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刘恬怡

    【摘? ?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学科,现阶段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对此,本文探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6-0038-02

    【Abstract】Primary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are disciplines that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At this stage, some teachers still have certain problems in their teaching methods, resulting in low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life-oriented teaching strategies of elementary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hink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Life-oriented; Thinking ability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让学生掌握师生相处原则及生生相处原则,能使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团结互助,树立诚信、文明的优良品质。对此,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一、纳入生活化素材,增强学生课程意识

    小学生处于思维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及内容的辨析能力不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抽象性及严谨程度高的课程,将课程内容结合实际生活,有利于让课程内容变得更具体,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此,在道德与法治实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场景的融合,保证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生活化,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比如,学习《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课程内容时,为让学生对父母的爱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感恩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活动在开展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视频,比如“小男孩吵着闹着想吃零食,但妈妈并没有给他买;小朋友想在动物园近距离地接触动物,爸爸也没有让他过去”。针对以上两个故事情节,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没有完成孩子的心愿,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内容。学生在讨论过后会得出结论,不让孩子吃零食的原因是零食中含有很多不健康的物质,孩子吃多了容易生病;不让孩子近距离地接触动物的原因是,担心动物误伤孩子。对此,学生也能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并非一味地纵容,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多方面,所以在父母阻止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些生活化的案例,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父母减轻生活负担。

    二、设置情景模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中,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教学方法,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入课程情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解决问题,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比如,学习《我和大自然》课程内容时,教师准备的第一项活动为“谈我喜欢的动物”,设置的故事情景为“小明与狗,小明在家中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名字叫作“小不点”,小明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小不点”,你们说小明会怎么介绍“小不点”?在情景引出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动物。教师提问:“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喜欢的动物是小猫,我家有一只小白猫,长得非常可爱,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经常依偎在我的怀中,但有时候会不可爱,将我家的地板抓坏。”教师提问:“它将地板抓坏,你会生气吗?”学生回答:“我不会生气。”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小猫也不是故意的,它只是爪子太锋利,而且它非常可爱,我没办法对它生气。”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你对它的喜爱,让你无法对它生气。小明向你们介绍的“小不点”也是如此,虽然“小不点”有时也会做出一些错事,但小明也不会生气。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切近生活的情景人,让学生介绍自身与动物的关系,回顾自己生活中喜爱的动物,抓住动物的特点及饮食习惯等进行描绘,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动物,加深学生对动物之间的情感。教师利用源于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同处蓝天下”的共存感,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存在能让自己的世界丰富多彩。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善待动物,引导学生讲解自己与动物的故事后,也能说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让学生形成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发掘生活素材,活化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以我们的校园为案例,直观地开启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发现者,走进实地去直观感受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获得丰富的生活材料,将书本内容与校园实际进行对比,实现知识与生活的高效融合。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学生在校园操场坐着的情景,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这是我们的校园操场。”教师提问:“有的同学在操场上奔跑过、停歇过,但对操场是否真的熟悉吗?现在同学们便随我进入操场仔细观察。在参观操作的时候,需要每个同学遵守纪律,不要在操场乱扔垃圾,做有礼貌的小朋友,好不好?”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参观路线,让学生先对学校过廊环境进行观察,并带领学生观看学校的功能室,最后带领学生进入操场。

    在带领学生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语言及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生活即课堂,在学生对操场及学校功能室参观后,围绕学生的记忆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内化。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功能室及操场参观后,对其中的哪个地方记得最清晰?”学生回答:“医务室,那是我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操场印象也很深刻,那是我们最想去的地方。”

    学生对校园认识并不全面,部分学生存在走马观花的情况,对此,教师可通过生活剧场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一个故事:“有一天,班级中来了一名新的客人,她对这个学校非常陌生,需要有人带领她进入学校参观,小明毛遂自荐,带客人参观,但他只能找到操场和教室,其他的路忘记如何行走,你们能帮助他带领客人参观吗?你会怎样规划路线带领客人参观呢?你能说出功能室的作用吗?”教师在讲解故事及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扮演向导、客人、小明,在课堂上完成模拟演练。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动力源泉,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度进一步提升,将学习的知识回归于生活,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生应当尽早熟悉校园环境,成为学校的主人。

    四、引入生活案例,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规划的情景为“安全地玩”。教师进入课堂后引出情景:“我在课件时看到有的同学在玩指尖陀螺,你们对这个玩具认识吗?这种玩具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你们知道吗?”教师让一位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进行观察。学生会观察到指尖陀螺这种玩具较为尖锐,容易导致学生的手指被划破。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这位同学拿的是塑料材质指尖陀螺,伤害程度相对较弱,若拿出的是金属材料指尖陀螺,便容易伤害到其他人。我们玩游戏的目的是获得快乐,若游戏中存在安全隐患,便会得不偿失。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我和同学在过马路时喜爱相互打闹,有时会撞在他人身上,也会不小心摔跤,这种行为也存在安全隐患。”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安全警示牌吗?”学生回答:“过马路时,抬头会见到红绿灯,这也是一种安全警示,若前方有施工工地,也会摆放安全警示牌。”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领悟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在案例中带领学生思考问题,能触动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精神层面,做到知行合一。

    五、结语

    道德与法治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学科,教师在教學过程中还须整合生活化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化教育情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生活化的知识产生深刻思考。学生对生活化内容认识较为深刻,教师以此为出发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环境,为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惠君. 生活德育 智慧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2020(15).

    [2]庄培芳.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 西部素质教育,2020(07).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