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文化形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使本民族文化意识受到严重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全方面的渗透教育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意义;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2-0041-02

    【本文著录格式】魏丽娟.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12):41-42.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多元化文化意识浪潮的涌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与教育已经逐渐提上了日程。而语文学科作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的显性学科,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创新与拓展,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增强。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在核心素养理念视域下,语文素养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接触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5000年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博大精深,不仅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使其在有效阅读与理解中获得自身文化底蕴的增强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在文化意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由此可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弘扬,是推动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使更多的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地担负起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的历史责任,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三)有助于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立德树人是现阶段教育事业的重要教学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同样担负着这一教学责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有效引导。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对传统美德高度认同的情况下,逐渐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优秀个人修养的形成,使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制定科学、全面的传统文化渗透目标

    在初中語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因素。教师为取得更加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就应从教学目标入手,制定出更加科学、全面、明确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始终围绕这一渗透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任务的布置。首先,教师应围绕知识与能力目标这一维度,进行明确渗透目标的确定。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第一个维度,主要是指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就应积极地通过汉字的教学、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文能力。其次,教师还应围绕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制定感受文化底蕴、掌握鉴赏技巧的渗透目标。在这一渗透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就应通过更加多样化、趣味性教学方式的实施,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艺术鉴赏水平。最后,教师还应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渗透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作为最高级的渗透目标,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有效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渐得到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形成,进而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树立。

    (二)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发挥着重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功能。因此,教师自身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传统文化渗透意识,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对学生开展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首先,教师应以学习者的身份,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优效学习。一方面,教师应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博览群书,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学习,从而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积极地进行外来文化的吸收与采纳。只有在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只有在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中,才能在海纳百川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其次,教师还应以传承者的身份来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汉语言文化的传授者,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具有的传统文化的素养,积极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有效发挥了自身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功能。

    (三)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形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讲授环节是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拓展渗透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在更加多元化的课堂表现形式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感受。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古诗词的诵读活动,并在诵读的过程中,自主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诵读是进行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很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意义以及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诵读活动,如领读、齐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这样学生就能在诵读中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简洁、精准,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从而实现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领下,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欣赏感受。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再现当时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领下,进行古诗的诵读与学习,以此实现情感共鸣,体会到诗中恢弘的气势和诗人宽广的胸怀。

    (四)注重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延伸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课堂渗透方式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延伸渗透。首先,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结合,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成语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等,使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时间来更加深刻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如,每周一诗、古诗词竞赛以及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式,都能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在積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渗透教育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意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就应通过传统文化渗透目标的制定、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形式的拓展以及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以此实现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传承意识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1).

    [2]杜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与分析[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5).

    [3]吴颖.理论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2).

    作者简介:魏丽娟,女,1979年生,河北三河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