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景观雕塑文化性设计

    陈雨柔

    【摘 要】本文从雕塑的造型、形态、表达手法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目前校园雕塑设计现状,深入探讨校园雕塑与文化的关联。希望通过探寻景观雕塑的设计要素与类型,有助于师生更好地利用景观雕塑服务校园人文建设,增加学校文化氛围,帮助师生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J3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115-01

    一、景观雕塑概述

    雕塑从古至今就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意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雕塑在很多时候都是被用来记录人们的生活过往或者历史文化的见证。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时代变化特征。雕塑有的被称为城市雕塑,而有的被称为景观雕塑、公共环境雕塑,虽然名称上有所变化,但是它的概念是统一的。都具有传播美和陈列展示城市文化的作用。在公共景观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景观雕塑也是承载了部分景观的文化展示功能。

    二、景观雕塑类型

    景观雕塑具有纪念性、传播性,此外它们还能起到美化生活环境和陶冶生活情趣的作用。而这些对人们产生影响的作用都是属于景观雕塑的社会性的一部分。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离不开它的本质是对人类社会有促进和益处。①例如古代人们雕刻佛像,不仅仅具有审美和装饰功效,更多的是统治者用来管理百姓的精神约束。

    通过这些雕塑的影响和功能不同,将景观雕塑划分为纪念型雕塑、人物型雕塑与抽象型雕塑这三种,而根据表现的用意还添加了一种界限模糊的主题型雕塑来表现主题性较强的特殊类型雕塑,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就同时属于纪念型雕塑和主题型雕塑。

    三、校园雕塑创作手法与文化性关系

    (一)雕塑放置位置

    校园中的雕塑一般都是伟人或者对学科有着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的奠基人的纪念型人物雕塑,这些雕塑只要细心观察,就會发现,它们一般都是放置在中心广场或者是主要的交通干道附近。甚至有些人物雕塑还放置在一个院系的大门口,用来展现雕塑对这个学院的重要性。而对于其他一些非人物类型的雕塑,则很多是放在休息区或者园林景观的中心地带。

    除了以上的因素能够确定雕塑所放置的位置范围以外,雕塑放置后的角度与高矮也是需要考虑与注意的,当雕塑过大,人们视角增大,仰视的角度增高,那么相应的雕塑给人带来的透视感和立体感也会变强,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最好的高度应该是正好在人的视角度与夹角度之间,连基座算上去也应该控制在相应的最佳视觉范围内,这个上下波动范围则最好不要超过最佳视角的30%,具体的摆放高度应该具体到当地的环境和要表达的艺术审美中,进行适当调整。

    (二)雕塑的选题

    雕塑有很多的类型,也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校园雕塑的选题除了要与校园的日常生活相关外,还要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人文。还应当与校园的历史风格相依托,处理好周边大环境与建筑物的关联。甚至连周围的植物,也是应该要注意的。只有多方面综合考量,才能更好地彰显雕塑在校园中的艺术价值与重要地位。环境的特点、环境的特点、校园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习惯、代表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雕塑的选题。校园雕塑很多都是造型小巧但是优美、外观独特的,但是我们考虑到校园雕塑的主题表达时,更应该结合造型与题材的兼容性综合考量。

    (三)雕塑的体现形式

    雕塑在校园中属于公共环境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如同任何公共空间的艺术一样,公共艺术环境雕塑也必然面临形势与内容的思考。而作为校园雕塑,除了要在大环境下符合环境公共性的基本要求之外,在形式上还必须与具体的校园环境合为一体,符合当地环境具有的特殊文化和公共属性。当然形式上面也是如此,除了在内容上需要精挑细选符合具体的精神文化以外,形式上的手法与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创造的过程中,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都是会让景观雕塑失去原有的味道,而沦为一个单纯的环境。具象的雕塑更容易让观众读懂,所以也更容易让受众接受。而抽象的雕塑表现形式,存在手法更为复杂,所以也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成功的雕塑与周边的环境往往都是和谐而统一的。有的或许是对比,有的是衬托,有的也是相互呼应。但是都是与周边环境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表达,不过对于雕塑的形式表达上,除了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以外,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对校园雕塑选取的位置应当进行具体调研,不能够见缝插针,导致其浮于表面;另一方面,在空间的处理上应当有创新手法,力求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出校园的特色。

    四、结语

    校园雕塑文化的关联性分别从雕塑的分类和特征以及造型手法、表现方式等方面入手,阐明雕塑在校园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在雕塑对校园景观的影响上,从放置位置和选题及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说明,得出雕塑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方式与设计手法,为相关研究贡献自身力量。

    注释:

    ①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06).

    参考文献:

    [1]白菡.人学饺园景观探求[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施慧.来自校园的公共艺术报告[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2.

    [3]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06):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