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分”的捆绑 坚持“爱”的教育

    戈敏

    摘 要: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将学生和“分”捆绑在一起。虽然也付出爱,但是学生却难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让学生挣脱“分”的捆绑、如何将“爱”的教育坚持下去。

    关键词:教学; 分数; 师爱

    中图分类号:G635.1 ? ? ? ?文獻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4-188-001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清楚的知道,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教师。

    现在工作近六年,算是已经送走了两届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最羡慕的事情就是有一批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自己的老师,这时办公室就会充满学生和老师的欢声笑语。我置身其中,也倍感身心愉悦。有时,我也会陷入沉思,为什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很难看到这样欢乐轻松的画面?

    当时,作为刚迈进高中校门的年轻教师,我爱我的学生,我也想做出成绩。在和我的第一届学生们朝昔相处的三年里,我每天都在琢磨着如何让孩子们更好,让集体更好。我会开设一系列班会,指引他们如何更好的构建班集体,如何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自己在个人品质上变得更加完美;也会经常举办一些大型的小组活动,让他们可以各抒己见,自我展示,合作共赢,以此释放枯燥繁重的学习生活积聚在他们身上的压力;还会自掏腰包,在初雪的冬夜请大家喝奶茶,在食堂伙食不好的时候请大家吃鸡腿,在个别学生情绪低落时一起去下馆子,听听他们的诉说。有人说,班主任工作带着保姆的色彩,我并不认同。因为我在付出的同时,在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美好的体验。

    但高中充斥着各种考试,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区统考,市统考,大市联考等等。作为年轻教师,我也想把工作做好,做出成绩,那我就必须让自己班级的孩子们考出好成绩,用分数说话。因此,有一些音乐课美术课会被临时换成语数外,有一些午休或者大课间时间会被占用来讲题;有一些学生会因一次没考好或大幅退步被请家长,被迫接受老师和家长一起的“爱的教育”;有一些学生没了周末,没了寒暑假,没了手机,没了游戏,只为能多考几分;有一些学生明明拼尽全力了,只因没出成绩,就要被说成不踏实,表面功夫,接受各种令人愤懑的指责。

    《优秀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一书的序文中说:如今,社会上充斥着浮躁、功利的氛围,这导致某些教师受其影响,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学生的事。我想,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我自以为的对学生的好,在他们看来,应该如同他们历史书中学的那样,是一种惨绝人寰的“盘剥”。而这种压榨,可能让他们的高考成绩提高了几分,但他们为此却付出了暗无色彩的三年光阴。

    而在2017年的后半年,我的第二届学生,我们一起走过的是高三刚开始最轻松的一个月,这个时候高考还没提上日程,大型模考也都没到来,我们有时间尽情享受青春的美好,感受着学习的乐趣。这个时候的老师,也都是最可爱的。而在高考前期,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甚至天空,都会变得阴霾而厚重,压的人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凶神恶煞的驱赶着他们向前进的那群人中没有我。所以我在他们心中,还是那一个月里温柔善良的班主任。他们在我心里,也是那一个月里灵动睿智的孩子们。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彼此挂念。

    我困惑了。于是停下脚步,回头张望,那个记忆里上着小学,梳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女孩在向我招手。

    王木春在《身为教师》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有一些所谓的“名师”,不外是只会死抠教材、琢磨考题、死揪学生的“高手”而已。他们几乎不阅读,不写作,不独立思考,是典型的知识贩卖者。学生上他们的课,获取了敲门砖,砸开大学门,然后抛掉砖头,便一无所获”。我深知,这样的“名师”不是我要穷极一生前进的方向。

    我想,在以后的教育中,我要思考学生需要我怎样的“爱”的教育,我要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打着“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学生的事。

    比如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犹记得那是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A同学迟到了5分钟,我罚他站着早读。事后才知道,他在上学路上摔了一跤,脚后跟有一块连皮带肉撕扯出来的伤口。可是他为了不迟到,忍着痛继续骑着自行车飞奔赶来学校。结果还是迟到了。而在那25分钟的早读中,他的脚一直很痛。事后,我自责不已,也倍感心疼这孩子。我想,如果我当初先问清原因,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就不会铸成如此大错。平时,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其实就等于给我们教师一次重新认识和帮助学生的机会啊!

    比如多在家长面前肯定学生。很多教师都因学生犯错找过家长,我也找过很多次。每一次,我都会先肯定学生的努力,表扬他最近的进步,然后指出问题,和家长一起就这个问题或批评或指引学生。很多次,学生哭着说知道错了,会改,会认真学习。我就觉得这次找家长效果很好。其实不然。这样的做法在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随着问题的指出,之前对学生真心实意的肯定也会被认为是逢场作戏的场面话。我想,当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很大进步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家长请过来,单纯的表扬学生呢?这样的“三方会谈”显然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个世纪前,罗素先生针对当时日本和美国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曾警告过:应当把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他还为我们留下名言:“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胜过热爱国家和教会,否则,他就不是个好老师”。是的,学校不是名利场,我们不能用“分数”捆绑学生。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将来生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更应该引领学生趋善向上,追求人性的完整。

    2019年九月,我重回高一,带着无限感慨,带着一些单纯的小激动。与46名学生相遇的那一刹,我开心的笑了。他们也笑了。那一刻,我清楚的看到,用笑颜点缀的青春在他们身后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光辉。

    我越发期待着以后的日子了。

    参考文献:

    [1]刘厚萍.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贺文静,田夏彪.学校教育的优势去哪儿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