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巨 砥砺探索

    李静

    【摘要】“潮起珠江 不忘初心——珠江经济台开播30周年”研讨活动2016年12月15日在广东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广播电视业界同行和学界专家300多人共同探讨“珠江模式”的渊源,以及互联网时代“珠江模式”的转化和创新发展模式。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首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同期举行,学界及业界的100多名代表,就“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的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解读融媒时代赋予广播媒体的角色地位及其机遇挑战。

    【关键词】珠江模式 广播创新 广播专业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D

    2016年12月15日,我国内地第一家经济广播——珠江经济台迎来30岁生日。由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潮起珠江 不忘初心——珠江经济台开播30周年”研讨活动在广东广播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广播电视业界的领导、同行和学界专家3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珠江模式”的渊源,以及互联网时代“珠江模式”的转化和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杨波,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广宁,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庆才,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张惠建出席活动并致辞,为珠江经济台30年来作出贡献的广播人代表授予纪念章。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少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台长杨晶、上海东方广播中心主任孙向彤以及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原副总编辑董传亮等发表主题演讲。

    一、不忘初心,创新发展

    30年前,大潮起珠江,带着改革和创新基因的珠江经济广播诞生了。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打破了传统的节目模式,开创了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节目大板块结合、内容全天滚动播出等全新的广播模式,“珠江模式”轰动一时,并对全国广播电台的业务改革和频率专业化转型起到了示范和标杆作用,对中国广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中国广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杨波在致辞中指出,“珠江模式”如一面旗帜,引领着中国广播改革创新的热潮。当媒体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广东广播坚持创新为要,大力推动资源优化整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开启了媒体融合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新征程。郑广宁在致辞中说,要用创新的成果说话,大力推进媒体+科技、媒体+金融等业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创新节目,创造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节目,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和引导力。钟庆才指出,近几年,广东广播的融媒实践和探索在业内可圈可点。融合转型的主战场在互联网,新的竞争格局需要我们在战略上进一步创新。要加快媒体融合转型步伐,积极建设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张惠建说,“珠江模式”最重要的内涵和灵魂,是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是一股勇气,敢于创新是一种精神。这种勇气和精神,是珠江经济台30年来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广东广播电视人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一)忆往昔 峥嵘岁月

    30年前广东广播创造的“珠江模式”,不仅开启了珠江经济台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而且引領了中国广播的改革热潮,并因此载入了中国广电改革的史册,至今中国广播界仍在享受着这一广播改革模式的成果。

    当年曾带领采编播和技术人员一起去广东台学习的杨波副会长不无感慨地说,广播是办给听众听的,在当年这是广播理念的一大创新。以听众为中心,就要尊重听众的意见,满足听众的需求。

    回顾过去,原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曾在珠江经济台开播第一天晚上主持《莺哥夜话》栏目的白玲作为广播人代表发言,她说广播“珠江模式”所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已经注入中国广播人的心中,成为广播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推进剂。

    曾少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珠江经济台成为广东广播推进系列台改革的试验田和成功范例,30年来,广东广播人一直秉承着“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珠江精神,抓住机遇,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9个广播频率组成的系列台竞相争艳的新格局,并在广东广播收听市场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综合覆盖人口超过一个亿。

    董传亮在演讲中表示“珠江模式”就是让广播真正地人性化,真正地走向生活,放下身段,去贴近我们的服务对象,所以“珠江模式”的精神就是改革创新,是一个核心思想。

    (二)看今朝 潮起潮落

    如果说30年前“珠江模式”主要是在节目形态上创新了广播,那么当今互联网时代则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变,广东广播2014年首次提出了“广播+”的发展思路,强调要坚持以广播为主体,进行主动的融合而不是被动的被“+”。钟庆才说,最近三年来,广东广播在“广播+”战略下,对广播的内容、机制和分发、渠道等进行了全面探索重组,初步形成了广东广播新的发展生态。曾少华则对“处处听得到,常常看得见,时时有温度,人人谋创新”的新的广播发展生态进行了具体诠释。

    广东广播电视台以“珠江模式”“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活力的源泉,不断开拓新领域。张惠建表示,广东广播电视台挂牌两年来,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围绕发展重点转型升级,打造媒体融合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夯实媒体融合产业基础,在融合产品、融合传播、融合产业三个方面深化媒体融合,构建起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总编辑赵随意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在今天媒体融合转型的时刻,同样也应该打开思维,借鉴先进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在珠江广播30岁时,他们又鲜明地提出了‘广播+时代的崭新的理念,这是中国广播主动融入中国供给侧改革,融入新经济发展的一种生命觉醒,以线上的优质内容完成线下的优质服务和产业对接,珠江经济广播为中国广播发展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杨晶在主题演讲中说。

    (三)展未来 任重道远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媒体融合发展时代,2014年,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中央主流媒体,再次强调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融合转型是当前广电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任摆在了媒体人的面前。

    新的形势下,广东广播电视人如何传承“珠江模式”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保持敢为人先的勇气,郑广宁提出,第一,要敢于担当,认真担负起习总书记赋予我们的“48字”职责使命,用旗帜鲜明的行动说话;第二,要敢于创新,要用创新的成果说话,大力推进媒体+科技、媒体+金融等业态。

    纵观近年全国广电的尝试和变革,已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那么,广东广电如何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继续扮演主导角色?钟庆才强调,广东广播电视台未来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导向,要加快媒体融合转型步伐,积极建设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杨晶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广播媒体在本地市场拥有的贴近性、融入性、调动力、卷入度,是新媒体平台难以比肩的,互联网巨头们垂涎的最后一公里,恰恰是广播媒体最长袖善舞、如鱼得水的生存空间。董传亮认为,在格局之变时,要用广播这个声音媒体的特点来跟互联网进行融合。

    孙向彤阐述了当下的新思维、新路径,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力图构建以阿基米德FM客户端,新闻+客户端为龙头的新媒体产品矩阵,实现广播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提升广播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

    二、深入研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的创新发展”

    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指导,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承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于2016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广州召开。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杨波、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幸和副主任委员申启武授牌。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覃信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副台长黄信、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宇、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赵随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申启武做主题演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以及中央台和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和安徽等广播电视台的100多名代表,就“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的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解读融媒时代赋予广播媒体的角色地位及其机遇挑战。

    (一)强化传统广播媒介属性,实现与新媒体的融联契合

    移动互联时代各种传统媒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广播因其伴随性、互动性、贴近性等媒介属性,具有与互联网对接的天然优势。传统广播变革传播理念、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将直接沟通、心灵交互、伴随关怀等社交基因与移动互联网相连接,助推现有形态体系发生变革,努力实现线上线下相容,以此来培育我们新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申启武教授表示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传统广播的消亡,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拥有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价值。在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传统广播应该积极强化和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并努力借助媒体融合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与空间,汲取新媒体的有益养分,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强身健体、转型升级以实现与新媒体的共进共荣、共存共生。

    黄信表示,实现融合转型还需要在传播、产品和社群三个维度上继续深化探索,传统广播应该从声音出发向融媒体传播形态拓展,强化传播的有效性、专业性和特色化,追寻文化情感的价值,在与网民的互动当中依托情感相通,明辨是非、澄清谬误、激发共鸣,发挥广播的作用,进而提高平台的传播力。

    浙江傳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生华在首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分论坛上表示,广播媒体的内容向互联网媒体终端的迁移需要按照互联网媒体平台化点播的特点专门策划和制作,而广播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和系列化音频产品的联合制播,以及个性化主持节目产品等将成为不同形态音频媒体合作发展的契合点。

    (二)互联网时代受众即用户,要为其需求提供服务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动权大大增加。从被动接收信息的“受者”转变为既是受者也是主动获取甚至生产信息的“传者”,受众已不再是传统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消费的“用户”。论坛上演讲嘉宾和与会代表都阐释了为用户服务的理念。

    为需求提供及时恰当的服务是新媒体时代媒介的生存逻辑,周小普教授认为,除了现实的生活需求外,人们更需要真正践行有追求、有理想的媒体,带来有温度、有温暖的媒体,能自我付出、服务社会的媒体。这是对珠江精神的放大,是新媒体时代最好的需求回答。

    王宇教授谈道,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广播所面对的用户就是其服务对象,用户既是媒介消费者也是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在互联网音频时代下,应培养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对用户所需有精准的把握,据此打造用户社交圈,变被动收听为主动转播,实现广播的二次传播。

    江苏台广播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周万安指出,加快广播的数字化转型以满足用户需求尤为重要。应依托信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个性化、对象化的新闻信息服务来聚合各类用户。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亚虹提出要创建用户画像。用户画像是指建立在一系列真实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它以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做保障来深入研究用户信息,通过以用户个人信息、经济状况、工作信息等为分析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高度凝练出用户信息全貌。创建用户画像的意义在于使自身的服务对象更加聚焦,更加专注,打造出的内容能够直达用户的痛点、笑点和关注热点。

    (三)在创新与融合中塑造广播崭新的媒体形象

    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应该顺应媒体融合的潮流和趋势,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方法和路径,在创新与融合中寻求突围,塑造广播崭新的媒体形象。

    申启武教授提出创新与融合的基本路径是“广播为体,新媒为用”,即传统广播在生产和经营的具体实践中利用与媒体融合的机会,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强化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传统广播新的要求。

    覃信刚教授认为:品牌不要多元,多元了就没有品牌;地标也不需要多元,多元了就没有地标。广东广播的9个产品,要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要满足三个终端,主要是车载互联网、智能手机、收音机及其场景。

    提高媒介核心竞争力,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张政法提出创新的两个角度,一个是利用声音介质延展性讲故事。声音是典型的适合表现动态性的事物,学会利用声音的延展性发挥其独特的吸引力;另一个是重视表情性。声音是人体的一部分,人情绪的一部分,是最直接有力的。内容上贴近生活,形式上贴近体验,让广播成为交流感情的亲切的场域。

    借鉴先进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赵随意表示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去发展,同时要紧抓共享经济,要利用众筹、众包、联盟等经济手段来发展自己。融媒创新变革是必然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窝蜂地上,不管自己的优势盲目去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