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烧龙习俗的文化生态变迁与体育价值

    万 义 白晋湘 胡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实地调查、历史过程比较,对土家族烧龙习俗的仪式过程、文化生态变迁以及体育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土家族烧龙习俗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逐渐由祛灾祈福向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转型,体育价值逐渐呈现。土家族烧龙习俗是土家人体育传承的纽带,是尚武精神的遗存和精诚团结的象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安全阀作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烧龙习俗;土家族;文化生态;体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94-04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sports value of the paper dragon burning custom of people of Tujia nationality

    ——A field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Ma Jing-ao Town in Xiangxi

    WAN Yi,BAI Jin-xiang,HU Jian-w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course comparison, the authors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the ritual proces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sports value of the paper dragon burning custom of people of Tujia nationalit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since the 1980s, the paper dragon burning custom of people of Tujia nationality h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a wish making ritual to a ritual with leisure and entertaining social functions, and its sports value has gradually shown. The paper dragon burning custom of people of Tujia nationality is the umbilical cord to inherit the sports of people of Tujia nationality, the symbol of the relic of martialism and the spirit of unific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safety value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paper dragon burning custom;Tujia nationality;culture and ecology;sports value

    1马颈坳镇土家族烧龙习俗的文化生态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安利?斯图尔德开始提倡“文化生态”的理念,其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1]。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那些民族文化生态的差异性有着深刻联系,而文化生态又可大体区分为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3个层次[2]。马颈坳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北部,距市政府13 km,北与古丈县、保靖县相衔接,因地形象马,该镇位于其颈上,故名。全镇处于中山丘陵区,北高南低,最高海拔725.1 m,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水利资源利用率较高,稻田比较集中。马颈坳镇是典型农业经济,96%为农业人口;是个多民族地区,主要有汉族、苗族和土家族,呈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马颈坳圩场是吉首市第2大圩场,也是古丈、吉首、保靖3县(市)边区的主要圩场,每逢农历一、六场期,有万人左右在此交易农副土特产品,圩场成交额在3万元以上[3]。

    原始社会土家人以狩猎为主,明清政府在当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以后,土家族向汉族学习先进的水稻耕作技术,稻谷产量逐年提高。除了高远闭塞之地仍沿袭刀耕火种之外,大部分土家地区都适应了以耨田、护田、肥田为基础的耕作方式。讲土家话、唱土家歌、过土家节日、办土家傩祭等习俗虽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土家文化基本上仍传承下来,保持了土家民族的特色。

    2马颈坳镇土家族“烧龙”仪式

    土家族烧龙仪式可分为“起龙”、“跑龙”、“接龙”、“祭龙”4个过程。烧龙仪式的4个过程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宗教观念、伦理道德乃至民族精神都蕴涵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1“起龙”仪式

    烧龙仪式按惯例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天色将黑时,在当地最高、最平阔的空地举行,主持仪式者一般为当地德高望重的族长。族长首先向族人总结本地一年来的农业收成等事宜,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全族和睦。在宣布烧龙仪式开始之后,整个烧龙仪式转由当地的“梯玛”(土家族巫师)组织实施。梯玛在当地威信极高,该地区的婚丧嫁娶一般都由其主持。梯玛身穿梯玛服,头戴八宝冠,手舞司刀,口念咒语。所念咒语乃请神和占卜之意。请神完毕,拿出案头的“竹蔸卦”,竹蔸卦是梯玛使用最多的主要占卜法器,由一节长约5~7 cm的竹蔸(竹子根部),从中劈开,分为两片。占卜时,梯玛将一副竹蔸挂卦抛向空中,然后根据卦子落地的朝向占卜,两片卦子,竹心朝上为翻,都朝下为扑,一翻一扑为顺卦,两翻为阳卦,两扑为阴卦。如遇3次阴卦则要杀鸡避邪或延期举行,如遇阳卦和顺卦仪式可照常举行。

    2.2“跑龙”仪式

    梯玛大声宣布“起龙”之后,吹响3声牛角号,火铳手朝天鸣枪(现多改为燃放礼花)。随后,由土家族歌手齐声高唱土家族山歌,歌词大意为希望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梯玛手持司刀在前,舞龙手随后,紧接是烧龙手和其余人等,开始“跑龙”仪式。梯玛在前飞奔引路,其行进路线按风水早已心中有数,一般为从高往低,顺时针方向,不允许走回头路。舞龙手必须紧跟在梯玛后,边跑边舞边齐声发出“呕——哟嘿”的呐喊,后面的人群也随之发出同样的声响,声音响彻山谷,传至千家万户,热闹异常。

    2.3“接龙”仪式

    当跑龙队伍快接近寨口时,已经进入了土家族族人聚居的地方。各家各户的人员一般都会出门迎龙。如有的族人想“接龙”,就在自家门口放一挂鞭炮,舞龙队在“梯玛”的率领下舞进该住户的堂屋,龙头向前进、龙尾于后跟,向堂屋神龛行三点头礼(当地居民家庭的堂屋一般都安置三清真人和祖先牌位),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出各种花样。随后主家开始向梯玛和舞龙队谢礼,以前礼品主要为当地糯米打制的糍粑和炒米,现在多为红包和香烟,糍粑的数目或红包里的钱都必须为双数,多少由主家定。梯玛和舞龙队接过谢礼后,龙尾先后退,然后龙头跟出,梯玛向主人答谢和祈福后出门。当舞龙队和梯玛跨过门槛后,主家再燃放一挂鞭炮,名曰“送龙”。主家通过“接龙”仪式可祈福家庭兴旺、儿孙满堂和禳灾祛病。

    2.4“祭龙”仪式

    梯玛和舞龙队从寨口走向寨中,寨中有宽大且平整的坪,当地人称之为“寨中坪”。此时,舞龙队呐喊声加大,跟从的烧龙手也随之加大呐喊,观众也随之附和。年轻烧龙手在当地有经验的年老烧龙手的带领下,点燃钢火筒。钢火筒为竹制,分为火筒夹和火筒两部分。火筒夹是一根有锄柄粗细,长约3 m的竹竿,中间用火烤弯制成;火筒由茶杯粗长约15 cm的楠竹制成,竹壁很厚,中间填充土制黑火药。钢火筒被点燃后,向外喷出火树银花,舞龙手赤膊上阵、迎着散落火星边舞边呐喊,观龙的族人随之呐喊并可向舞龙人脚下扔掷爆竹,此时烧龙的气氛达到高潮。烧龙的龙头无明显长角,龙身由当地产的土布染色制成,无竹制龙骨,这是土家族“烧龙”的龙与汉族“舞龙”的龙不同之处。烧龙时整条龙要烧烂,不能留存,明年烧龙时再重新扎制。“祭龙”仪式接近尾声的时候,由“梯玛”将灰渣全部扫进水沟,名曰:“放龙入海”,整个“烧龙”仪式随即宣告结束。

    3土家族“烧龙”习俗文化生态变迁

    3.1“烧龙”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神灵崇拜

    作为民间4灵之一的龙,湘西土家人自古非常崇敬。《后汉书?西南夷传》曾记载:“(哀牢)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4]土家族崇龙习俗据有关考证源于“当地蛇图腾走完了它的历史过程以后,转变成为一种灵物崇拜”[5],并产生了舞龙灯、草把龙、板凳龙、泼水龙、划龙舟、晒龙袍等土家族习俗。《吉首市志》记载:土家族烧龙习俗与这些龙崇拜习俗有很深的文化渊源,“起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镇溪所东部遭干旱。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土家族逢元宵节舞龙灯拜年,用钢花烧龙。十六日,放龙下河入海。”[6]891-896从该文献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烧龙习俗中稻作文化的烙印。马颈坳镇土家族先民每年的水稻产量,几乎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和生活物质基础。如遇干旱,靠天吃饭的土家族先民将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每个人最大的心愿。带有灵性的龙,能保佑苍生,也必然会成为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崇拜物。

    3.2“烧龙”习俗发展于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来凤县志(清同治五年刻本)》所载烧龙习俗与《吉首市志》记载略有不同:“土家族地区俗喜巫鬼,多淫祀。逢旱祈雨,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送瘟神。送瘟神时,要打蘸龙。祈祷的人群举着草和蔑扎成的草龙走村串寨。玩龙时,家家户户门口放一盆水、一碗谷,谷上插一木牌,上写‘瘟火二部,两界神王之类的祈语。玩龙结束后,要把草龙和木牌一起烧掉。许多地方都用这种方法来送瘟神和祈祷风调雨顺。”[7]445-449对其文献进行仔细考证,我们发现该文献所反映的是土家族先民舞草把龙的习俗。土家山寨在解放以前“全是木板瓦房,且有少数茅草偏棚,喜群居,各家住屋相连”[8]。通过实地走访,湘西马颈坳镇溪马村等地至今有不少土家人居住在木板瓦房之中。这些木板房除了作为生活起居的地方之外,同时也作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如遇火灾,该地区土家族群众不仅没有安身之处,也将失去生活的来源。可见,马颈坳镇土家族聚居区烧龙“迁火焰”的原始社会意识与当地的地理人居环境是密切相连的。

    此外,土家族烧龙习俗在部分地方志中也有所记载,但过程、内容和功能记载不详。如《宣恩县志(清同治二年刻本)》记载:“元宵迎龙灯,各家以爆竹掷迎者,忍痛不顾,犹以为乐,盖余习焉。”[7]443-445《溪州竹枝词》记载:“彭公祠畔赛神歌,火树银花照眼姣;侬识踏歌郎识曲,今宵相约闹元宵。”[9]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土家族男女青年相约,烧龙闹元宵,热闹异常的场景,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3.3“烧龙”习俗复兴于改革开放以后

    土家族烧龙习俗的原始社会意识功能发生转型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吉首市志》记载:“民国年间,调年烧龙活动中断。1957年恢复,后又中断。80年代,为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恢复调年烧龙,调年烧龙成为以娱乐为主的传统节日。”[6]895《土家族风俗志》也记载:“元宵节,是土家族隆重的节日。舞狮玩龙的人们,打着赤膊、迎着花筒烟火,穿来钻去,盘滚翻跳,边舞边呼:‘烧呀!越烧越旺呀!花筒焰火,照耀得夜空银亮,火星漫天飞洒,十分壮丽。[10]结合与当地年龄较长的群众访谈,了解到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烧龙习俗原有的祈求风调雨顺、防火避灾的原始社会意识功能已经慢慢淡化,逐渐转化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社会功能。例如:当我们询问一些年轻的舞龙手“你为什么要玩烧龙”时,得到的答案更多的是“好玩”、“开心”、“刺激”等。特别是我国政府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后,当地政府为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将土家族元宵烧龙作为正月期间正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并对整个烧龙仪式过程和内容进行了删繁就简,祛除了烧龙仪式的迷信陋习,增强了表演性和娱乐性,注入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奋民族精神等时代内容,目前已经被列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名录》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批州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现在的烧龙仪式不仅仅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民俗,也吸引着全省乃至全国的游客享受参与的快乐。

    4土家族烧龙习俗的体育价值

    4.1烧龙习俗中体育价值的逐渐呈现

    土家族的烧龙习俗,从民俗的起源和发展而言,是自娱与娱人的庆典仪式。在这种仪式活动中,灵物崇拜是此项活动的文化本源。伴随着土家族聚居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地区格局的整体变迁,烧龙习俗原有的祈求风调雨顺、防火避灾的原始社会功能已经慢慢淡化,逐渐转化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社会功能。目前的烧龙习俗参与人群的构成已经不仅仅是当地的土家族群众,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赏者和体验者,参与目的是为了共同获得快乐和满足。所以,土家族烧龙习俗原有的原始宗教功能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体育价值。通过参与土家族烧龙活动不仅有益健康,更重要的获得心理上的调适,体育元素比重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增加。

    4.2烧龙习俗是土家族体育传承的载体

    正月“元宵节”,土家族群众将“烧龙调年”与五谷丰登的祈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对“烧龙调年” 活动极其重视。烧龙活动一般定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正式举行,但实际上当地群众从秋收完以后就开始烧龙的组织和训练工作。德高望重的土家族族长从秋收到正月,要完成烧龙人员的组织、舞龙动作的编排、舞龙技术的培训、仪式活动的安排等一系列工作,每家每户则按民俗惯例为烧龙人员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所以,土家族烧龙习俗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活动,它也是土家族体育传承的载体,通过这一活动,土家族精美的烧龙艺术才能传承至今,精彩的“龙戏水”、“盘龙入海”、“二龙戏珠”等烧龙动作才能延续到现在。

    4.3烧龙习俗是土家人尚武精神的传承

    土家族先民常年居住在偏僻闭塞的山区,在从事水稻种植以前主要以狩猎为生。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凶禽猛兽怀有极度的畏惧之心,产生对其威猛之力的崇拜,希望自己也能够有这样的力量,因此把勇猛、英雄(祖先)与各种猛兽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崇尚勇武的精神。明清朝庭对当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以后,土家人处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常年受到歧视和压迫,为了反抗明清王朝和当地土司的压迫,民间自古就有习武之风。土家族青年在钢火筒喷射的火树银花面前,高声呐喊、赤膊上阵、迎火而舞,在爆竹前面无惧色、翻转腾挪、游刃有余,就是崇拜英雄(祖先)与猛兽、崇尚勇猛与坚毅精神的传来。

    4.4烧龙习俗是社会的安全阀

    所谓“社会安全阀”,就是社会中存在一类制度或机制,为公众提供一些正常渠道,以宣泄和消解敌对和不满情绪,进而缓和乃至解决社会矛盾冲突[11]。马颈坳镇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土家族、苗族、汉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的分布格局。在民族交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明清王朝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以后,当地少数民族与迁入汉族之间矛盾、冲突加剧。烧龙习俗给群众提供了疏通渠道,以缓解冲突,释放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马颈坳镇许多青年男女都南下成为“打工一族”,在他们艰辛的打工生涯里,也是矛盾频发。每年过年回家后的元宵烧龙是他们最愿意参与的活动,通过参与烧龙活动,尽量宣泄和消除隐藏在心里的不满情绪,缓和社会矛盾冲突。询问打工的青年“烧龙活动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元宵节过后有什么打算”时,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痛快”、“以后好好努力打工改善自己的生活”等。透过烧龙习俗文化历史演变过程,清楚的发现民俗文化活动对缓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家路.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32.

    [2]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国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

    [3] 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 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32-133.

    [4] 武文. 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67.

    [5] 吉成名. 中国崇龙习俗[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

    [6] 吉首市志编撰委员会. 吉首市志[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891-896.

    [7] 丁世良.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G].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45-449.

    [8] 田荆贵. 土家族纵横谈[M]. 西安:未来出版社,2007:400-401.

    [9] 彭万廷,屈定富. 巴楚文化研究[M].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367.

    [10] 杨昌鑫. 土家族风俗志[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146-147.

    [11]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80-181.

    [编辑:谭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