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广播电台的转型之路:做互联网优质内容的生产者

    尹航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广播电台在转型升级和内容革新等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章分析了目前全球广播收听的基本现状,并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探讨内容创新和节目改编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广播 传统电台 文化产业 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95.1%,在这样的传播时代,真可谓是“得移动端者得天下”。

    一、手机客户端成为广播的主要收听终端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加深,广播的收听终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调查显示,近五年以来,传统收听终端的使用比例逐步下滑,手机收听终端的使用比例持续大幅增加。使用手机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超过40%,比例上升幅度超过30%,已经跃升为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收听终端。

    手机收听广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分为内置FM工具、广播客户端和商业电台独立的客户端。在美国,根据媒介调查公司(Mark Ramsey)的調查显示,在手机端使用广播客户端的人数约占美国手机广播听众的1/3。而单独收听某个电台独立客户端的听众,只占到5%的比例。同样,在使用频次的调查中,广播手机客户端相对能保持良好的用户黏性,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体。可见,手机端的广播用户更加看重个性化的收听功能,以及强大的内容兼容能力。可以预见,未来的手机广播收听会依托广播客户端逐步展开。根据《中国移动电台市场极度监测报告》显示,在我国,以蜻蜓.fm、荔枝FM和喜马拉雅FM为代表的广播客户端已经成为手机端收听广播的主要工具。

    二、优质内容在手机客户端的重要性

    如今,在广播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精品内容和优质节目已然成为一种核心资源,相继被传统广播电台和新兴电台媒体所重视。这些内容资源既包括媒体自身生产的内容(PGC),也包括由媒体整合、用户生产的内容(UGC)。而内容资源在维系移动端用户黏性、吸纳新媒体广告、流量变现和听众转化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地位不可或缺、无法取代。从广义范围内理解内容资源,更有利于传统广播电台转变自身角色,成为优质内容的生产者。

    2006年,苹果公司借助iTunes(苹果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把移动广播工具——播客(Podcast)内置在苹果系列产品中。根据爱迪生研究机构(Edison Research)的报告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播客在美国的认知率从22%上升到55%;使用率由11%上升为36%。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苹果公司通过整合好听的节目、创作优秀的内容来留住听众并为此付费订阅。苹果公司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原创和集成一大批经典的声音内容置于播客中。例如:The Moth是一档专门为播客制作的生活故事类节目,即普通人诉说他们的寻常故事,节目一般为时长1小时的现场直播,所述的故事内容涵盖各种类型,大部分都让人印象深刻,包括一位纽约顶级大厨讲他如何处理一只800斤名叫Boris的野猪,以及一位阿富汗少女1999年通过人贩逃至美国避难的故事等。The Moth的故事并不是我们所谓的“段子”,也不是穿插着欢声笑语的脱口秀,这些内容通常是经过编排、富有启发的严肃故事,让人听后觉得意味深长。

    国内的节目亦越来越重视内容的编排,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视听习惯。《海阳现场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原创生产的一档新闻娱乐脱口秀栏目。与其他常态娱乐节目不同,《海阳现场秀》将美式脱口秀的结构、中国传统曲艺的叙述方式以及舞台戏剧表演的技巧相融合,将新闻内容与娱乐形态有机融合,形成强烈的富有批判精神的喜剧效果。节目充分发挥主持人模仿与表演天赋,通过新闻演播、情景再现、互动交流、生活滑稽录音等形式来解读新闻与资讯,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海阳现场秀》通过新媒体技术接入荔枝FM和阿基米德FM等手机应用平台中,并专门针对移动端用户,研发了短视频、脱口秀路演等新节目形式。此外,《海阳现场秀》主持人工作室还通过粉丝社群的经营,不断完善节目制作,并有效地延长了原有的广播产业链条。

    三、传统广播电台如何打造移动端的优质内容

    2012年以来,国家提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企业社会经济双效统一等宏观战略,“内容为王”已经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界的一种共识。面对广大的手机广播用户,传统电台也应融入制播分离的趋势,整合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进而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一)打造音频的知识互动社区

    知识互动社区的理念在互联网行业内一直保持着高热度。所谓的知识分享,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核心竞争力要素,同时亦兼顾互动性和时效性。如百度知道、QQ问问和爱问知识人等平台,借助门户网站的优势持续发展。2010年,周源创办了知识型问答社区知乎,仅仅3个月就获得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1年后再获得启明领投近千万美元的投资。目前,知乎已经拥有400万的用户群体,成为专业的互联网知识社区。同样是2010年,作为泛科技分享社区,姬十三创办的果壳网一上线就获得大量年轻群体的青睐。目前,果壳网还借助微信平台,推出了“知识变现”的分答业务,再度引领知识互动社区的创新风潮。分答的盈利模式跟视频直播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一款现象级的产品,分答再次引起了互联网对知识互动领域的关注。

    广播电台可以依托自己的频率资源,面向听众研发创作以音频方式展现的知识互动社区。例如:音乐频率可以针对声乐、器乐、声音艺术和技术等多领域,整合歌手、创作人、编曲、制作人、主播等专业资源,完成音乐爱好者的知识分享社区节目。类似的知识分享还可以在交通、健康和财经等多个领域进行,传统电台在上述领域已经积累多年的运营经验,在各项资源整合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配合适当的编排和延时技术的运用,可以在节目内容创新方面独树一帜。

    (二)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播电台的职能和义务。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是在内容上的一种创新尝试。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倾力打造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于2014年10月1日上线播出。作为新中国成立65周年献礼的全媒体大型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以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为主线,以古老技艺、风土人情、传奇历史、神秘物种为表现内容,通过邀请孟非、蒋昌建、毕淑敏、贾平凹、谭咏麟、李克群等34位来自娱乐、文化领域的名人嘉宾及多位新闻记者分赴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探秘(含港澳台),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为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故事。

    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在80周年台庆开播的《故乡广播》,介绍当地的风景、民俗、特产,邀请当地的演员或知识分子作为嘉宾现场录制,并欢迎群众“围观”,节目既深入挖掘了一时一地的特色,又通过广泛的走访避免了地域性的狭隘,将活动做成了内容与品牌。反映文化和历史等主题的广播节目,不仅在收听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时也收获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与高校广播电台合作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学生群体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广播的重要受众,若能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广播的收听习惯,未来则很有可能继续成为广播受众。我们注意到,高校的广播电台往往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由于在校学生的积极和热情,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年学生群体具有新鲜的创意。全国高校广播节目联盟旗下的《NJ星贵职业选拔赛》《大学生音乐流行联播榜》《明星进校园》《校园广播发展基金》等品牌节目,以其年轻化的编排和创意,得到了大量学生听众的喜爱。

    在喜马拉雅FM的校园台上,自创建以来已经先后吸引了近30个高校加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把校园生活、学校趣事和学生创意展现给更多的听众。同时,喜马拉雅FM上还有专门的校园联盟,吸引各大高校的小主持、小主播、小歌手等学生群体开办自己的电台,这些原创节目和丰富的素材也为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

    传统电台同样可以在地方区域的范围内,探索同高校广播合作创新的路径。通过委托培养、挂职锻炼、毕业前实习、联合创作和创意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开发和利用高校资源,创新更多富有活力和教育意义的广播内容,以此来进一步丰富传统电台的内容。

    (四)优质产权内容的广播剧改编

    广播剧是适应电台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播剧是以声音和音响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艺术呈现,它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是非常适合广播传播的一种艺术形式。

    传统电台拥有一流的主播资源,在广播剧的改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广播电台可以联合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和出版机构,展开优质版权内容的广播剧开发,进一步创新节目内容,培养高黏性的收听受众。

    目前,全球的内容产业正在进入一个优质内容挖掘和改编的阶段。对电视剧和电影的改编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优质产权内容的背后拥有强大的粉丝群体,在相关的推广和接收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优势。例如:网易云音乐开发的《魔兽世界·军团再临序章》系列广播剧,分集上线不到半个月,已经累计收听近60万次。《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等有声读物在收听市场上也一直保持高热度。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智能车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传统的调频广播收听方式会受到进一步挤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广播電台在内容创新和节目拓展领域还存有广阔的空间。优质内容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在媒体竞合的时代,传统电台应该牢牢抓住内容创新的机遇,凭借优质内容的创作和传播维系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美君《手机客户端:广播发展的新机遇》,《今传媒》,2015年第12期。

    2.尼尔森媒体研究《谁在听广播?用什么设备听广播?》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sort=&ID=21866.

    3.吴财澄《台湾广播产业经营管理之研究》,台湾中山大学1985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