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

    孟超

    摘要:流行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大学生更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参与者、追随者和传播者,正确的引导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必要。本文对流行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流行文化在大学生校园的存在状态、存在原因进行研究,引导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流行文化;影响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流行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当今的大学生不再将雷锋、铁人王进喜、张海迪和科学家作为崇拜的偶像,取而代之的是成龙、周杰伦、金秀贤等国内外影视明星;再如类似 “超级女生”类选秀节目也给想一夜成名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影响。由于流行文化的双重性,在肯定流行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其负面作用加以重视,将流行文化适当引入思政课教学,积极引导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影响,提高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之后,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文化定义己经有164种之多。大家一致认为文化的定义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1](P.153)也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汉密尔顿就曾定义流行文化为“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2](P.34)学术界对流行文化的概念一向是莫衷一是,但我们发现将文化和不同的受众者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属性。比如,精英群体和文化相结合反映主流价值观念的就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生产者是政府或政府支持和资助的机构;而流行文化的生产者是追求利益的商家,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中学、大学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聚集机构,大学生是流行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和参与者,而大众文化的受众者则不会更多的强调以“年轻人”为主,民间文化或通俗文化的受众者是社会大众与大众文化一致,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平民化,但没有脱离主旋律,是主流文化的一种。对流行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简单界定我们认为流行文化是一种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特定的群体、传播媒介,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集中以以满足青年人精神需求的文化形态,如网络文化、山寨文化、影视文化、选秀文化、课桌文化、嘻哈文化、卡通文化等,它具有商业性、娱乐性、世俗性等特点。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流行文化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广泛的存在于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全面了解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及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

    二、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主要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原因

    流行文化是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我们随处可见流行文化所表现出的时尚性、娱乐性,这与当代大学生富于朝气、喜欢新潮、追求个性、喜欢自我表现的性格特征密不可分。通过对流行文化的参与,参与者表达了自我,宣泄了情绪,释放了压力,体验了乐趣。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网络文化、影视文化、选秀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

    (一)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主要存在方式

    1.网络文化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当中,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大多数都在一到两个小时左右。那么大学生上网都干什么呢?据了解他们上网多数是qq聊天或上微信、微博交流,其次是找资料,然后看电视剧和玩游戏。网络购物在现代生活中已经非常流行,但在大学生中网络购物人群非常有限,五分之二的同学从来没有过网购经历,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有过一二次网购经历,网购同学少,开网店的则更少,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涉足网络创业。网络游戏对于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多数上网的学生用于网游戏占上网时间的86%,“天天爱消除、地铁跑酷、天天酷跑”等微信平台上的游戏非常流行,大家普遍都玩过。据调查,网络游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迷恋玩游戏的同学通常自制力较差、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懒惰、成绩一般都不太好。

    2.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流行程度仅次于网络文化,其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据调查,动作片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影视剧,其次是喜剧和情感片。地区是美国最多,其次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再次是中国台湾、韩国等。其中韩剧是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对她们的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韩剧符合她们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剧情曲折而煽情,还有韩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尤其是其中的俊男靓女很有诱惑力,最近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再次在大学校园中掀起了韩剧热潮。“都教授”、“炸鸡和啤酒”等词语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

    3.选秀文化

    当今,选秀节目早已风靡各级别的电视,选秀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超级女生”、“快乐男生”、“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的火热播出。据调查,如果大学生有机会参加选秀节目,你会参加吗?想参加的同学不到5%,不感兴趣的同学占一般以上。尽管如此,由于选秀文化的广泛流传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还是很大的,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容易导致急功近利浮躁心里和滋生极端个人主义,但积极作用是利于增强敢于表现自我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存在的原因

    1.思政课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多少年来,思政教育方针主要坚持灌输式的原则,“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就是通过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先进政党的先进思想与执政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有人把灌输等同于“填鸭式”的说教,把灌输的本质与疏导、平等交流、启发和自我教育原则对立起来。由于不少人对思政教育存在偏见,认为说教重于培养,使得一些思政教师逐渐缺乏对自己教学工作的热情,仅把讲授思政课当做是职业,完成任务即可。试想,一个对教学缺乏热情的教师如何能专心研究学问,如何能够正确、合适的传授知识,没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如何让思想道德修养课走入学生的心里,更别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了。与思政课单纯的说教相比,流行文化却更具感染性、娱乐性、更加生动有趣,这些特点更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从而在校园中出现“网络文化、影视文化、选秀文化、课桌文化、嘻哈文化”等流行文化。因此,思政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大学生对文化的心理需求,以及对流行文化的动态的把握,将决定的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政治层面的引申到侧重挖掘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2.改革开放后传统优秀文化的缺位

    传统优秀文化的优势地位逐渐缺失,也是目前流行文化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因素。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即说明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上中国也曾是世界主要文化输出国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但随之文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通过与美国文化、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的摩擦、对抗到融合、包容,国内的文化产品也远远满足不了大众对文化的需要,因而麦当劳、肯德基、美剧、韩剧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对经济建设的重视而忽视文化建设的影响就是文化缺少创新,继而失去的是统一的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而流行文化恰恰填补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缺失,在与青年学生的活动、交流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流行文化在商业运作的模式下,内容的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潮流更符合了大学生追求时髦、时尚的个性需求与审美需要。流行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秩序格局,它不要求规则,强调求新求变,展现自我,这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消费理念,因此,流行文化更受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

    3.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上的脱节

    大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成型的重要场所,随着与社会接触的增多,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强,而大学生虽然在大学独立开始生活,家庭成员的紧密联系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虽然整体上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致,但在学生的价值导向上存在脱节,也因此使大学生对政治信念逐渐淡化。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不仅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信,也使一些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困惑和动摇。生活中诚信危机与信用缺失的存在,社会中营私舞弊、投机取巧、假冒伪劣的风气越盛,对大学生所属家庭成员的示范效应就越大。在这样的一种“失衡”状态下,就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进行投身到能够让他们拥有更多话语权的网络空间上。因此我们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投身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以丰富大学生活增长大学生生视野,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学校、社会的合力效应。

    总之,当今流行文化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上,大学教师、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应重视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如何积极引导流行文化,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在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2]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王俊.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4]刘世清.论流行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当代论坛,2006,(8).

    [5]周江平,刘素娜.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