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剧创作的“五个一”实践

    孙海苗

    【摘要】 微广播剧的兴起和发展,给地方电台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结合浙江省余姚市在微剧创作方面的“五个一”探索实践(建立一套日趋完善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支相对优秀的创作团队,打造一个欣欣向荣的微剧研发基地 ,引导一个喜爱微剧的受众群体,探索一种多渠道的融媒体运作),明确提出微剧发展应着力在“四化”上下功夫,即题材的本土化、播出的栏目化、创作的精品化和运作的市场化。

    【关键词】 微剧创作 本土化 栏目化 精品化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微剧作为广播剧的“特种兵”,近几年可谓异军突起。余姚作为县级市,与微剧十分有缘,在微剧界风生水起:2013年,余姚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浙江广电集团合作,共同举办了“河姆渡杯”第二届中国微广播剧大赛。2014年6月,余姚承办了中国微广播剧发展论坛。同年12月,在余姚举办了第三届微剧大赛颁奖典礼暨微剧融媒体高端论坛和中国首届微剧节,成立了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剧分会。2015年冠名举办了“欢乐余姚杯”第四届微广播剧大赛。余姚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微剧研发基地,作品多次在中国微剧大赛中获奖,通过微剧这个平台,传播和弘扬了余姚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效提升了“幸福余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下面,结合余姚的探索实践,来总结思考微剧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五个一”实践

    (一)建立一套日趋完善的激勵机制

    余姚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微广播剧融入新媒体的探索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正能量。市委宣传部和市广播电视台连续冠名支持三届微剧大赛,彰显了前瞻眼光。对于微剧精品创作,余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激励引导机制。市委宣传部对微剧重点选题给予关注和扶持,列入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扶持。余姚市广播电视台(下面简称余姚台)高度重视,从选题立项、创作生产、经费使用、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和重点扶持,并出台了《精品创新奖励办法》,对获奖作品的作者予以重奖。余姚台近年来策划、制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主旋律,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微剧精品,这与当地领先的激励机制和创优氛围是分不开的。

    (二)培养一支相对优秀的创作团队

    余姚台的微剧之所以能屡屡斩获大奖,离不开一支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创作团队。从确定选题、收集素材、剧本创作到演播室录制、合成,每一个环节都全力以赴。通过几年来的培训学习和传帮带,形成了以余姚电台节目部主任、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剧分会副秘书长周凌宏为代表的优秀创作团队,团结并带动了一大批微剧追随者,他们中既有专业播音员主持人,也有社会上的广播剧爱好者。每个月推出一部原创微剧,通过实现微剧生产播出常态化,使队伍得到更好的实践和锻炼。

    (三)打造一个欣欣向荣的微剧研发基地

    余姚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微剧研发基地,进一步提高了余姚广电人及社会团体制作微剧的积极性,促进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依托这个基地,余姚台添加专业制作设备成立了工作室,2014年和2015年成功举办了两期微剧创作培训班,吸引了众多业内高手,也培养了不少微剧新秀,这些“种子”渐成星火燎原之势,他们将是微剧的希望所在。对于微剧发展,余姚台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全力打造中国微广播剧领域首家研发基地,这个基地既可以作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录制交换微剧的平台,又可以作为研究会培训微剧制作人材的基地,共同促进微剧事业的发展。

    (四)引导一个喜爱微剧的受众群体

    微剧充分适应了现代人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欢迎。微剧要叫好又能叫座,既要培养优秀的制作团队,更要培养忠实的听众。余姚电台在节目中做了播出尝试,每个整点后面都安排一部微剧播出,根据收听率调查情况来看,效果非常不错,经常有听众要求重播。微剧顺应了求新求变的时代潮流,同时具有“草根艺术”的特征,吸引了非专业人士的参与。为了进一步扩大微剧影响,精准培养目标人群,余姚台组建了966幸福微剧社,面向社会招募社员,让微剧走近民众。虽然这个微剧演播社成立时间不长,在当地已经颇具影响,报名参加者踊跃,他们分别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正是因为微剧的低成本低门槛,为它走市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五)探索一种多渠道的融媒体运作

    借助两届微剧大赛冠名主办的先发优势,结合余姚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探索微剧的产业途径,微剧正成为余姚广电在全国广播界的一个标志性亮点。树立微剧传播的融媒体意识,在电台播送的同时,通过余姚人民广播电台FM966公众微信平台和微博、余姚手机台、余姚视听网等方式推送,用微信、用手机台见证广播剧人的努力,检验微剧的影响,感知微剧的魅力,打通了微剧与受众之间的“最后一厘米”,使微剧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如余姚台的获奖作品《爸爸》,这部微剧的在线分享曾经达到300多万人次,这还是在未作推广、自然点击浏览的情况下获得的数据。这说明贴近用户、做看得见的广播,是微剧走进移动人群生活并从而扩大影响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关于微剧发展的思考

    (一)题材的本土化

    作为地方台,微剧创作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地方特色,弘扬地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抓热点,挖掘本土资源找亮点,在题材的选取上更“接地气”,这是地方台节目本土化、特色化的根基所在,也是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例如: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联合制作播出了百部微剧《最美浙江人》,在浙江电台交通之声微信公众号上一个月的平均点听量为8.4万人次;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百部微剧《安徽好人》等,都获得了较好反响。这些微剧立足本土,着眼现实,关注的都是真人真事,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核心价值观,形式活泼,富有内涵,好评如潮。①

    (二)播出的栏目化

    广播剧的生产和播出,当前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开设专门的栏目,需要足够数量的微剧来保证;缺乏栏目的保证,影响日常播出,微剧的作用和效能又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需要整合各地电台的力量,建立更广泛的跨区域的微剧交换机制,实现多赢。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推出的“中国广播剧场”可谓及时雨,为精品广播剧交流展播提供了一个优质平台,展示了规模效应和抱团出击的力量。以栏目化带动微剧创作,以日播化扩大微剧影响,这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台加强微剧创作与传播的主要手段,如沈阳广播电台已经实现了微剧的日播化,这对于打造品牌、固化栏目、固定受众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创作的精品化

    加强精品创作对于培养人才、提高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顾问、专家组成员孙以森指出,微剧的精品创作,应当抓好三个环节,即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录制要精。实施精品化战略是提高微剧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和扩大微剧影响力的突破口。我们要通过实施精品战略,进一步完善微剧创作机制。科学规划选题,建立对重点作品的立项、投入和效益评估机制,实施扶优、扶强政策,提高微剧创作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精品创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拿奖多少,关键是通过创新创优的过程培养和锻炼队伍。尤其是那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电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合作,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自己的创作团队,绝不仅仅是出点钱买个作品评个奖而已。

    (四)运作的市场化

    借助新媒体的多渠道传播,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成为微剧的创作者、体验者和参与者,最终成为忠实的收听者。我们要增强微剧产品的市场运营探索,做好推广和提升工作,力争推出有效的市场运营模式,把微剧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做精。一手抓精品创作,一手抓市场拓展。要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广播剧政府奖等评奖、评析活动给微剧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创作精品的同时,也要努力生产足够数量的日播微剧,满足听众和市场的需求。微剧也要走向市场,注重商业化运作,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最迫切的是积极生产、推广那些既叫好又叫座的微剧作品,尤其要通过新媒体赢得听众,培育市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借助手机客户端喜马拉雅FM“中国微剧”板块,力推精品微缩广播剧,“中国微广播剧”微信公众号通过对微剧作品的大力推送,借助融媒体的优势让精品广播剧真正与社会、与市场接轨。目前,全国已有的微剧作品网络点击总量累计达亿次量级。作为最早实现融媒体传播的广播产品之一,微剧拥有市场开拓的无限可能。宁夏台通过广播剧日播实现了年创收百万元,这给微剧人以美好遐想。在余姚台,通过栏目冠名、FM966公众微信平台链接,微剧节目吸引了部分广告客户,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益和回报。

    三、结语

    作为融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广播剧新品种,微剧充分适应了人们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视听的习惯,通过电台播送、微博微信转发、网站推送分享、手机移动端收听等方式,大大拓宽了微剧的传播途径和覆盖人群,使每一个作品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化。余姚台的實践表明,在微剧创作上,小台同样大有可为,小台也能做好大文章!微剧需要扶持引导,更需要推广普及,余姚台的做法和经验并非不可复制,关键在于立足本土,着眼现实,坚持目标,不懈追求。其实,无论广播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怎么千变万化,为听众服务的目的永远不会改变。最后,借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2014年12月在浙江余姚举行的微剧融媒体高端论坛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用户是永远的上帝,需求是不变的方向,创新是微剧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永远在路上。”

    注释

    ①刘晓龙《锐意创新,共谋发展——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2015年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网站,http://www.cnr.cn/gbyj/wj/20151117/t20151117_520525940.html.

    参考文献

    1.周雅《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广播剧的嬗变》,《中国广播》,2015年第5期。

    2.殷满仓《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今传媒》,2015年第10期。

    3.高坦《微剧论坛——微剧是时代的产物,市场是微剧的广阔舞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网站 , http://www.cnr.cn/gbyj/dt/201407/t20140715_515849819.html.

    4.万科达《微剧论坛——新媒体时代的微广播剧发展》,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网站 , http://www.cnr.cn/gbyj/dt/20140724/t20140724_516029251.html.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