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陶霞

    历史的进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曾经积弱的中国,在励精图治并稳扎稳打多年后,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同时,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化也令人措手不及,自冷战后的两极格局,到苏联解体后的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再到多极化乃至今日的G2格局。一方面,这是国际政治力量综合角力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个个五年计划实施的伟大胜利。中国,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民自身的中国,因为它的体重,它必然被要求在做出抉择时,不仅仅考虑自身,也要考虑世界的发展与命运。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对于过往,尤其是上一个五年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我们得到经验与启发。纪录片《辉煌中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辉煌中国》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制作,全面反映了我国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纪录片一经推出便反响热烈,迅速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本文认为,这部纪录片本质上是一份主旋律的报告,但是它并没有一般主旋律作品的通病。相反,这部纪录片以事实为基准,以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为轴,在全面而宏观的视野下,穿插着细微而动人的故事。本文将在下文中更具体地探讨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一、 事实说话,从制造到创造

    回首百年前祖国大地动荡不安的时刻,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构建了关于未来中国的基本蓝图——十六万公里的铁路,三个世界级的大港,拥有电力与水利事业……如今的中国现状,早已超出了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预计。我们已经取得了比他预想之中更好、更大的成就。而如今这份成就,足以慰藉无数为中国的复兴奉献乃至牺牲的人们。

    同时,科学理论的发展要求人们,任何的述说必须建立在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之上,不然就只是无意义的空谈,纪录片《辉煌中国》献上了一系列翔实的证据。纪录片以《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開放中国》的顺序,用真实的事件说话,力求全面展示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可谓凝聚人心,震撼人心。

    《辉煌中国》以一项项的事实,向人们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过去5年是成功的,为什么我们更有可能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作为一部主旋律纪录片,《辉煌中国》紧紧抓住了过去5年所取得的成就,以无懈可击的事实、冲击性的视觉效果、惊艳的中国制造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一百多位人物采访与几百组成就点位下展现的65个故事,配合两百组的国家数据……[1]这些都是纪录片以自己的镜头所捕捉并整理而出的事实。正如科学理论需要人们摆事实、讲逻辑一样。《辉煌中国》也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深入基层,积累素材,从老百姓的欢乐与喜悦之中,缓慢而清晰地勾勒出当代中国的基本图样。

    例如,在纪录片的第1集中,一个个圆梦工程随着时而悠扬、时而澎湃的音乐逐渐入场。这些奇迹般的工程,就像支柱一样托举起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试想,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由郑万铁路上开动的复兴号高铁,搭载着无数优秀人才前往祖国各地……这些超级工程不仅是这五年来的见证者,同时也编织起了中国社会新时代的交通网络基础。随着这些工程的落成与完善,中国人民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比以往更为贴近彼此。回想当年邓小平访日时,曾被日本的新干线所震撼,因为我国那时的客运列车速度极慢,在1978年,只有43公里的平均时速。如今,我国的高铁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甚至更高。更为人瞩目的是,目前我国2.2万公里的高铁中,六成是在这五年内建成的。这样的高速列车,就仿如血管一样,连接起了中国的广阔土地,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不断地缩短着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不断地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提高。

    这一份提高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举例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输能力,许多有时效性的水果作物,就无法出口到其他地方。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水果会面临腐变,而用技术手段处理的话,成本就会上升,这样的两难,在高速列车通车前随处可见。当我们拥有高速列车之后,以上的问题迎刃而解。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某地盛产一种中药材,过去因为运输成本问题无法大规模地输出。改用高铁后,一方面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为需要这味药材的病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正是通过构建这样高效率的交通网络,全国各地的物资都得以更好地、自由地流通。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今日,这样流畅、高速的交通网络,就是促进原材料、劳动力乃至资本流动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工程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出行的便利,也在无形之中重塑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

    过去,经济中心的转移总是伴随着世界工厂这一称号的转移而转移,从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到北美大地的工业化热潮,再到中国的世界工厂,我们在这个时代中,见证着经济中心的逐步转移。但是,不同于英国与美国的世界工厂称号,中国的世界工厂称号在过去仅仅只是低端制造、低廉品的代名词。实现从制造到创造,是几代人一直以来的梦想。而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呼唤着从制造到创造的变革。这让人想起新的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而我们国家辉煌的成就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2],这一系列从思想到物质的转变都说明了,中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了。

    二、 同心同德,从平淡见伟大

    随着中国的逐步发展,中国的纪录片题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早期主要关注历史、风光,到之后的文化、美食等题材,再到如今的《超级工程》《大国外交》《辉煌中国》等重点表现祖国强大、中国力量的作品,可以说,纪录片题材变化的历程,也是中国自信变化的历程。在《辉煌中国》第2集中,有一句话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其实,何止是别人的昨天,一个民族也不能总是用阿Q精神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我们对于自己历史、风光、文化的自豪,并不是僵化的、复古主义式的缅怀,而是背负着过去荣光的同时,在今日以自己的努力,憧憬着更为光明与辉煌的明天。

    作为一份向人民呈现的报告,《辉煌中国》自然有自己所要呈现的价值观。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6集《辉煌中国》在结构上也呈现出与这一理念的同构性——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从结构上看,这六集纪录片是按照一定的次序,从小到大,从静态的建筑物到动态的经济活动,从人与人的协调发展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统一,最终将目光由中国望向全世界,也令全世界望向中国。这一精妙的安排,体现出了编导人员对于新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与认知。以一个个细小的故事与生命的感悟串联起了这一部宏大的叙事交响乐。

    同心同德,是这部交响乐的主基调。古人云: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辉煌中国》的主旨与脉络。例如,第4集《小康》,作品从粮食、医疗、教育、收入、住宅等多方面阐述了国家在过去五年内取得的成就,这些方面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不仅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并且是贴近生活的”[3],这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而这样一份共鸣,并不总是建立于宏大叙事之上。因为生活除了宏大叙事,更多的时候是柴米油盐。所以,如何在平凡之中引发这一份共鸣,引发这一份情感,就成了主旋律纪录片最为核心的任务。而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是在作品的叙事逻辑中,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紧地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成就与祖国的成就串联起来,将祖国的繁荣与个人生活的美好贯通起來。这一切,需要无数的细节去铺垫说明,国家的发展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更要考虑到社会的进程。

    在第6集《开放中国》中有一个细节,讲到了关于护照的事。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护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能去多少个地方,而在于无论你去哪里,国家都能带你安全地回家。”这一段话其实是与两个背景深刻联系的,一个背景是我国在海外开展的各种撤侨活动,另一个背景是回击了一些关于中国护照含金量的言论。首先看前一个背景,这几年由于中东与非洲地区的动荡,时常发生海外的中国人要通过国家力量才能回国的事情,而每次的撤侨活动中,中国都尽可能地做到了最好,赢得了许多称赞。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恰恰佐证了片中这段话的后半句。而从第二个背景来看,有些言论以中国护照能免签的国家数量不如其他国家/地区的护照为由,贬低中国护照的含金量,在一定时间内,这样的言论影响了部分人。但是,他们忘记了,免签不仅仅涉及一般的经济关系,更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国的撤侨事件,使得人们意识到,个体的生命与人身安全,与祖国的强大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作品中,这样的细节呈现还有许多。通过这一方式,《辉煌中国》巧妙地说明了个人的生活与国家的发展的联系。同时也在这一呈现中,它不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心,以及对祖国的感激与自豪,也使得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与“我”的同胞,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紧密地,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联系着的。

    结语

    纵观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记录片,《辉煌中国》在画面调度、拍摄技术等方面,无疑继承了《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优秀纪录片的优点。在技术与素材的丰厚积累下,《辉煌中国》映照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培养人民高尚情感的源头活水。总体而言,在合理的结构编排下,作品以精美的画面、平凡生动的事例、积极向上的音乐演奏等,共同完成了这部交响乐。这部交响乐,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是它的基调,“为人民服务”是它一以贯之的宗旨。可以说,《辉煌中国》已然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