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弘扬研究

    吕健,林琳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弘扬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创新思路与方法,建立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方式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构建;弘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十八大报告中用24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构建和弘扬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对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起指导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来看,一方面表现为价值追求,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价值的尺度和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整体认识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分析

    (一)国家维度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讲,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是说经济上要富强,政治上要民主,文化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和谐。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人文化素质、政治素养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思想对于大学生来讲从高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不能很好把握核心,只知其表,很难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的普遍现象,缺乏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社会维度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核心价值追求。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带动发展的同时,全球化思潮的大浪席卷而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特别是在价值观领域尤为突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较高的辨别能力,很容易陷入西方思潮的迫害之中,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价值信念扭曲,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的形成,导致大学生道德低下,缺失诚信等问题。

    (三)个人维度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个人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道德准则要求。加强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后,在积极扩大开放的今天,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和活跃分子,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大行其道,从而出现了“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挥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精神引导、引领作用,全面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高校应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水平较高、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言传身教,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保证。

    3.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可见,网络信息化对高校的意义所在。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到真正地“寓教于乐”。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社会方面

    1.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就必须联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过程。正值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期,高校应广泛组织大学生进农村、企业、进社区,在实践中,加强对党情、国情和社会实情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奋斗目标。明白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发挥社会先进模范引领示范作用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部分基层代表时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弘扬雷锋精神,就是把雷锋精神与时代结合起来,把雷锋精神贯穿始终。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发挥雷锋精神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真正的做雷锋精神的种子。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层面,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和性质。当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理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当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清楚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个人理想与这一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找准人生定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个人整体素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昭示着国家的未来。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为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内的各个道德实践领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任务。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2006.

    [2]王华斌.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 干思考 [J].合肥师范学院,2009,(7).

    [3]孙涵.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 究[J].理论观察,2013,(10).

    [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叶佳,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 施路径研究 [J].创新科技,2013,(9).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