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媒体语境下媒体新闻语言萌化现象

    王薇薇

    

    摘要:在新闻传播技术浪潮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拥抱不仅体现在互动方式和媒介渠道的革旧维新上,还体现在语言范式逐渐发生着互联网化的变革。近年来,新闻报道的“萌化”语言逐渐成为一道风景线,从国家领导人的漫画形象,到时政微博的跟风卖萌,官方主流媒体一改严肃作风,叙述语言日趋“软萌”。从“洪荒之力”“么么哒”“蓝瘦香菇”到“酸了”,这些新闻语言新趋势显示出,在全媒体语境下,过往主流媒体新闻报道那种故作威严、不苟言笑的脸谱式报道风格逐渐被轻松、有趣、萌化的互联网话语所取代。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语言;萌化

    新闻语言日益显露出萌化的趋势,由此折射出互联网青年亚文化对传统新闻语言的影响和改造,萌化的新闻似乎成为新媒体传播语境中的“硬通货”,其间的机制与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背景及特征

    (一)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的背景

    互联网、数字技术带来的裂变式变革催生了新闻采写方式、传播方式的质变。“两微一端”化新闻写作方式改变了从前传统媒体定时、单向、程序化操作等特点,结构更加灵活,语言更加亲近大众,方式更加灵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微一端”新闻语言的萌化。

    诞生于社交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两微一端”新闻写作拥有与生俱来的亲民感,擅长使用网民喜爱的语言紧跟网络流行语潮流,从“拼爹”“躲猫猫”“给力”,到“伦家”“矮油”“口耐”,新闻语言愈来愈趋向于“萌化”。

    网络流行语“卖萌”即是装可爱、撒娇的意思,纵观当今网络图景呈现出全民卖萌的趋势,但是“萌文化”的主力军还是青年群体,以90后、00后最为突出。由于该年轻群体长期以来属于被家长、学校教育的对象,不具备经济独立性,认知水平、表达话语渠道有限,长期以来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他们迫切地需要表达自己,寻求社会认同。

    网络社交媒体的低准入特点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发声渠道,青年群体通过即时、互动的网络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久而久之就成为一支力量强大的网络消费群体。为了迎合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传统媒体对“两微一端”平台的新闻语言也做出了相应调整,降低了严肃性,增强了娱乐性,以萌化语言取悦年轻消费群体。

    2017年6月21日,新华社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了一篇极短的稿件,却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十万以上的点击量。新华社发布的新闻: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随后在微博、微信上引发了热议。一是因为稿子极短,署名却有三位编辑;二是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新华社的小编与其互动还卖起了萌:编辑王朝负责“刚刚”,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关开亮负责“被废”。这完全不符合人们心中不苟言笑的新华社形象设定,引发围观聚众,浏览量迅速飙升至十万加,并且引发大量媒体争相模仿“刚刚体”。

    (二)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的特征

    1.周期性

    伴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稳定上涨趋势,青少年以及年轻社会人群成为了各大社交平台的核心用户。年轻用户出于对另类文化的好奇和新鲜感,在互联网、现实生活中都会使用相关语言,使萌化语言得到了广泛交流和传播。这样的网络群体有着异常活跃灵敏的思维,因此其高效的创新能力使萌化语言流行出现了周期性。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神马都是浮云”等萌化语言在其流行的年份中大放异彩,过了流行周期后则落入鲜有人闻的结局。2016年火爆全网的“蓝瘦香菇”流行了仅仅两年,2017年以后几乎就销声匿迹了。同样落败于萌语言流行周期的“洪荒之力”,因2016年里约奥运女子100米半仰泳半决赛选手傅园慧被访时使用快速走红,但仅仅一年就失去了热度。

    新闻萌语言的周期对其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判断一个萌语言词汇或句式是否是精华萌语言的基本方式就是观察其流行周期。新闻萌语言周期性较长的例子也很多,如2011年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一位网友“missin”的口头禅“hold住”红遍大江南北,直至今天仍有诸多新闻媒体使用该萌化语言。流行于日本的音译词“卡哇伊”自1990后就开始流行,在历经20多年后词汇意蕴变得更加丰富饱满。

    2.成熟性

    受到媒体融合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的萌化语言呈现了成熟性,体现在新闻媒体在传统纸媒和电视报道以外借助于其他新平台展示风格不同的信息。多平台的运用使新闻媒体拥有多方位的视角,读者在不同平台上能获得不同的感官体验。

    成熟性不仅體现在平台的多样化,更体现在新旧萌化新闻语言的选择上。萌化语言的出现来源于新文化的日渐丰富,有些具有高度概括性或者适用群体较广的词汇经过时间的冲刷考验,已经成为人们在普通生活中语言表达的日常方式。最显著的现象是:对于前几年所流行、现今已经广泛融入社会用语中的萌化语言,会在新闻报道中频繁、大量地使用。新闻报道在使用萌化语言时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萌化语言,如“点赞”“亲”“hold住”等,第二种则是新产生的萌化语言,如“盘他!”“硬核”等。笔者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三个媒体中找寻近期流行的萌语言并没有成功,甚至萌化语言占比最多的生活、文娱版面也找不到一丁点蛛丝马迹,可见对于新闻萌化语言的使用,新闻媒体并不是一味地谄媚跟风,而是符合新闻特性和分类、达到新闻传播目的的有选择性的使用。对于新生的萌化新闻语言,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在使用时则相对谨慎。

    3.简洁性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与客观的反映,这就决定了其简中求稳的特点。要以准确的报道反映事实,新闻语言的简洁就尤其重要,要做到一言定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新闻轮廓的要点,让观众快速获取这条消息的核心理念。央视网新闻《“好荔害”!60元一斤“白糖罂荔枝”?你会买吗?》使用了谐音萌语言“好荔(厉)害”使读者快速发觉新闻要素,生动简单地传达了新闻核心内容。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一名男生向心仪女生送出一封他准备了212天的情书,女生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该事件被网友概括为四个字“十动然拒”,一时间流传大江南北。“十动然拒”的含义简单明了,其将句子中关键字缩写为四个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四个字就描述出了一种复杂、让人哭笑不得的人际社交局面,该词汇的简洁性使其博得了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的青睐。

    萌化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近期社会生活的热点及现象,使用了萌化新闻语言的新闻普遍比传统新闻浅显而又妙趣横生,在不失新闻真实性的同时达到了吸引读者、提高大众阅读兴趣的作用。

    二、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的原因及利弊

    (一)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的原因

    1.媒介环境的改变

    科技的转型导致了媒介的迅速发展,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媒体对大众的单向传播占比較大,现如今双向传播、大众参与内容生产的方式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传播信息的媒介不断问世使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使得原本居于被动位置的人民大众逐渐有了发布信息的机会,从而也能直接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中。媒介的变革使受众得到了全新的话语权,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点对面、多对多的交流互动。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过去人们接受、传播资讯主要通过这些渠道。在当前时代,接受、传播资讯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媒体应用而生。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互联网新媒体、手机等移动端新媒体、宽带电视新媒体。如今的人们作为社会个体有诸多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例如微博、论坛、贴吧、博客、社区等平台皆可以传播见闻、自己的所思所想,信息获得的受众众多且具有差别化。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具有快捷性、高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故而受到民众的广泛传播使用,成为了新的大众传媒方式。

    2.受众群体的改变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对媒介选择的普遍变化上。我国媒介传播基本完成了去中心化,发展为“一超多强”的形式,文化与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后,网络传播凭借自由、多元化和开放性强的优点成为了人们的普遍选择。面对多种多样的媒介,人们的选择大部分集中在社交媒体上,而社交媒体往往主打高互动性与高匹配性,其作为兴趣群体聚集平台,受众因具有相近的爱好而聚集,其共同的审美和语言在内部能够形成具有共通语义的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能够反映该群体一般的审美意识、文化旨趣、阅读喜好和接受心理。我国萌文化领先发展的网络视频社区哔哩哔哩动画是诸多萌化语言的发源地,哔哩哔哩动画拥有7000万名用户,其中81.7%的用户都出生于1990-2009年间,这代人具备高层次的文化水平和先进的观念,与萌文化受众的侧写高度重合。哔哩哔哩动画用户的共同语言来源于动漫,即萌语言。新闻媒体要在全媒体时代争取到观众的认可和支持,必须了解受众群体通用的文化符号和言语方式。同时新闻媒体使用萌化新闻语言也能够验证受众需求,网络消息的媚俗、庸俗与浅薄使人们产生游离感,传统媒体则可以给予他们归属感,将被网络媒体爆炸化的信息去除滤镜后重新传达给人们,使人们能够与现实接轨。群体变迁助推了新闻语言萌化现象的产生,而在未来,新闻语言也可能再次通过受众变迁的方式产生其他异化现象。

    (二)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的利弊

    1.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之利

    新闻语言的萌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萌化语言对新闻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有积极的长远影响;另一方面,萌化语言的出现给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闻语言的多样形式和多样的传播主体、愈来愈多的传播渠道有利于打破人们对传统新闻媒体新闻语言的刻板印象,新闻媒体严肃、刻板的语言范式逐渐成为过去式,越来越多的新鲜活泼的萌化语言拉近了受众的联系,给受众带来了亲切感。新闻萌语言拥有多样的表现形态,能在多种传播主体上传播并且拥有丰富的传播渠道,对于打破传统新闻语言死板的语言范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活泼新潮、生动形象、更贴近时代生活和语言风格的新闻萌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拉近了新闻媒体与读者受众之间的距离,带给读者亲切的感受,满足其感官需求。在读者使用社交APP观看新闻成为阅读新闻的重要途径时,折射出了读者的媒介使用偏好和习惯变迁,传统新闻话语体系面对着紧迫的改革和进化。

    2.新闻媒体新闻语言萌化之弊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萌化语言带来的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新闻的严谨性被淡化。很多新闻媒体认识到了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跳跃性、碎片化,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将萌化元素过多或不恰当地加入到新闻语言中,事实的描述不再字斟句酌,使得新闻的严谨性被淡化,浮躁的风气开始逐渐进入新闻媒体圈。

    网络新闻媒体惯用的“标题党”和“滥用萌化词汇”手法在短时间内吸引到了流量,但长此以往人们也会产生相应的抗性,从而对新闻减少关注度和信赖,新闻语言会失去其长久以往形成的最根本的严谨性。目前该问题主要产生自网络新闻媒体及新闻媒体的官方网络账号。成熟媒体的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体形态具有不同的呈现特征。主流媒体的纸媒能够导向政治,其是严谨与权威的化身。社交媒体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享有“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称号的人民日报在1997年正式进入了互联网,在2012年开通了法人微博账号。相比纸质版人民日报,微博人民日报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附加的视频内容也能使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更进一步,但微博版人民日报的内容多为大量融入萌语言的生活类新闻,使得其网媒的严谨性有所淡化。

    主流新闻媒体的身份属性和专业性价值承载使其语言具有权威性,因此主流新闻媒体在非纸媒平台上的萌化新闻语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主流媒体使用的萌语言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短期内爆火的萌化语言基本不会被使用。

    网络新闻报道使用萌化新闻语言的主要目的是迎合读者的需求,网络的即时性和高互动性使萌化语言的周期越来越短,网络媒体常常发生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弱化,采取廉价娱乐、耸人听闻、哗众取宠、轰动效应的方式去迎合某些消费者的口味,这导致了大众文化中媚俗、庸俗、浅薄倾向的出现。网络新闻常常取悦于视觉欣赏表层,精神生活浅薄化、碎片化、快餐化已经成为当代网民的精神危机。互联网的低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发布的新闻及意见评论通常缺乏深刻性。全媒体时代互动交流的全民化并不等于庸俗化,部分网络媒体将通俗曲解为媚俗,大量产出具有此种倾向的标题和内容,严重有损媒体的形象和声誉。新闻语言的媚俗化、庸俗化与浅薄化倾向将大众文化推向了庸俗的深渊,最终导致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理性的丧失和消逝。

    全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萌化有优点亦有缺点,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萌化新闻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进步。

    三、结语

    新闻语言作为最前沿、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种语言,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其与新兴文化产生密切联系,但新闻媒体对待因新文化产生的萌化语言应该保持研究和批判态度。多种语体色彩、多种类型的新闻语言有不同的应用类别,使用萌化新闻语言要做到恰如其分地反映社会现实,才能达到新闻的目的性和传播效果。作为一种功能变体,新闻语言应遵守新闻写作传播的基本规则,同时还应在吸取萌化元素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为新闻语言的规范使用和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