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新媒体做好残疾大学生就业工作

    徐苗

    摘要:残疾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组织、残疾人组织和全社会共同支持和援助。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针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切实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精准帮扶和政策推送,不断拓宽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网络平台,促使他们更充分就业。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新媒体;就业工作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残疾大学生

    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层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学府。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残疾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可以随时查阅《残疾人保障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然而这些保障措施很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执行。由于配套的实施细则不够具体完善,可操作性差,监督力度不够,惩罚措施欠缺,有些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制度落不到实处。

    (二)用人单位层面

    部分用人单位对残疾大学生存在偏见。个别企业通过网络、微信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限制身高、外貌等。有些单位认为残疾大学生会给单位增添经济负担,甚者影响单位形象。在残疾大学生实际能力与职位匹配度没有得到充分证实的情况下,将真正有能力的残疾学生拒之门外。在这种不公平的就业环境下,残疾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残疾大學生自身层面

    部分残疾大学生缺乏正常面对社会、正视自己的勇气,他们在一些网络社交平台发声少,对互联网招聘信息关注少。由于客观的身体原因,他们无法或者不愿意参加在校期间的课外活动,和其他同学接触少、沟通少,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就业竞争力低。

    由此可见,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国家层面要给予制度的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残疾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营造公平就业的环境。用人单位也要切实转变观念,杜绝发布歧视残疾学生的就业信息。高校作为残疾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引导、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切实提高残疾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促进高校残疾大学生

    就业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人文关怀、经济资助、提供生活保障

    高校应建立残疾大学生信息库,全面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便利的住宿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指定生活导师、建立同学互助小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通过官网、官微,推送优秀残疾学生的典型事迹,正面引导他们自强不息,珍惜大学生活,抓好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系统平台,掌握残疾学生受资助的情况,保证残疾学生经济资助全覆盖。

    另外,每年召开残疾大学生座谈会,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发放学习用品、冬季保暖衣物等,把关心残疾大学生落到细处,落到实处。毕业季求职前,要主动为残疾学生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大学生,指导他们利用校园网平台,自愿申请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条件。

    (二)个性指导、精准帮扶、提升就业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薄弱点。高校要针对残疾学生欠缺的不同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比如,对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他们通过注册“到梦空间”等,积极报名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技能。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残疾学生,实行网络预约通道优先考虑,及时疏导,提供心理咨询、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拾信心。

    (三)政策宣传、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要适时通过政策讲堂、就业主题班会、就业动员会等多种渠道,将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传递给残疾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QQ、易班网等新媒体渠道,及时发布企业招聘、校园宣讲会信息;主动联系残疾人联合会、各大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共同举办残疾人毕业生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依托二级学院,开展多样化的校园宣讲会和各类小型专场招聘会;利用宝贵的校友资源,挖掘适合残疾学生实习实践的岗位,通过“云就业”平台,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不断拓宽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