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究

    摘 要:从不同的层次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从“五大发展理念”层次来看,其实现路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从“四个全面”层次来看,其实现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五位一体”层次来看,其实现路径是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10-021-06

    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为阶段性目标,其具体目标主要表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探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问题,即从哪些方面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不同的层次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

    一、“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既定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是从观念层次来讲的,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路径。

    (一)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13也就是说,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重视创新,把创新作为工作主线,同时还要鼓励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氛围。

    一要把好理论创新这个“方向盘”,发挥理论创新的指导作用。理论创新指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没有理论创新,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当然,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这是因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没有实践创新就没有理论创新。同时,理论创新还要指导其他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在所有的创新中,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这是理论创新的特色。

    二要抓牢制度创新这个“总根本”,发挥制度创新的基础作用。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离不开制度创新。当然,这里的“制度”不是指根本制度,而是指具体制度,具体来讲就是体制和机制。抓牢制度创新,关键是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包括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体制机制。而要进行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三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在近代以来三次产业革命中,科学技术都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其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行科技创新,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要用好文化创新这个“助推剂”,发挥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创新,关键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五要推进万众创新这个“主动力”,发挥万众创新的推动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推动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建设创新型的民族和创新型的国家。

    (二)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不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1]15

    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有历史问题,也有现实问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由于这些复杂因素的存在,在中国社会发展格局中就形成了“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局面,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东北地区发展逐渐落后。因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等发展战略。

    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农业发展比较滞后,与工业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更是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剪刀差”。因此,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要素进行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采取必要措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三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地位有所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在当前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迅速,农业虽然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发展落后于工业和服务业。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增加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四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对社会发展的重视不够和政策执行有关。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领域的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其关键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使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一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要有限度,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同时,自然界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是随意和杂乱无章的。因此,应该有序利用自然资源。

    二要高效利用和全面节约资源,推动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要高效利用资源和全面节约资源。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全面节约,离不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实现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实现消费方式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变。

    三要大力整治环境,实现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优美的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良好的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必须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绿色发展方式,从总体上改善生态质量。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利用制度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其中最关键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好的制度可以事半功倍。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环境,才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1]17-18

    (四)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从而逐步形成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格局。

    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是宏观上的决策,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方面取得新优势。

    二要健全对外开放的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际化、法治化和便利化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微观上的治理,只有不断健全,才能使商业环境不断完善。

    三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互利共赢和利益攸关的开放战略和博大胸怀。“一带一路”是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体现了宏大的国际视野和强大的战略思维。

    四要参与全球的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必然要求我们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和义务。[1]19-20

    (五)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社会的机会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能力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表现,增加供给、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是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要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告别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告别贫困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原则。

    三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生活之源。做大蛋糕是前提条件,分好蛋糕是公平共享。[1]20-21

    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观路径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战略举措,这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观路径。

    (一)全面深化改革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的全面深化,就不可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市场,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再是基础性作用。

    二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并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三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则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

    五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则需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

    六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则需要紧紧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提高其水平。[2]512-513

    (二)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重大战略问题,对于我们党的执政兴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离不开依法治国,也就是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也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离开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了主心骨,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应从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着手,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

    二要坚持社會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等,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

    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一样都是基本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具有方向性和纲领性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1]186-187

    (三)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全面从严治党,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进行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2]70他还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2]349这说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4]

    三要加强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建设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狠抓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5]294

    四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非常重要,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5]296全面从严治党离不开廉政建设,也离不开反腐败斗争。

    三、“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微观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加强这五大领域的建设,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微观路径。

    (一)加强经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一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经济基础,完善经济基础有助于稳定上层建筑。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基本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必须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必须进一步优化由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实现其协调发展。

    (二)加强政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政治基础

    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具体来讲,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也是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则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中国人民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这些制度。这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的贡献。

    (三)加强文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方向决定文化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性质决定文化内容,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最终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是灵魂,必须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涉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

    三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不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5]191-197

    (四)加强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动荡不安,国家不可能富强、民族不可能振兴、人民也不可能幸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不稳定因素,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可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國之大事,是民之大事。在教育方面,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就业创业方面,要健全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要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是加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建设的好坏与社会治理水平密切相关。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而创新体制机制则涉及全面深化改革,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5]197-202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

    一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生态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先进的生态理念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反,落后的生态理念则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涉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哲学问题,从现实上来讲关系到人類的生存发展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开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是由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需要说明的是,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不能相互分离,需要同时并举、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综合效果。这需要我们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完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是具有根本性的东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底线、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5]202-207现实表明,没有生态文明制度的约束和导向,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没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存在漏洞。因此,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6.

    [4]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5]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魏广志(1975—),男,河南许昌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思政课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