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育人方式的坚守

    申灵 李俐均

    [摘? ?要]基于学生“常能”现场展示,前瞻人工智能,教育会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师育人会更加注重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心灵、情感、思辨等方面的培育。因此,要坚持文化育人,以文化塑造灵魂,让学生自信自强;要坚持生活育人,根植于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造能力;要坚持心灵育人,在与学生共生共长中守住初心,让学生健康而纯真。

    [关键词]人工智能;“常能”现场展示;立德树人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教师何为?”这一问题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与热议。美国杂志《纽约客》在其2017年10月的封面上画了“一个满脸胡须的年轻乞丐坐在大街上乞讨,身旁的机器人向他手里的杯子投掷螺丝和螺帽”的场景,暗示未来机器人将抢走人类的工作。但研究者却认为,教师职业的被淘汰率只有0.4%,其核心价值在于“育人”[1]。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育人”的方式也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主办的“面向2035:重启学·育方式变革”研讨会上重庆市合川区中小学生的“常能”现场展示来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当坚守“文化育人”“生活育人”“心灵育人”,以培养时代新人。

    一、文化育人:自信自强,以文化塑造灵魂

    面对人工智能,教师更要以“育人”为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国家认同、跨文化交往等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以文化塑造灵魂,让学生自信自强,阳光而幸福。

    合川区钱塘中学以“合”文化为核心,团结协作、精技合一,形成精诚合作、和谐奋进的战斗团队。他们的现场“常能”展厅,“合”文化蜡染布幔,“钓鱼城”“文峰塔”合川名胜古迹蜡染长卷,展示“錾刻”技艺的忙碌男生,形成了民间艺术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也融合了参观者的“心”,使参观者留恋不舍。

    展厅左前方一张古风实木錾刻台后方,一位男生一手拿着锤,一手拿着錾子,正在对一块铜片精雕细琢,雏形已现。他的同伴也正在后方的焊接台忙碌于錾刻加工的两个重要环节——褪火和焊接。只见他正开着融焊机,用焊枪喷火,在为一个錾刻饰品焊接挂环。

    “我们学校开设‘非遗课程,传承祖国民间艺术,这是相对简单的平面錾刻。”一个悦耳的声音响起,“第一步是将铜块进行反复敲打和褪火,形成质地较薄的铜片;第二步是设计图案,在铜片上画稿;然后固定于錾刻台上,用簪刻刀在铜片上錾打,根据图案线条用不同的錾子敲出图案……”一位学生向导配合两个男生介绍道。“图案成型最考技术,先用融焊机加热,把机器里面的汽油雾化,通过火枪把铜片加热,待铜片变得柔软一些再进行捶打,一会儿铜片又变硬了,又再次进行加热,如此反复……”“技法有阴刻和阳刻,制作出来的工艺品有层次,古朴大方……”众多专家围着錾刻台,边看边讨论,兴致很高。男生笑着对这家杂志社的社长说:“您愿意试戴一枚‘土戒指,体验一下吗?”“好啊!”社长爽快地伸出手指,让男生量尺寸。周围的专家也饶有兴致,气氛热烈而融洽。在传承的技艺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配合默契,自信而阳光。

    合阳中学的展厅里有一位瘦小的男生在解说,他落落大方又不失热情。据教师介绍,该生平时内向、怯弱,争取来做解说时,由于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急得面红耳赤,泪花在眼眶里打转;训练时,跟着同学亦步亦趋,一伸手一转身,似乎邯郸学步,逗得其他同学一阵大笑……但行动是最好的学习,在该校“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合一”文化滋养下,他在这次解说中实现了华丽蜕变。

    二、生活育人:探究创造,根植于生活情境

    事实上,上文提到的展厅里的解说人解说的正是自己的叶脉画《四艺人生》。他采集家门前大黄角树的树叶,用化学的方法制作成四张大的叶脉;以此为基质,运用传统水墨画技法,在上面描绘出生动而富有神韵的古代仕女形象,并分别配上相应的文字——“琴”“棋”“书”“画”;再用亚克力板进行后期加工,制作成屏风样式,极具审美效果和装饰功能。该作品曾获重庆市科技创新一等奖,成为展厅的“镇殿之宝”。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考试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3]。黎加厚教授认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育人”要紧密联系真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用学科综合的视野解决真实问题[4]。叶脉画《四艺人生》的制作与解说,就是有力的诠释。制作材料来自于自然,综合运用化学的方法与水墨画技巧,不仅呈现出了精美的作品,制作者的性格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开朗。

    在合川合阳中学校本课程“机械的浪漫”中,学生们搜集生活中的金属废料,以童心为翼,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冰冷的铁片以温度,倾注僵硬的铜管以灵性,与机械共舞一曲浪漫与激情的交响乐,创造出一件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2020级9班姚景柒创作的《海马》,其灵感就来源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的一篇关于海洋被污染的报道,许多海洋生物因海洋污染而死亡。所以他希望通过作品《海马》,呼吁人类保护动物、保护水资源。在材料采集过程中,他利用小车的齿轮零件做成底座;利用弹簧做成“海马”的脚和脊背;利用废旧汽车的刹车铁做成“海马”的躯干;用摩托车的汽门做成“海马”的头。可见,创意源自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对古典文化的情怀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擔当。

    生活即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创造,让生活给予他们探究与创造的空间、无穷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动力。在合川大石中学的展厅,欢快的《迎宾曲》响起,清新的《茉莉花》、充满童趣的《喜洋洋》、悠扬的《我和我的祖国》等乐曲交替演奏。这些乐曲感染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个人,而演奏这些曲目的乐器正是学生自己制作而成的。他们用木板做成木箱,在木箱上方挖孔,制作出具有共鸣功能的音箱。音箱上方条形孔的两边各立一排高约半寸的“木钉”。这些“木钉”,实则是用均匀大小的筷子头穿孔,以补鞋绳线串起来,固定在木箱之上。绳上放置16块长短厚薄不一的条形磬石,再用旧吉他调弦扭调节绳子松紧。16块磬石是精挑细选、反复试验后选定的,形成了一组完整的音阶。另外还特制了两个带有金属球头的敲击器,通过敲击磬石发声。最后,整个音箱着上赭色漆以增强其古朴之美。所以,根植于生活,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5]。

    三、心灵育人:纯真健康,共生共长守初心

    教育的初心是为成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6]。在学生成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陪伴[7]。师生要做到共同行动、共同“做”事中,智慧引领,思维碰撞,心灵融通,实现教学相长、和谐共生。

    现场常能展示展厅的布置,可以用喷绘,但所有学校均采用全手工绘制。3.22米×6米的油画布,在展示前10天搬进了校长家的客厅,客厅成了“工作室”。雷老师带着四名学生,每天放学后第一时间赶到这里进行绘制工作。校长则忙着准备晚饭、递笔递颜料,间或来几笔。在这里,校长、师生间平等交流,学生的创意成为了最终定案。正所谓“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里的“教”,是教师带着爱,与学生同“做”一件事,师生共生共长。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8]。因此,医生、消防员走进了凉亭子小学,与体育、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共同开发了“自救自护”校本课程。

    打结逃生、心肺复苏和止血包扎等技能是凉亭子小学发展学生“会自救”常能项目。课程立足“军警”文化,针对低、中、高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生活需要,梳理出了近100个自救自护知识点;然后再聚焦学生群体,召集学生选择论证;最后在区保健医院专业医生和区消防队的指导下,确定了60个自救自护知识点并将其编入《自救自护校本课程绘本》。该绘本的每课又包括“儿歌琅琅”“前车之鉴”“知识叮嘱”“学以致用”四个板块,绘图由学生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自救和他救技能,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医生和消防员的大爱无私。用心灵育人,使学生受益终生。

    面向人工智能,若校长放下架子,教师走下“圣坛”,全社会关怀学生,立足生活情境,厚实文化底蕴,坚守教育初心,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用真挚的爱心滋养学生的心灵,必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善良而纯真。

    参考文献

    [1][2][6]余胜泉.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与思维的转变[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3):24-26.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 5407361.htm?trs=1.

    [4]黎加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关键在于“育人”[J].创新人才教育,2019(1):33-36.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7]趙清芳.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J].教育科学论坛,2018,445(31):30-3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