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背景下口述档案建设平台研究

    庞喜哲+沈朋

    摘 要:本文从实践主体扩张、理念变化与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公众参与口述档案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构建公众参与下的口述档案建设平台以应对这些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依托于建设平台的口述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活动该如何完善与拓展,如何引导公众有序地参与口述档案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口述档案资源,最终实现线下、线上实践的相互交融、相互补充。

    关键词:公众;口述档案;平台;流程

    口述档案一词源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是“为开展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地录音或逐字记录的采访结果”[1]。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正式将口述史、口头传说和口述资料(Oral Sources Archive)等术语规整为“口述档案”。总言之,口述档案可被视为是对一切口述调查资料收集和整理成果的统称。随着口述档案价值不断受到重视,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开展线上建设成为口述档案实践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构建口述档案建设平台,营造公众参与口述档案建设渠道,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1 口述档案建设发展趋势

    现代口述档案建设始于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的口述史收集部门。20世纪60年代,杜鲁门口述历史计划的启动奠定了口述档案作为采集总统档案资料标准做法的传统[2]。在这一时期,口述档案的作用是收集精英阶层声音形式历史资料,补充已有档案。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平民阶层为访谈重点的口述档案实践在欧洲兴起,1972年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建立声音记录部,专门收集佣人及妇女的口述资料[3]。此后,口述档案由个人记忆转变为族群或阶层的整体记忆,成为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述档案建设方向的转变反映了史学界历史观变化,即公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渐渐得到认同。近年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传统文献史料的正统性与固定性,倡导多元视角看待历史。由此,平凡大众、劳动阶级、弱势群体等各层次社会群体参与到历史的叙述与书写中[4]。各群体在使用口述档案纠正已有史料、维护群体历史完整性的同时,也将口述档案转变为大众化、平民化、个性化的发声工具。这一变革使公众成为口述档案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在此基础上提升公众参与度成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公众参与口述档案建设平台构建的必然性

    公众参与的不断深入使得口述档案建设理念发生了转变,这为口述档案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为公众参与口述档案建设提供新途径,多方面的共同推动使得构建口述档案建设平台成为口述档案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1 口述档案实践主体的变化。20世纪40~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率先创立口述档案研究室,从事以传承个体经验活动为目标的口述档案实践。此后,口述档案实践主要由图书馆、档案馆、口述历史协会、相关研究机构等单位承担和监督。目前,在我国,实践主体除上述部分部门外,还包括各类媒体机构。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将个人与社会团体也领入口述档案建设中。

    不同群体的介入使实践主体变得广泛且复杂并带来以下问题:首先,主体多元化会引起口述档案管理分散化,造成主体间不了解彼此成果,进而产生重复收集;其次,主体口述档案实践能力的差异会造成口述档案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档案价值实现。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为多元主体开辟在线分享、展示口述档案成果的渠道,为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口述档案的整合、存储以及主体间的交流、学习等活动搭建平台。

    2.2 口述档案建设理念的转变。在实践中,个人意识对口述档案的影响,即口述档案客观性、真实性该如何判定的问题逐渐引起相关工作者的注意。因而,从信息集合度、信息表达量及相关维度着手对口述档案质量进行评价[5],并运用其他参与者陈述、学者观点以及传统档案信息资源相互支持,以佐证口述档案真实性,这成为保障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举措。

    此外,维护口述档案真实、有效还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为保证采访者与受访者间信息对称,需要提升采访团队成员的质量,使采访者能利用自身知识判断受访者所述内容;其次,可通过广泛吸纳受访者,形成受访者之间信息的互证关系,削弱个体受访者主观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举措的实施均需要以互联网为媒介,营造具备采访者和受访者招募、在线信息发布与在线业务开展功能的平台。

    2.3 口述档案建设技术的革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提升为公众充分参与到口述档案在线征集、共享提供了便利。例如,大英图书馆UK Soundmap[6]和美国Story Corps项目[7]就已实现通过网站或移动平台收集公众生活与工作中产生的口述资料。此外,新媒体技术还为用户提供互动的机会,使用户可以对口述档案进行创建标签、发表评论、抄录内容、制作时间轴等方面的处理[8]。这转变了公众以往的受众身份,使其切实地成为口述档案管理的参与者。

    技术革新对口述档案建设影响的本质是借助web2.0,通过用户个性分享、信息聚合、开放交流渠道等举措完善口述档案积累与利用活动。随着公众参与口述档案建设需求的增长,构建web2.0平台以保证公众与公众、公众与口述档案工作者间互动,成为提升口述档案建设中公众影响力的关键。

    3 公众参与的口述档案建设平台的构建

    在实践主体扩张、理念转变、技术革新等变化与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共同作用下,构建在线平台已成为口述档案建设的必要之举。

    当前,口述档案数字化、口述档案网站建设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包括新加坡国立档案馆在内的口述档保存机构采用提供在线视听等方式,初步构建起了口述档案利用平台。然而,这并不能充分满足公众参与口述档案建设的多样化需求,为此需要在扩大公众权限的同时,形成全面覆盖各个建设环节的web2.0交互平台,为公众深入参与口述档案建设提供条件,其架构如图1所示。

    上述平台主要由业务互动和信息交互两方面功能共同支撑,其具体情况如下:

    ①业务互动功能。在线口述档案业务互动是该平台的主体功能。这一功能由在线收集、管理和应用共同支持,其中,在线收集分为在线口述档案录制与已形成口述档案在线移交;在线管理包括三项功能,即:口述档案在线转录与校对、资源鉴定及资源整合,口述档案工作人员是在线管理环节的指导者,引导公众和专家组人员参与转录、校对和鉴定工作,实现对口述档案的加工和优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口述档案资源。在线利用则是当前已逐步开展的功能,公众通过互联网浏览、分享和下载多媒体形式的口述档案,从而推动口述档案在网络环境中的快速传播。

    ②信息交互功能。信息交互功能是业务互动功能的辅助功能,主要由实践信息交互、教育信息交互两种子功能构成。其中,实践信息交互功能包括了实践主体人员招募、口述档案整理任务的发布与应答和基于档案内容的在线讨论三方面;教育信息交互功能则体现在实践主体对公众的在线教学、公众网上提问及回应两部分。信息交换功能的设置旨在对口述档案相关知识与经验进行普及的同时,解答公众在口述档案实践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规范公众的实践活动,并为口述档案建设发展寻求线索和建议。

    4 公众参与的口述档案建设平台的运行

    构建口述档案建设平台目的在于使用web2.0技术优化口述档案线下实践,因此,平台的建设也将拓展和变革已有实践流程,在口述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等方面形成线上与线下相互配合的新工作模式。

    4.1 口述档案收集。口述档案收集实质上是采访者对受访者的信息挖掘。这一过程分为预访阶段和采访阶段。预访阶段是信息挖掘的准备阶段,包括了对社会背景、受访者本身、采访内容及方法的研究和对采访设备与环境的考量,在完成准备工作后,采访工作由档案机构或研究机构开展,利用其信息优势在访谈中更好地引导受访者。这一环节中,采访人是最直接参与者,决定着口述档案采集活动的价值。当前,这一过程的开展存在两种阻力,第一,收集过程对采访团队要求较高,采访者不仅要深刻了解受访者所在领域,还需有访谈及咨询能力,在年龄、语言、社会地位等方面须与受访者相匹配;第二,档案机构信息来源的单一性和研究机构可能出现的研究视角局限性会影响受访者输出信息质量,降低受访者信息价值。

    因此,线上收集应强化两部分活动:其一,通过信息互动,面向公众,招募不同背景的线下采访团队成员,借助跨行业合作实现采访者与受访者的良好匹配,如广东省档案馆在“逃港”风潮口述档案收集过程中,聘请舒顺龙等传媒人担任采访者,取得良好的成效,这即是跨行业合作的成功案例。其二,凭借平台在线收集和在线学习功能,促使公众学习口述档案实践知识,根据自身兴趣自发开展口述采访和自主陈述,或对已形成的口述档案成果进行移交。

    4.2 口述档案管理。口述档案管理连接了口述档案收集和利用环节,是决定口述档案质量的关键,这一环节包括了口述档案载体转换、口述档案校对与鉴定。线下口述档案载体转换是由口述档案工作人员对音/视频文件进行逐字听打,生成音/视频的逐字听打稿,同时详细记录受访者信息采访编号、采访次数、项目名称、听打者与校对者的姓名、时间,注明录音与录像的格式,并在资源纳入系统前,形成介绍与摘要的过程[9]。随着口述档案数量的增长,这一过程需要大量人力作为支持。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开辟志愿者线上与线下的转录任务认领的新途径,在充分扩充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参与者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对受访者、话题和专业术语的了解程度,以及听打者对受访人所持语言熟悉程度等分配任务,保证转录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口述档案价值不会流失。

    线下校对与鉴定则由档案馆等机构人员对听打文本中错漏进行修正,修正后版本寄送采访者或受访者过目、确认。同时,档案馆等部门还聘请了专家担任顾问,从采访环节开始把关,即时判断是否需要对受访者或其他对象进行补充采访。此举目的在于引入权威观点,降低受访者的主观性。为此,在线口述档案校对与鉴定,在将线下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还应赋予公众对口述档案自由讨论的权利。基于公众多元化视角和广泛的信息来源补充和校正口述档案内容,保证口述档案凭证价值。

    4.3 口述档案利用。口述档案利用是口述档案价值实现的环节。目前,国内口述档案仅采用提供线下利用的方式,签订资源使用战略合作协议提供利用,或由档案馆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自行整理出版。这两种方式能一定程度上保障口述档案利用有序进行,但缺少对用户反馈的收集与响应,不利于口述档案利用长期发展。对此,口述档案线上利用应倡导以保存机构提供利用和用户主动利用并行的方式,促进口述档案开放式利用和交互式利用相结合。

    在完成口述档案数字化后,应建立元数据数据库、互见关系数据库,吸纳“云存储”等技术手段,进行资源间逻辑意义上的整合,实现远程搜索功能,方便用户主动利用。另外,信息管理机构应允许用户在线上传自己拥有的资源,据此就口述档案中需商榷内容进行在线讨论,使信息之间相互纠正、组织、引导,并通过相同或相似经历引起用户共鸣,加深用户对口述档案内容的理解,提升口述档案价值与影响力。

    5 公众参与的口述档案建设平台特点

    公众参与的口述档案建设平台的构建与运行,其特点表现在主体定位、建设方式和功能设置三方面。

    第一,公众、专家、口述档案工作人员在口述档案实践中应担负不同职责。当前,公众尚缺乏独立开展口述档案建设的知识与能力。主体的背景差异也决定不同层次公众与专家在实践中角色不同。为保证有序开展口述档案建设,口述档案工作人员应对不同层次的公众和专家进行筛选与分工。这决定了口述档案工作人员的指导地位,而公众和专家依据自身能力在其引导下参与线上及线下口述档案建设。

    第二,口述档案建设中线上活动扩充了线下实践。一方面,口述档案建设平台上的信息互动可弥补线下口述档案工作人员与公众间的交流不足,加深公众对口述档案实践的认知,为实践工作吸纳人力。另一方面,线上实践也拓展了线下活动,线上口述档案录制与管理功能允许公众自由进行口述档案收集,并突破时空阻隔,随时对口述档案进行加工与纠错。

    第三,口述档案建设平台完善了口述档案管理环节。目前口述档案收集活动虽不断升温,却难以有效发挥其影响力,原因在于部分环节较为薄弱,难以控制口述档案内容。在线平台中上传、管理、讨论、展示等功能的设置,能够引导实践主体采用全面、历史、发展的观点判定档案价值,合理使用档案资源,进而实现对线下口述档案鉴定、著录、利用等环节的强化。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口述档案实践已成为口述档案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优势,吸纳公众参与,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口述档案建设平台成为促进口述档案建设发展的必然之举。然而,到底由谁承担平台建设的责任、如何维护参与者权利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