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活动课“五梯进阶教学法”实践探索

    余迟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钟志农老师心理辅导“四阶段”模式、成都市十二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七环节教学法”、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四环节”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五梯进阶教学法”。“五梯进阶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了特定模式:开展暖场活动,融洽氛围;专题引入,导入课题;现象探讨,探究方法;学习致用,训练提升;课堂总结,归纳拓展。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增强体验和感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五梯进阶教学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6-0033-03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2012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根据《纲要》精神,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开展。《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进行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强调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规定的教学方法。各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结构或教学模式。例如成都市十二中总结的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榜样、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七环节教学法”,沃建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明镜台”“智慧泉”“回音壁”“启思录”四个环节[4];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钟志农老师提出的心理辅导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的“四阶段”[5]。这些方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炼出“五梯进阶教学法”。即: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开展暖场活动,融洽氛围;课堂引入,导入课题;现象探讨,探究方法;学习致用,训练提升;课堂总结,归纳拓展。在活动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实现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核心概念

    阶梯式教学法是教育专家程鸿勋教授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总结而创造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心理辅导课阶梯式教学模式以心理体验为目标,通过阶梯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学生认识,达到深化体验和感悟的目的。阶梯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属于认识的不同阶段,也是情感体验的不同层次。其特点为:(1)一堂课一个主题活动;(2)把一个活动分解为多个阶段,梯式递进;(3)三段活动紧紧围绕体验进行,使学生获得心理感悟[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五梯进阶教学法”指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围绕本堂课主题,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悟到领悟;了解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最终实现内化。

    三、“五梯进阶教学法”实践探索

    (一)暖场活动——暖身暖心暖氛围

    暖场阶段的目的主要在于打破课堂僵局,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使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氛围,创建友好、宽松、互信的学生间关系和师生间关系,为下一阶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暖场阶段可以从三个层面开展活动:一是进行暖身体活动,二是进行暖心灵活动,三是进行暖人际关系氛围活动[6]。

    暖身体活动:教师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让学生解放肢体,投入班级活动中,从而达到暖身体、建团体的作用;暖心灵活动:教师通过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播放能促动学生心灵的视频、音频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暖心灵的作用;暖人际关系氛围活动:教师通过主题性的游戏或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互动,相互碰撞,促使学生投入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来。暖场的最终目的在于创设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人际交往——借与不借”这堂课中,我用“风雨变奏曲”活动作为暖场活动。风声——双手互相搓;小雨——轻轻拍手;中雨——鼓掌;大雨——拍桌子;暴雨——跺脚。用不同的手势动作来表示不同的天气,学生的动作从剧烈到轻微,最后到舒缓,学生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调适。

    暖场活动可以活跃班级氛围,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增强彼此的信任与支持。暖场活动要与本节课的主题相关或切近,不能为暖场而暖场,否则就达不到暖场的目的。

    (二)课堂引入——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一堂课的精彩正是从课堂引入开始。精彩的课堂引入设计可以让学生迅速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知识点上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課堂引入的方法有多种,有的直截了当地引出要讨论的主题,此为“开门见山法”;有的通过提出与主题有联系的问题导入,此为“发问法”;有的让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生活经历,此为“引导回忆法”等。

    我在“人际交往——借与不借”主题课上,通过“头脑风暴法”,不断发问,不断向学生们借物品,先向学生们借钢笔、借文具盒,再借水杯、借汽车,借的物品由小到大,由合理到不合理。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疑惑,教师这样借合理吗?借还是不借?从而对本节课产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处的课堂引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课堂。

    (三)现象探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獲得知识,提升能力[7]。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现象探讨环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在该活动环节,教师通过对要探讨的问题或现象的清晰呈现,澄清辅导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8]。

    在“人际交往——借与不借”活动课上,我运用故事引入,通过光谱测量方法,了解学生对他人请求的拒绝程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选择“完全拒绝”“不完全拒绝”“拒绝”的相应位置,再通过相似圈技术,分出“愿意借”“不愿意借”“可借可不借”三类情况的学生,让三类学生在各自的圈中分享自己的感受,了解不合理的要求及其后果,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表达出拒绝或不拒绝的原因,探讨拒绝的策略。

    本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内化于心,为下一阶段的“外化于行”奠定基础。

    (四)学以致用——活动体验,训练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题活动,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终目的。在这一阶段,重点任务是在主题活动中,通过情景剧、社会剧、舞动技术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回顾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人际交往——借与不借”一课的“学以致用训练提升”阶段,首先,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再次回顾故事场景;其次,进行小组分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配角色,对角色进行演练,体验运用不同拒绝方法时的心理感受;再次,小组在班上进行展示,分享感受。

    本阶段的任务在于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掌握方法,有效应对各种情境。

    (五)课堂小结——总结归纳,课后延升

    钟志农老师曾说过一段话:“团体结束阶段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活动课的成效有决定性影响。”心理辅导课的小结,首先通过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回顾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活动,分享所得,增强学生的收获感,强化辅导效果。接着延伸与外化,布置课外作业,加强辅导时间之外的现实行为练习,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四、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自助和互助的平台。在开展心理课的过程中,通过暖场环节,开展暖生暖心暖氛围活动,达到融洽学习氛围、创设安全环境的目的;在课堂引入环节,通过激发兴趣、导入课题等活动,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目的;在现象探讨环节,通过自主探究、寻找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和问题中自主探究;在学以致用环节,通过活动体验训练,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学会解决问题;在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总结归纳课后延伸等活动,整合知识,实现延伸与拓展。每个环节如同一个阶梯,学生一步一梯,逐级攀升,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本文所举课例“人际交往——借与不借”获重庆市2018年“中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竞赛(初中)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18-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林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崔昌淑.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9):7-9.

    [6]周杨经.心理辅导活动课四阶段进程的再理解[J].江苏教育,2018(40):63-64.

    [7]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8]钟志农.心育活动课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5):18-20..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226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