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究

    王秋婷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对美的感知与认识的教育。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诗歌作为最美的语言形式,具有巨大的审美潜能,因而也最适合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本文通过探究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教育;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失

    高中语文古典诗诗歌教学方向应该是由认知到审美的发展。在具体的诗歌学习中,应将基本知识作为根本、技巧方法作为“加速学习的方法”,而“审美教育作为升华的渠道”[1]。

    但是目前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却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1)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在讲授古代诗歌这样的美文时,仅关注字音字义,逐句翻译,全文大意的概括,想要进行更深层的情感内涵的解读,却很难下手。(2)通过表达技巧以及艺术特色等的讲解,将诗歌内涵和作者情感与学生共同赏析后,仍然感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或者对学生的影响不深,学过就忘。(3)高中学生在古典诗歌教学课堂上,参与感弱,常常有“害怕”“不知所措”的心理,看不懂古代诗歌,不愿意看古代诗歌,在古代诗歌鉴赏的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头绪。

    这些都体现着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审美情境的空白

    高中教学任务重,压力大,这导致语文学习往往显示出一种“实用主义”、功利化。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学总是走“套路”,固定教学方向,强调教学成果,模式化教学方法。这体现在理解起来就较有难度的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就是从字音字义、表现手法到情感志向等流程“走一遍”,然后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缺少趣味性、实践性的情境活动与任务,文本很难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2]。久而久之,古典诗歌的教学就成为了老大难问题。

    2.审美主体的错位

    一方面,古典诗歌的创作主体生活在离我们很遥远的年代,其时代背景、认知礼仪、情趣志向等等与我们的时代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古典诗歌中的某些词意或意象内涵在历代变迁中不断改变,尤其是到了当代,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对我们的学生——审美主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学,纯粹就文本而讲解,就会造成涉世未深、经历尚浅的高中学生对内涵深厚的古典诗歌产生审美隔阂,无法通过想象来理解人物形象,造成审美主体的错位。

    3.审美方式的误区

    古典诗歌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能会忽视诵读的重要性。课堂的时间很有限,而教学目标却不少,不得不压缩朗诵诗歌的时间,这极容易导致两类课堂的出现。一类是“单向传输”,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课堂活跃程度低,学生参与很少。一类是问答形式,教师预设问题,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评价和引导,以此到达预设的答案。学生经由教师的问题与部分文本实现联系,其与审美客体建立的联系是局部的、不完整的,审美活动是间接的。这两种课堂中,古典诗歌的教学呈现都是粗浅的,学生的审美体验也是割裂的。

    三、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对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实践美学认为,审美对象作为具体特殊的形态存在,或特殊的情绪、声音、形状、色彩、运动态势等,“都能以独特的形态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2]。教材中的古典诗歌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其形态是较为单一的。借助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刺激这两个方面的感官“来激发学生的通感”[3],让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诗歌环境中来,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想要读诗歌、赏诗歌的审美趋向,清晰地感受到美的出现,领悟美的含义。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在课件中展示一幅与诗词意境相符合的图片,让学生先就看到的图片来谈一谈所看到的事物以及画面透露出來的情感,这样就对诗歌有了初步认知。比较“画中景”与“词中景”来找不同,简单的游戏中,学生已经准确抓住了诗歌中的意象,并且很快地进入了诗歌的学习状态。审美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构建情境任务、情境问题来实现。

    2.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

    为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情感理趣、价值取向有所了解,对传统诗歌意象正确把握,不至产生审美主体错位,教师需要将背景知识、作者介绍、意象含义等,在课堂中适合的时候展现出来。如在李煜的《虞美人》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先去查找李煜身处时代的背景资料以及他的人生经历,然后在读诗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诗句时请学生分享出来,再带着学生一起探究这个人物内心到底蕴含着多少“愁”。除此外,语文教师在讲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时,要注意意象丰富内涵的挖掘,并结合其它诗句做同意象的比较理解与拓展积累,帮助学生横向联想,增加对意象与情感相关性的感悟,更好地体会诗歌美感。

    3.反复诵读,从“音”到“意”

    童庆炳在《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中提到文学作品的声音 “其中的美的力量是能震撼人心的”[4]。古人之所以提倡吟诗,因为声音对于体现与感悟诗的美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诗歌一定要吟诵出来,使其作用于听觉,从而引发我们的情感。古代诗歌的艺术力量的表现需要借助声音,而朗诵诗歌使诗词更有魅力。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古代诗歌富含韵律感,读起来充满了音韵美。而其抑扬顿挫的语调之中,也流淌着诗人饱满而丰富的情感。诵读中,诗歌动人的音律音调激起听觉认知,与视觉认知一起,扩大了学生的审美外延,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四、小结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中,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要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创设审美情境、鼓励学生反复多形式地诵读、潜移默化地教授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以及传统诗歌理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由,帮助学生建立与加深和古典诗歌文本的审美关系。

    参考文献

    [1]夏玉庚.从知识到审美的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20,(6):33-35.

    [2]黄健云,“特殊”与美感 ——新实践美学视域下的美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