。

    二、KWHLAQ模式的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

    本节阅读课围绕社交媒体上的“数码污点(Digital Dirt)”展开,文章选自《Viewpoint 剑桥标准英语教程(5A)》,题目为“Future college students and employees, beware! Clean up that digital dirt——NOW”[7]。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数码污点对高中生求学和未来就业的影响。开篇讲述了一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因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张聚会照片导致学位证书被扣留发放的事件,从而引出文章话题。之后,继续探讨数字污点导致员工被辞退以及其对大学申请和就业的影响。最后,为青少年提出在享受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的同时,如何塑造良好网络形象的建议。作者通过介绍社交媒体上数码污点的负面影响,引发读者对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及其潜在危害的关注,号召读者塑造良好网络形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基于文本解读,采用KWHLAQ模式探究清理数字污点的意义,思考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社交媒体,并能够在生活中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2.教学实践例析

    (1)K:激活已知,进入话题情境

    KWHLAQ模式阅读教学第一阶段K的任务旨在激活给你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What I Know)。学习是由已知到新知的递增过程,话题相关已知信息就是学生与文本对接并投入阅读的起点。学生进入话题情境后,借助话题线索调取大脑中所储存的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实现与阅读话题、阅读情境的初步联结。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post on WeChat moment?”通过谈论微信朋友圈引导学生进入社交媒体这一主题情境,进而使学生在分享朋友圈发照片以及感慨给他人留言点赞的过程中实现与阅读情境的联结。然后,教师通过问题“Have you ever worried about leaving some digital dirt”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阅读话题——“数码污点”,从而进入到KWHLAQ模式的K阶段,思考“What do you know about digital dirt”。学生依据主题词Digital Dirt谈论与話题相关的已有知识。观察发现,有的学生会提到“something negative left on the social media”,而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则根据话题情境和字面意思进行猜测,如“The electronic rubbish”。教师依据学生课堂生成的话题相关已知,引导学生获知“数码污点”为“inappropriate information that has been posted on the Internet, usually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确定阅读起点并自然过渡到W阶段。

    (2)W:提出预知,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阶段W为提出预知(What I Want to Know),学生围绕话题提出问题,预设想要了解的与话题相关的内容。事实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内在关联,是围绕主题有依据地进行推断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依据标题预设阅读目标[8],同时还可以借助标题、图片、文本特征等信息预测围绕话题的内容图式。自主提问预知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其产生积极的阅读投入。

    学生在初步获知数码污点的定义后,依据主题和文章标题谈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展开提问,如:What are the influences of digital dirt? Why should we clean up the digital dirt? What are the ways to clean up the digital dirt? Is there anyone suffering from the digital dirt? 教师依据课堂生成,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显性呈现学生的思维成果和预设的话题相关内容图式。学生基于自主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阅读动机和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3)H:获取新知,重构话题图式

    学生依据所提出的预知问题进入到获取新知(How will I Find out)的第三阶段H。学生可以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获取主题相关信息,建构围绕主题的结构化知识,形成话题图式。该阶段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一是注解关键信息,获取内容图式。首先,学生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获取文本整体内容框架,特别是通过方框标识主要内容,并用下划线标注文本关键信息,如definition of digital dirt、influences、 tips to avoid digital dirt等。通过锁定并梳理文本主要内容,学生形成了关于数码污点的宏观图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核查并反思在W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二是构建语篇结构图,重构话题图式。学生再次阅读全文,运用交互式阅读方式解构文本内容,构建涵盖语篇宏观组织结构和微观结构特征的语篇结构图,重构文本内容和话题图式,从而增强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H阶段是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构建意义的阅读过程,学生运用归纳、比较、推断等认知思维能力实现了对文本意义的解构与重构。

    在初步获取数码污点主要内容方面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文章获取具体信息。通过解构语篇和构建语篇结构图,梳理主题相关信息,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信息间的逻辑关系(见图1)。

    三是借助有声思维,聚焦阅读策略。学生借助有声思维手段在小组内分享重构话题图式的依据,从而聚焦阅读过程中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如图1所示,一名学生围绕“digital dirt”这一主题,用绿色笔标注主要内容包括“damage”“reason”“way”三个方面,选用宽窄箭头表示各部分间的因果逻辑以及发展趋势等内在关联。从该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关注,根据语篇中的核心词、代词理解语篇逻辑和段落间的衔接,并有逻辑地组织了信息。同时该学生还在图中展现了借助上下文和情境猜测词义这一策略,并掌握了理解isolated、recruiters、candidates等词汇含义的阅读方法。总之,学生借助有声思维谈论的构建结构图的过程,实现了将策略教学融入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反思策略的使用和效果,逐渐养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4)L:深化新知, 构建话题观念

    第四阶段L聚焦阅读所获新知(What I Learnt)。学生首先分享能够回答W阶段所提出问题的内容以及与主题相关的表层信息;其次,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展开小组讨论,推断隐含意思、作者态度、写作手法以实现基于所获新知的深层理解;最后,结合自身经验形成围绕主题的自主观点、态度等,构建基于深层理解新知的话题观念。

    本节课,学生在借助语篇结构图分享所获取的有关数码污点影响和避免措施等表层信息后,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讨论,深入理解数码污点的发展趋势、影响和文本写作手法。如,学生围绕问题“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the story of Ms. S at the beginning?”探討作者运用举例的手法引出文章话题并突出数码污点的负面影响,同时由问题“Is it an accident or a common phenomenon? How do you know?”认识到数码污点影响求学和就业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从而推断出其发展趋势,并运用文中关键信息进行有逻辑的观点表达。针对文章中所提出的清理数码污点的方法,教师提出以下问题:Why does the author advise people to block the comments from some of their friends?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 saying joining groups selectively?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身经历深入了解清理数码污点方法,并反思切实有效的行动措施。

    最后,学生谈论自己关于清理数码污点的态度,并形成围绕主题的自主观点。有些学生认为应该清理,也有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并都给出了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也有学生提出清理数码污点是否有悖于诚实的问题,以及质疑了雇佣者因数码污点拒绝或解雇员工这一行为的合理性等。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学生基于阅读获取新知和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已经对清理数码污点这一话题形成了批判性的态度,并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从不同视角有理有据地表达自主观点,深入理解了所获新知,进而促进了高阶思维的发展和话题观念的构建。

    (5)A: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阶段A即提供真实情境鼓励学生运用阅读所获新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How will I Apply this Knowledge)。具体来说,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获取的新知和构建的观念促成阅读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实现深度学习,指导实际生活。

    在学生初步形成关于清理数码污点观点的基础上,可自主选取以下不同情境来运用新知。情境一要求围绕“青少年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言论”这一现象发表演讲;情境二要求围绕“It is fair/unfair to reject an applicant because of digital dirt”这一主题写一封致大学和公司招聘人员的公开声明。学生基于对数码污点的观点,组织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信息,并运用举例、列数据等方式增强说服力,从而创造性地运用阅读所获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一名学生围绕情境二的课堂生成。

    I think it is reasonable. Because as an employer o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we have to make sure that our students or employees are good enough. Now only when meeting them, but we have to test them from every aspect, including their opinions, how do others think of them? Or some footprints on the Internet. I usually, when I am going to add a new friend, I may see his or her WeChat Moment to have a first impression of him or her. Then I know what he or she might be like. I think it is quite reasonable and useful to check the digital print before the employers select the potential employees or candidates. (注:引用学生原文,未作修改)

    (6)Q:提出问题,探索话题未知

    学生最后在第六阶段Q提出围绕话题的新问题或仍然存在的问题(Questions I still Have),实现由课内探究到课后自主探究的过渡,持续构建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从而形成KWHLAQ模式在自主阅读中的运用。具体而言,学生将课内获取的内容转化为围绕话题的已知(K),提出未解决问题为期待新知(W),同时借助多种资源渠道和手段(H),如项目式学习,继续获取新知并在课堂中分享(L),最终形成围绕话题自主探究的循环发展。

    学生在Q阶段围绕数码污点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What other problems does social networking have? How do we view the information on social networking? What attitude and actions should we possess in f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ing? 从这些提问可以看出,学生实现了由数码污点转向对社交媒体多种形式的关注。最后,教师布置了自主探究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借助多种资源和渠道获取信息以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分享,最终实现由课堂支架式阅读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课后自主阅读的转换。同时引导学生形成面对社交媒体应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理性行为的意识。

    三、结语

    KWHLAQ模式以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为目的,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规律逐层递增,同时将语言学习嵌入在意义主线统整的阅读活动中,从而多角度地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自我和主题情境进行互动,呈现了输入、内化、输出层层递进的学习逻辑,既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促进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

    然而,在使用该模式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KWHLAQ模式的内涵,明确各个阶段的活动对学生构建意义的价值和具体实施策略。二是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了解语篇的宏观结构组织和微观结构特征是如何突出主题意义和作者的态度观点的,设计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活动,进而把自己对语篇的分析转化为学生围绕主题意义解读语篇、建构意义的过程。三是鉴于KWHLAQ适合非虚构类文本的特征,教师需要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扩展自身对该话题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以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四是注重教师在KWHLAQ模式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设计贯穿于该模式六个阶段的围绕主题意义的问题链,并针对学生课堂生成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策略运用能力和高阶思维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形成性评价手段,基于课堂生成对学生进行追问或反馈,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解析自主观点,进而提升阅读的深度和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构建语篇结构的能力和有效提问能力,从而使该模式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N. J. Anderson, Nunan, D. 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Reading[M].New York, NY: McGraw Hill, 2008.

    [3]徐國辉 .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使用与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5):8-13.

    [4]Ogle, D. M. K-W-L: 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 [J]. The Reading Teacher, 1986, 39(6): 564-570.

    [5]Willis, J. Teaching the Brain to Rea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Fluency, Vocabulary, and Comprehension[M].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8.

    [6]M. B. McVee, K. Dunsmore, Gavelek, J. R. Schema theory revisited. In Alvermann, D. E., Unrau, N. J. & Ruddel, R. B.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6th ed.,489-524)..Newark: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Inc, 2013.

    [7]McCarthy M., McCarthy J., Sandford, H. Viewpoint 剑桥标准英语教程[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16.

    [8]梅德明,王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