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路径研究

    朱荣臻 葛敏

    【摘要】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抓手,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权的有力手段,是提升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有效方式。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着对大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良网络舆论带来空前挑战等问题,本文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树立文化自信五个方面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大学生;主体作用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势必会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必然会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而任何工作如果没有主体积极发挥作用,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如此。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如果没有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其相关工作的开展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要想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目标,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好校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必然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一)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符合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各高校党委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而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充分实现意识形态的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

    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可以加强党在教育上的引导,从而巩固党在政治上的领导。毛主席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切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進师生头脑,使抵御腐朽思想和有害思想的意识根植于大学生内心,使培养出的人才终身抵御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袭。

    (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权需要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高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目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主要包括学术阵地、教学阵地和舆论阵地,涵盖了科研、教学、宣传、活动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因此,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最重要的是作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大学生要树立阵地意识,自觉监督和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袭和传播。

    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当前,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不断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宣传和攻击。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阶级矛盾,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处于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而在我国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无产阶级,两种意识形态从根源上来说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他们代表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另一方面是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方社会披着所谓民主、人权的外衣,对我国进行舆论攻击,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和平崛起进行不断的遏制。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路径

    (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方面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扎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前提。首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不仅要注重“权威性”和“主导性”,还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教育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教育方式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其次是创新性地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阵地意识、问题意识,师生共同构建具有思想引领力和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最后是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潜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使得所有的师生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有力宣传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应当认识到理想信念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始终处于相互促进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设实践课程,充分发掘红色资源并发挥其育人功能,巩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内涵,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其个性,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平等、自由的参与机会,引导大学生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将思想认识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及时正面解答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真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思想方面、学业方面、生活方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的骨干作用,引导大学生明白意识形态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二是要尊重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和接受方式,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既要注重需求性,又要注重参与性,使大学生成为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三是着重培养大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被动灌输接收到积极主动地参与转化,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达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成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晓辉,王汝娜.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6,24(03):111-115.

    [2]敖永春,陈猛.提升网络载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9(07):55-56.

    [3]张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本质与巩固路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20(04):102-106.

    [4]马利.河北大学推进“滴灌”思教模式培育时代新人[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战略实施 协同融合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9:197-199.

    [5]韩继伟,李治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38-40.

    [6]袁小云.高校引领当代社会思潮要“实、效、新”[N].福建日报,2017-06-20(010).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高校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路径研究”(TJZ219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