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

    金丽雪,王军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改革最终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历史学专业能够有更好更长足的发展,为了历史专业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下,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发展历史专业、培养历史人才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学;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教学

    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卓越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学生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发展历史学专业,培养历史人才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成为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目前,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很多学校与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都将社会实践环节提高了比重。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存在问题。

    1.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历史课程设置单一,历史内容本身枯燥,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使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受到限制。然而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对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造成一定的困难。

    2.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一些大学生在初次接触实际工作时会发现课本所学知识已相对陈旧,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潮流,以至于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书本知识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就会造成实践单位与实践者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设

    若想解决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及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实践体制。首先,统一社会实践的认识问题,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其次,改进传统的评价标准,建立更为客观且有效的评判机制。例如,学校随机抽取部分实践单位,与负责人进行见面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以完善学校、学生、实践单位三者间有效的互动、沟通。就目前来说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学生这一被动角色当中,习惯于“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社会实践单位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方式。因此,高校有必要培养和强化学生开放的个性,让他们能在工作中展现自己、提高自己。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则必须依托高校实习、实践基地的亲身实践和认真学习,这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让高校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希望通过组织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构建双赢合作、共建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对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进行考察;根据双方协议,在培训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参与陈列馆的讲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2.结合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展品资源,运用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校园广播台、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警醒同学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正视历史。

    3.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召开座谈会,分享考察心得,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关于历史的理性认识。

    4. 专业研究。利用考察、参观和走访的成果,结合收集的史料,相关专业方向的同学把考察成果与专业研究相结合,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争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成果。

    5. 邀请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研究专家、学者到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成果。

    6. 在条件允许时,聘请陈列馆专家、学者任历史学专业硕士导师,合作培养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强强联合,利用我校和陈列馆双方的研究资源,申报高级别课题,共同从事地方史、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成果。

    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及成果展示

    当今时代,社会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社会阶层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多元化日益明显,包括文化价值观、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建设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团,如何实现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给学生和学校提出很大的挑战。社会实践活动刚好为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供了一个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合作,为我们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已经初见成效,为大学生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 以加强思维引导为首要条件,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养成

    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陈列馆的十五个展厅中,分别陈列着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史料,保存有大量的遗迹遗物,是控诉侵华日军进行非人性实验、发动反人类战争的主要力量。铁的证据表明,曾有3 000多名中国无辜平民被强制接种病菌而感染鼠疫、碳疽和霍乱等细菌进行观察试验后,都遭活体解剖而痛苦地死去。展室里,各种手术器械、枪械、实验文件记录、幸存士兵的忏悔录像和忏悔书等一件件罪证沥沥在目;细菌实验、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枪弹穿透等一桩桩罪恶罄竹难书!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忍与恐怖。

    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对他们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反馈的考察心得我们了解到,对于日本战犯的恨不单单是“恨”,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冷静反思,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对我们祖国更加的热爱。历史不等于现在,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担负着历史给予的重任。因此,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以增强学术性为基点,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养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建立实践活动基地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课程结构。以历史学实践基地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专业技能需要,设置参观考察、讲解、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实训课程。

    实践小组成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形成于1945年8月,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的基地,是日本侵华期间留存的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共有31处遗迹,重点保护区面积为24.8万平方米。同时,在实际考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们考察了除731部队在“四方楼”内密设活体实验室,还在城子沟、陶赖昭、安达设立了固定的野外实验场。731部队经常以演习名义用活人进行实验活动。城子沟实验场建于1941年,距731部队西南5千米处。陶赖昭实验场建于1941年,址在距陶赖昭车站1千米,为松花江附近一个天然沙场。这其中安达特别实验场的规模最大,所进行的细菌实验次数最多。而这些知识仅靠平时学习很难识记。

    可见,同学们对于相关的知识和史料进行整理、调查、研究,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以增加实践学习为手段,拓展大学生就业领域

    社会实践同样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不同种方式的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基于校内外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得到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历年来学生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习都获得了基地学校的高度认可,2012年有多名学生应哈尔滨市萧红中学、阿城区第七中学实习等基地学校的邀请在实习结束后以顶岗实习的形式继续留任;多个批次的学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加考察参观、讲解、资料整理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陈列馆的高度肯定,有小组成员在毕业后成为馆内正式员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历史学专业2010级学生在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2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第十六名;2名同学荣获哈尔滨师范大学第六届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6名同学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第一届“森淼杯”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针对历史学的改革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特色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历史学教育教学的改革、特色的大学生实践活动,都是在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为培养高素质史学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推进历史学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积极吸取同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种有益经验,明确实践教学培养规划和目标,建立了系统化、常规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场馆与设施的投入与利用,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断丰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形式,拓宽实践领域,开拓实践空间,增强实践性专业指导,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衔接,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胡宋明.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南北报,2009,(11).

    [2]刘潇湘.关于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实践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