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连建新 张小稔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因此,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充分把握认识规律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思政群体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思政群体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一第一,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恩政群体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他们的困惑和迷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坚持双向交流。交流双方要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教育者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对象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我打你通”。应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二、充分把握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行为一需要满足一紧张一解除一产生新的需要。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人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人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部分群体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他们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充分把握情感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只有通过与思政对象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