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及心理辅导预防对策

    史剑锋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重点关注问题之一。由于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同,农村学校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仍有待提升。农村中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诸多问题,应当积极预防、及时干预,尤其是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必须加以重视,做好心理辅导。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自我伤害;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53-02

    自我伤害行为是主体刻意伤害身体的行为,部分极端的行为容易造成死亡、残疾等严重后果。面对学生的自我伤害,农村地区的家长、教师常常因缺乏心理知识而采用错误的方式管理学生,不能进行有效辅导。本文对农村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预防策略。

    一、农村中学生群体常见的自我伤害行为及原因分析

    目前,人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学生群体常见的自我伤害行为有割伤、撞击、鞭打等。其中割伤是最为常见的自我伤害行为,部分中学生使用尖锐物品割伤手臂、手腕等容易隐藏的部位,防止被家长、老师发现。撞击、鞭打等行为一般选在隐蔽的地方进行,次数、频率取决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自我伤害行为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宣泄情绪、减少痛苦的途径,属于病理性行为。造成农村中学生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原因来自多方面,自身、社会、家庭、学校等。从自身来讲,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使其感到疲惫,加之不懂如何有效减压,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压抑、挫败等负面情绪,当无处宣泄时便会通过伤害自己来减少内心的痛苦。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广阔,一些内心敏感的学生会因自身与其他人生活环境、经济的差距产生自卑,进而影响人际交往,无法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接纳与信任,产生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家庭关系恶劣、存在暴力情况、父母离异等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治疗,导致学生寻求错误途径排解内心的压抑。此外,校园欺凌也是原因之一。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同学侮辱、殴打,内心自卑、软弱,容易出现恐惧、挫败情绪,从而出现极端的自我伤害行为。

    二、农村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心理辅导预防与对策

    (一)关注学生内心,疏导情绪

    中学生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一方面在年龄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任何事情都可以由自己做主,一方面展现自我的欲望增强,希望获得认可、接纳。但是面对升学压力,学习气氛紧张,彼此间竞争激烈,尤其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很难得到关注,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情绪的疏导非常重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关注学生的需求变化,尽可能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早期进行心理干预与预防,防止问题恶化。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如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游戏、运动中释放压力,发泄情绪。此外,班主任与心理教师还应积极合作,教授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排解负面情绪,如鼓励学生主动找心理教师谈话,舒缓内心的压抑,再如通过画画、写字等方式克制烦躁的情绪。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坚持关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随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调整认知模式,合理归因

    中学生出现自我伤害行为主要是在认知方面出现错误,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败全部归结于自身原因,并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原因。因此,调整认知模式对干预、预防自我伤害行为十分重要。在心理辅导中,老师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调整错误认知模式,引导其由主观思维主导转变为客观思维,理性分析身边的人与事,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同时,还可与学生建立短期协议,约束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当学生还能进行良好沟通时,说明他愿意通过心理干预改变自残行为。因此,在进行认知调整的同时与学生达成约束协议,使个体在产生自残想法时能够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停止自残,从而减少自我伤害。或者采用替代方式来缓解痛苦,如跑步,当学生想要自残时就通过跑步转移注意力。认知模式调整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同的方法加以辅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认知的改变,学生会发现除了自我惩罚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的途径解决自己面临的难题,并逐渐认识到自我伤害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三)完善学校制度,积极预防

    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完善心理健康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降低校园危机事件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为了创设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难关、早日康复,学校应严格依照制度规定,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防止自我伤害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制度,将全校范围内有自我伤害倾向及存在自我伤害行为的学生信息录入数据库,通过动态管理实施长期监测,减少危机事件发生。为心理辅导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对培训、心理咨询、保密措施进行严格规定,确保教师的专业性、辅导的私密性。同时,还应制定问责制度,参与心理干预的成员必须服从安排,认真完成自身的任务,对失职造成的严重影响进行责任追究,以此督促工作人员提高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坚守岗位,履行职责。

    (四)注重家校合作,加强干预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学校与家庭应积极合作,共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对学生自我伤害问题形成有效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实现有效监管,对无问题的学生進行有效预防。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农村家庭一方面更看重成绩,一方面对心理健康缺少认识,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学校更应联合家庭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家庭对心理健康的教育水平,改变农村父母的错误教育行为。例如,组织家长参加专家讲座,专业人士的讲解对父母而言更有说服力,家长通过讲座能够了解许多心理知识,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改变教育方式。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交流会,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与其他家长、教师沟通如何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干预。中学时期个体心理趋于成熟、完善,在这一关键期家校联盟才能将心理干预的作用最大化,使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日走出困境,迎接更好的人生。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伤害行为,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与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此外,社会也应做出改变,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心理教育提供更多支持,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注:本文为第二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活动来稿。

    参考文献

    [1]李致荣,张福斌.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华夏教师,2017(17):25.

    [2]王丽英. 关爱生命,悦纳自我——中学生自残行为案例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8):48-49.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区长坝中学,重庆,40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