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模式下的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析

    仲应华

    

    [摘? ?要]甘肃省嘉峪关市积极推行“双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采取名师工作室和学校共管共培的方式做好青年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工作。该模式主要从组成结构、培养方式等五个方面解决好培养工作能不能做、愿不愿做等四个层面的问题,努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导师制;青年教师;名师工作室;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教育的未来和希望。甘肃省嘉峪关市现有普通中小学校29所,专任中小学教师2201人,平均年龄41.3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98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1.7%。这部分青年教师将是今后肩负全市教育重担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全市教育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一、“双导师制”模式的提出

    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青年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都突出强调了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社会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环境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而借鉴高校的导师制,在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中探索实施导师制,将有利于青年教师的知识传承和个人专业发展。

    新时代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教师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每個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烙印,这一烙印会影响这一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表现出与改革开放这一时代同步发展的鲜明特征,如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奋发向上、豁达洒脱等。但他们同时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可能表现出一些问题,如讲求实惠、不能安贫乐教、理想信念淡薄等。这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呈现出有别于中老年教师的新的面貌和状态,也势必会在专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需求。

    然而,传统的只在本校内循环、延续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按照学校的指派进行的“一对一”培养模式,以服从分配为原则,使培养人与被培养人都处在被动的位置上。由于是“一对一”培养,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相似点会越来越多,极易成为老教师的“翻版”,不利于教学创新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培养方式传统、培养内容零散、培养评价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有鉴于此,嘉峪关市在培养青年教师时,打破了只在本校内部进行“一对一”培养的传统,采取了跨学校、跨区域的“一对多”“多对一”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制”模式的建构

    1.“双导师制”模式的基本架构

    (1)“双导师制”模式的基本含义

    “双导师制”模式,是指为青年教师培养对象选配一名工作室导师和一名本校导师,开展以“工作室导师+青年教师+校内导师”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工作室导师和校内导师各有分工,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在共同完成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同时,也会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嘉峪关市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基地的名优教师、优势学科、团队协作的作用,采取名师工作室和学校共管共培的方式积极做好青年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从而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双导师制”模式的基本架构

    “双导师制”模式主要从组成结构以及培养方式、内容、目标和过程五个方面解决好培养工作能不能做、愿不愿做、会不会做、做得好不好等四个层面的问题,努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3)“双导师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组成结构多向化。在成员组成上,采取“校内外结合”的“一对多”和“多对一”组成方式。“一对多”即一名工作室导师(校外导师)同时负责指导和培养多名青年教师,“多对一”即一名青年教师可以得到多名导师(至少一名工作室导师和一名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和培养。

    二是培养方式灵活化。工作室导师、校内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不只是单向的培养与被培养关系,更是一种双向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是内容多元化。培养内容涉及师德师风、教育理念、教学常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四是目标复合化。培养目标,不只是追求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关注师德修养和职业归属,能够安心教育、扎根教育。

    五是过程规范化。通过规范的“选聘导师—明确职责—签订协议—培养实施—考核评价”五步培养流程,明确导师和培养教师双方的职责、目标,确保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2.“双导师制”模式的实施路径

    “双导师制”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开展三年为一个周期的青年教师培养历程。

    (1)选聘导师

    导师的选聘,主要强调师德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工作室导师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甘肃省陇原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市级领军人才等名优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则由青年教师所在学校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与高度责任心的骨干教师担任。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和专业特长,在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每位青年教师至少确定一名工作室导师和一名校内导师。

    (2)明确职责

    为保证培养工作落实到位,嘉峪关市建立了完善的培养制度,明确对导师和青年教师的制度约束、职责要求和工作安排。在具体职责上,工作室导师和校内导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中,工作室导师重在专业技能和教科研的引领,挖掘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拓展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促进青年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校内导师重在师德师风和教学常规的引领,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尽快熟悉并胜任教学工作。

    (3)签订协议

    为促进“双导师制”模式的推行和落实,嘉峪关市要求导师和青年教师之间、工作室与学校之间签订培养协议(根据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和发展规划,可分为年度短期协议和三年长期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工作和目标,以契约的形式增强各方的责任感和重视程度。

    (4)培养实施

    培养实施是“双导师制”模式的主体部分,直接影响和决定导师职责的履行、培养内容的落地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双导师制”模式围绕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以课堂为核心,以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磨为主要方式,在反复的观察与被观察、追踪与被追踪、评议与被评议的过程中,促进青年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专业素养。

    (5)考核评价

    制订考核评价细则,对导师和青年教师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分年度和周期(三年)考核。三年后,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的青年教师,即可出师;考核为“优秀”的青年教师,则有机会被选聘为工作室導师;考核为“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则要继续参加下一周期的培养。导师的考核成绩则与青年教师的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以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反映导师的培养质量。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三、“双导师制”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1.“双导师制”模式的特点

    一是自主性。平等自愿是“双导师制”模式的首要特点。导师和青年教师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主动进行培养和自愿接受培养。

    二是多向性。“双导师制”模式是一种“一对多”“多对一”的青年教师培养新模式。即一名导师可以同时担任多名青年教师的导师,一名青年教师也可以得到多名导师的培养。

    三是开放性。在“双导师制”模式下,青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随时接受校内导师的指导和培养,每个月又可接受至少一次工作室导师的重点指导。这就形成了定期集中指导和分散实践提高的校内外无缝衔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双导师制”模式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双导师制”模式可以让青年教师的培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近亲繁殖”走向“多元融合”,让青年教师得到更多名师的指导,吸纳更多名师的教育智慧,并在自我努力下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实现专业成长。

    二是有利于导师的自我提高和责任感的增强。导师作为培养教育青年教师的主要责任人,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导师的培养职责以及青年教师对导师的尊重和依赖,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导师增强责任感,从而发挥个人所长,做好对青年教师的引领工作。

    三是有利于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名优教师与青年教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名优教师的引导作用,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研修方式,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经过为期三年的“双导师制”培养,一批朝气蓬勃、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青年教师茁壮成长起来,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当然,在实施“双导师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是一方主动传授、一方被动服从,要既能充分发挥导师的经验和长处,又能不断激发青年教师学习的热情和专业成长的积极性,达到互动共促、互利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