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析与实践

    姜彦飞 王梅平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高职太学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从提高认识、建立良好运行机制、加强课程建设等方面,就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了总结和探析。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运行机制;课程建设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离开形势和政策环境,也没有任何行业可以离开一定的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上好“形势与政策”课,提高其教育教学效果,是实现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定位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形势与政策”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一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二,“形势与政策”课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政策修养、思维素养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因而是一门独特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课。

    “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了解形势,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政策,如何自觉执行和落实政策,使学生学会认识新情况、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普遍较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程度存在随意化和非课程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真正纳入课程范畴,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与讲授随意性大;教学检查监督不力,考核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认识不足,二是客观存在一定难度。

    (一)主观认识不足

    主观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学校而言,一些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随着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的空前普及和开放,使许多学生了解到不少时事政策,似乎用不着再进行专门教育,没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二是就教师而言,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广泛性、灵活性、时效性的特点,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固定的教材,因而并不把它当作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程和专业方向来看。三是就学生而言,受高职教育特点影响,高职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功利性思想,相当多的高职生认为,在有限的大学生活中,只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社会立足就足矣,他们热衷于全国性的等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可有可无。

    (二)客观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教学内容随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没有固定讲授内容,没有固定教材,备课难度大,时间长。其次,教学面广,学生数最多,辐射全校各个年级,教师、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等需求量大。第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缺乏,科研相对落后和薄弱。这些都增加了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和管理难度。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为更好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依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结合高职教学实际,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

    (一)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鲜明的政治性。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到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增强其政治责任感,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2、内容的广泛性及灵活变动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同时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始终是动态和变动的。

    3、生动的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一些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本身就是现实的,同是也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对于这些问题,任课教师不仅不能逃避,还应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来处理,冷静思考、慎重对待,把问题讲清讲透。

    4、很强的时效性。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突出特点。一次重大会议的召开,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一项重要文件的颁布等,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反映。“形势与政策”课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加以因势利导。

    (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形势与政策”课既然是一门必修课程,就,必须按课程的基本要求去组织、管理,在师资组成、教学时数、教学场所、考核方式、课表安排等方面都要予以明确,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立意之一在于确立“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和作用,从机制上保证课程的有效开设;立意之二在于及时、准确地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推进的实际状况,同时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制定动态教学计划

    1、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系教学效果好坏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系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相对稳定的政策理论部分,包括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形势分析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的国情等。它还包括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行业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二是灵活多变的形势部分。现实的形势,特别是国际形势是易变的,有时甚至是使人眼花缭乱、不可预料的。

    2、制定动态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也是常规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无疑也需要规范的教学计划。不同之处在于,形势政策内容的时效性、可变性强,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在开课的教学计划要具有更大的弹性,留有更大的余地。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教

    学虽然跨跃4个学期,但我们坚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要点,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制定教学计划,时间上一般第一学期安排在国庆节之后,第二学期安排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后。

    (四)落实专题讲授和“三讲”“五用”教学模式

    所谓“三讲”,即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形势报告会,对任何一个选题都要讲明三个问题:一它是怎么来的?讲清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或者说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透视。二它现在怎么样?讲明这个问题的现状,包括对该问题的不同看法或观点。三它将往哪里去?指出这个问题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由此使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所谓“五用”,即要坚持用历史说话,用细节说话,用真实说话,用理性说话,用良心说话。用历史说话讲得清楚,用细节说话讲得生动,用真实说话讲的贴切,用理性说话讲得准确,用良心说话讲得到位。

    (五)发挥考核的激励机制作用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考核的重点在于“听(进去)、记(得住)、用(得上)”,因而采取了“考勤+笔记+小论文或体会”的考核方式,每学期由任课教师给出成绩(百分制)并存档,到第四学期由该学期任课教师汇总平均成绩,并按学校规定折合为等级制:如果其中有两个学期成绩为不及格,则不再计算平均成绩,该门课程为不合格。

    (六)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料

    我院与全国其他普通高职院校一样,在上世纪末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科研相对薄弱,缺少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及科研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形势与政策内容研究不深,资料掌握不到位,影响专题讲授效果的问题。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联合作战,协同攻关。精选教学内容,开展教学~-[,-j-,力求把“热点”、“焦点”问题讲出深度,讲出水平,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积极订购《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弥补形势与政策研究的不足。时事资料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资料数字领先,现实性、针对性强,既有对某一专题问题的详细阐述,又有对某一阶段基本形势的综述,是“形势与政策”课很好的补充教材,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