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途径探讨

    席晓博

    【摘要】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本文首先概述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然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理论素养,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引导大学生的主体自主参与三个方面探讨其实践育人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应用途径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塞利格曼(Siligman)和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1]。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干预技术,研究个人的优点与长处,发现并培养个人天赋,增进人们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理解,进而使生活、学习及工作充满积极向上的意义感和幸福感。由于其设计目标、实施理念与我国高校思想教育不谋而合,越来越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方法论并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应用之中。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途径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理论素养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非常开放、自由的群体,并且进入大学后脱离了之前在小学、中学阶段家长和老师的严厉管教和督促,如不及时解决其思想、生活上的困惑,引导其积极地生活、学习,很有可能在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导致失败。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由于繁杂的日常事务,辅导员们因忙于应对各类学生的问题,而容易忽视对其自身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见学、辅导授课等各种方式来积极学习先进前沿的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对自身理论的应用实践及将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关注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探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提升工作能力,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在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一种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把每个学生都当做是充满潜能的个体,培养他们的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

    2、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情绪,比如愉悦、快乐、自豪、自信等情绪,这些情绪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心态,还能够为整个群体带来积极的变化,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还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勇气,有助于他们在学业及未来职业上的良好发展。

    一方面,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师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的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要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提高师生的工作学习幸福指数与自豪感。第三方面,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良好的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第四方面,根据对群体和个体教育对象的不同,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及能力提升。

    3、引导大学生的主体自主参与

    高校实践育人要推动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做的就是确保大学生主体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当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其人性本有的创造性、发展性、适应性、学习天赋就会活跃起来,其相应的积极潜能就会自然而然的在需要时及时生发。因此,大学生主体自主参与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

    高校大学生有自己的意识判别力与价值鉴别标准。要改变“保姆式”的教育方式,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这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去共同努力,学校层面要给老师和大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自主管理制度、自主生活氛围与自主教学、学习氛围。可以从日常的生活起居设施,到学业的每个环节,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并从制度化的角度加以设计和实施。在教师层面,教师既要无条件的给到学生自主的权利,还要在他们需要时无条件地伸出援手。直接的教导、控制、灌输等都是否定学生主体的,会扼杀主体活性。所以,对于给予主体的自主空间大小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位老师通过丰富的实践来把握其中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当前我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高校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唤醒其主体自主参与的意识。打破他们的思维惯性,回归到自主的轨道上来。但我国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被动式学习后进入高校,自主性可能会非常欠缺。当学校与老师不再实时看管,他们会一时没了主心骨,无法自主,其生活与学业都可能陷于混乱中。此时,高校与教师需要陪伴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并引导他们自主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在主体自主的前提下提供相应的援助。

    三、结束语

    本文初步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应用途径,实践育人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推行的重点工作之一,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兴败。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行,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无形的人性投入,且作用于学生内心,这是由积极人性的心理能量特性决定。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应用是渗透性的。贯穿于实践育人的每一个细节,任何一个育人行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创造性的,需要每位实施者结合自己的心性,结合所在高校的育人资源与育人目标,结合学生个性等因素,加以创造性地实施,无法也不能简单模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三个教育的参与者都要共同努力,积极发现学生的积极潜能,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行,推动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Martin E.P.Seligman,Csiks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