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研究

    刘根

    【摘要】?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想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应取得相应的会计类资格证书。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突出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同时,将考证的内容纳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国家规定的会计人员职业标准贯穿于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即实行“课证融通”教学模式。

    【关键词】? 会计专业;课证融通;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3-012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加强课程改革,合理运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将考取会计类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一、“课证融通”模式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在我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取得会计初、中、高级资格证书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会计工作,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学生就要取得会计职业的准入资格和岗位操作技能,否则将难以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基于对“课证融通”模式的研究和其所具有的优势,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试点该模式,但大多数学校贯彻得并不彻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部分学校未能有效分析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选择考核方式、类型及方法,合理确定每门课程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导致课程安排不合理,考核结果不科学,不能有效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配合不积极。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升学的压力较小,没有学习动力,连学校所要求的基本的學习任务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完成职业考证要求了。

    (三)教师授课比较随意。由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不高,获取知识的意愿不强,导致有些教师授课内容较浅,不能适应职业考证要求,平时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复习时圈重点、划范围,学生则临时突击强化记忆,考试时只求及格、力争过关,致使学校的课程考试缺乏权威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其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均达不到考证的要求,考证的通过率较低。

    (四)学校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务部门都明确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会计类资格证书方可正常毕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对未能取得资格证书的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只要求其取得替代证书,如行业颁发的会计技能认证、会计信息化认证等,也可顺利毕业,导致学生效仿心理严重,学生考证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二、“课证融通”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课证融通”模式的含义。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是指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如将会计技术资格考试、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融入教学大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标准,合理设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安排教学计划,选取适当教材,制订教学大纲等,确保课程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生通过平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参加相应级别的社会考试,取得相应证书后代替以往学校自行组织的期中及期末考试,即采取学分互认方式,如学生取得会计初级资格证书后,可将中级会计资格、经济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内容,即“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融入教学大纲,纳入平时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会计专业实施“课证融通”模式的意义。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的有效实施,可以促使学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科学安排课程和学时,避免重复和浪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产生学习动力,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复习,以掌握理论知识,并取得证书。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职业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使学校的教学评价和监督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也使教考分离制度得以落实。当然,“课证融通”模式的实施,真正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一方面可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取得相应的学分后顺利毕业;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衡量会计人才的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实践研究

    (一)滚动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类资格证书是财政部门对会计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具有高度的指导性和权威性,职业院校应通过不断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要把职业资格考试对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之中,保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会计类资格证书的要求紧密衔接。同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将教材内容与考证要求一体化,使考证与教学相结合,建设有学校特色、贴近企业、突出技能、体现职业性和适用性的校本教材体系。

    (二)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调整教材内容。“课证融通”模式将会计类资格考试的内容(如表1所示)纳入教学计划中,建立课程教学体系(如表2所示),把国家规定的会计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既考虑了专业、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又涵盖了会计类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三)完善教学方法,加强校内模拟实训。将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应用于会计专业教学中,需要以多种教学方式为途径。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目标下,教师可根据职业资格考试涉及的内容,全面整合教学资源,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课程需求、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实际会计工作的敏感性及受单位商业机密等安全因素的制约,会计专业学生很难开展顶岗实习,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更多地还是通過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训方式获得的。因此,应根据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与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训教学工作,在校内建立实训室,完善实训设施,创设企业工作场景,开展项目式实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会计岗位的认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一支既能胜任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兼顾会计考证的内容,是实施“课证融通”模式的关键。首先,鼓励教师参加会计类、经济类、审计类职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掌握备考及考试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使教师在授课时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其次,教师应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锻炼,深入企业一线,广交行业专家,了解会计专业发展动态。学校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优化专业教师结构,从整体上带动学校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和技能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符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强调以职业岗位为核心,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融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之中,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考证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S

    【主要参考文献】

    [ 1 ] 张艳伟,马骁驰.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8,(17).

    [ 2 ] 邓阿琴,林仲桂,徐一斐,丁锋.高职院校“以证代考”课证融通实施途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

    [ 3 ] 吴湘.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