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梁永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它们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完美统一,是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是语文学习和学生个性品格的完美结合。培养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多种实践模式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恰当精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准确把握交流对象的话语形式与意图并进行有效交流是中职生最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实践中通过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通过不同课型提高中职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中职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教师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角色表演课、辩论讨论课、演讲模仿课等。对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和情节,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练习表达,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带领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剧、听报告讲座,参与班级故事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另外,听懂别人的话也是一种语言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表现、概括提炼别人言论的思想、自主评选班级发言明星等,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可行方法。

    最后,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譬如,在学习《哦,香雪》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练写心理描写;学习《好雪片片》一文时,可让学生观察马路上经过的三位人物的衣着、神情和步态,练习细节描写。通过一课一练,选准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习得语言文字表达的真谛。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过“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过程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设疑问难,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想法来判断、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的方面比如分析文章思路、对作品主题的解读和写作的选材立意、人物形象的分析;小的方面比如句子的斷句与停顿、字词的运用等。教师要在课堂上改变提问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敢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鸿门宴》时,有学生问:“老师,如您所说,由于项羽的优柔寡断,造成了刘邦的逃脱,那么范增老谋深算,为何没有在室外设下埋伏?”笔者因势利导:“问得好,项羽那么多军队却对付不了刘邦那几个人?大家说说,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学生们兴趣来了,纷纷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又如,笔者在辅导学生读鲁迅散文《秋夜》时,文章开篇第一段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学生不理解鲁迅为什么不直接说“两株都是枣树”。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开学了,大家来到学校报到,如果一连两餐都吃萝卜。对这个现象可以有两种方式来表述,一是:我来学校吃了两餐萝卜;另一种是:我来学校吃了两餐饭,上餐是萝卜,下餐还是萝卜。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种说法带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只是懂得了具体问题的结论,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深挖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语文教师应挖掘语文课本身的魅力,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古诗文鉴赏为例。在学习《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句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写叙述画一幅画,让学生说出这幅画给人的主观感受,然后指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诗人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伤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情融于景,景融于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来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其个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四、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理解并传承文化

    中国文化经过传承与积淀,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一项关键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此一来,阅读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

    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对古今中外经典文献的感知和了解程度。从长远看,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丰厚。

    首先,我鼓励学生多读诗词、国学名著和哲学史学类书籍。经典诗词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名著则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的浓缩。读哲学史学则会使人明智,给人真善美与智慧的启迪。其次,举办班级“阅读者”活动,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再次,笔者经常为学生讲述一些与历史文化名人、古籍名著等相关的故事,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最后,笔者还组织了班级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介绍阅读心得体会,交流书中的精彩章节。我班学生石同学痴迷三国历史,他讲的三国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他的影响下,班里掀起了一阵“《三国》热”。

    总之,推动中职语文教与学变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