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于知识传授,更应当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受滞后的教学理念与固化的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效果不尽理想。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将文化意识培养贯穿语文教学全程,落实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以加速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对策;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5-0031-02

    【本文著录格式】刘菊英.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分析[J].课外语文,2021,20(15):31-32.

    语文课程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不仅对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职责理念,充分认识到文化意识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以尽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一、文化意识概述

    文化意识是指对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认识与独到见解。文化是历史发展中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是一种群体性的认识。文化意识属于认知活动,在学习中能够感悟到文化的内涵,接受文化的洗礼,逐步形成与丰富追求文化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指强化学生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吸收与践行优秀文化的自主性及能动性,从而带动自身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文化意识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健全人格等综合素养形成的基础要素,更是学生未来发展不能缺少的价值观。初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步成熟,初中语文课本的内涵更加深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责任的使命。唯有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民族文化,才能主动发扬传统文化。作为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加强学习本民族文化,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二、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营造精神环境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后,能够带动自身文化意识与文学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更利于发挥语文知识武装学生头脑的作用。

    (二)利于思想转化

    语文教材文章的类型与题材等多样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与民族文化。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不仅利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而且拓展学生知识面与眼界。深入分析文章内容,能够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文章的精神内涵,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积压在心底的爱国思想与社会责任感。情感内化与思想升华,最终会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引导学生不断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培育更多具备文化意识的合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三、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立足古诗文教材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整合了作者贤明清正的价值观念,以及恪守孝道等基本的道德伦理。将文化意识培养渗透在古诗文教学中,更利于推动教学质量与效率持续改进。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首先围绕作者展开教学,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征及背景不同,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存在较大差异。从文章创作背景入手分析,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六年间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流放期间所创作的文章描绘了美丽的月夜景色,真实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生活片段,体现了其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觅与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排遣心中苦闷的同时,体现出了作者积极向上与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展开语言文字的鉴赏。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与情感共鸣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赏析古诗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自身思想与精神情感的升华。文中的“欣然起行”是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知心朋友的应激反应,实际上是写作者落寞后,对月光毫无势利之情的抒发。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语句,正是作者光明磊落与胸无尘俗的襟怀的映照,将作者的心境充分呈现。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对追名逐利与趋炎附势小人的嘲讽,另一层是突显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夹杂着对自己无法为朝廷献力的抱怨。文中的“闲人”体现出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空有政治上伟大抱负的自我安慰。通过语言赏析,给学生营造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学习感受。最后组织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意蕴。古人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反映社会现状与自身境遇,如文章中的“竹柏”与“积水”等,與普通的明喻不同,隐喻先声夺人,使人感到扑朔迷离;再通过“影”“藻”等,把隐喻又推进一层,进一步突显了月光的美好意境。除此之外,可以鼓励学生对比分析《答谢中书书》等意境相同,或是《书上元夜游》等思想相同,或是《湖心亭看雪》等描写手法相同的古诗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章背后的内容,能够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离,锻炼学生赏析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正确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更利于文化意识养成。

    (二)立足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与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课堂,更要给学生自主构建的空间与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快速实现教学目的。如在《黄河颂》教学中,课前要求学生展开自主预习,明确预习大纲内容与方向的同时,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文章的资料。课上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演讲整理到的素材,或是播放关于文章主题的影视片段等,强化学生搜集素材与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对学生热爱祖国情感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模式,讨论关于朗读情感与创作目的及歌词大意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中得出完整的结论,进一步丰富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达到意想不到的文化意识培养效果。教师可以设置辩论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从而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感悟。除此之外,在阅读环节可通过摘抄阅读材料的学习方式,达到积累人格文化与情感文化及典故文化等目的,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中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在写作练习环节,可通过文章续写与改写或仿写等训练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实现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有效延伸,让学生自然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味道。

    (三)立足实践活动

    立足课堂教学,受文章篇幅与文化领域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让学生系统性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应当积极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多途径接触与培养文化意识。如在早读或晨读的环节,鼓励学生通过泛读或精读及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深入感悟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与文学修养。在课外时间,向学生推荐《史记》与《春秋》等中国古典名著,要求学生记录读书笔记,积极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对传统文化做出系统性的分析评价,让学生在强化文化的同时增长智慧。在教学中加强对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间的关联,组织学生开设楹联文化的分类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爱上传统文化,自发地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课上组织围绕各文学知识,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创表演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最深层的心理沉淀,从而不断吸取精神养料,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如在《太空一日》教学中,教师除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等场所,通过导游的全面讲解,激活学生的文化意识,高效落实爱国教育与感恩教育等,突显育人的特色,全面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能脱离大语文观的教育背景、语文教育改革方向、学生认知水平等要素。教师应当立足教材,突显语文课程的文化底蕴,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立足课堂教学,将文化意识培养贯穿教学全程,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全面强化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立足实践活动,激活学生文化意识,实现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马晓玲.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分析[J].教育研究(2630-4686),2020(1).

    [2]王文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4).

    [3]富今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

    作者简介:刘菊英,女,1989年生,宁夏彭阳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