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者视角探究“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摘要】写作是考察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增强文化意识成为英语教学的关注点。学生是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作教学同样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本文将就教师如何站在学习者角度在“核心素养”指引下开展写作教学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能力;英语写作

    【作者简介】邱雪,贵州师范大学。

    一、引言

    写作是语言输出途径和个体多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在关注写作成品的同时应以人为本,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写作,以培养其自主、合作等学习能力,强化思维品质和增强文化意识。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关键能力,还要具备必备品格。那么在核心素养下,如何通过写作教学来实现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值得探究的。

    二、核心素养下的写作教学阶段式探究

    1.写前阶段(主题语境+语言输入)。学生害怕写作, 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对主题语境背景知识的积累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写作时无内容可写、语言错误较多、前后矛盾等现象的出现。其次,词汇量不足是学生害怕写作的一大主因,有的学生在写作时知道要写什么,但不能用英语恰当地表达出来。

    针对学生的以上现状,在进入写作前,必要的语言输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恰当的主题信息输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熟悉的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学生对写作主题存在不熟悉或已知信息不足时,可要求学生提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获取丰富信息为写作做准备。针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不足以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敏感度不高的现状,首先可通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提取已有知识来构建已有知识结构,同时要加强对已获取知识的再次记忆。其次,学生可通过接收大量语言输入来丰富写作内容和构建写作思维,但输入的语言应是可理解的。“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教师的职责就是尽量为学生输入可理解的语料”。写作可以被看作学生对可理解性语料进行内化并通过一定的邏辑思维将其输出的过程,此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输入,逐渐培养其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嵌入到一定的写作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2.写作阶段(谋篇布局+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通过写作来培养思维品质呢?思维品质更多体现在写作连贯性、逻辑性及地道的英语表达上。在写作阶段,学生对写作的谋篇布局不准确,易造成写作思维混乱、内容前后矛盾。因此,在写作阶段,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整个篇章的谋篇布局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在写作时不对整个篇章进行构思,就容易出现写偏题并仓促地结尾的后果。

    谋篇布局的实质是对结构思维的训练,文章的整体性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结构的条理化。在写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写前积累的语言知识和主题信息先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建立整体框架,对写作主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搭好了写作支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基本的写作框架和论点。学生可根据该框架来丰富内容,这样才能让写作成品富有层次感、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以上方式,学生的思维训练、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运用也可得以实现。

    3.写后阶段(修改定稿+有效评价)。写作初稿完成后得不到有效评价,是导致学生写作止步不前的一大原因。因此,写作后的及时反馈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有效的反馈,学生不仅可以知道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而且也可知道自己的闪光点以便树立写作信心。

    写作初稿一般都不够精练和准确,此时可让学生参与同伴互评,对写作成果进行打磨,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互评时可以从别人的成果中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拼写、书写规范等方面,因此,教师应对评价过程严密监控,并对写作成果进行最后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写作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及是否用英语思维表达,及时反馈给学生,进行最后修正。然后学生可在课上进行成果展示,从而激发写作兴趣,树立写作信心。

    三、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听、说、读、看、写五大技能中,其中写作对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学习者的参与可以提高其写作积极性。因此,从学习者角度来寻找核心素养下的写作教学路径,不仅让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而且写作过程中的各环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8, 1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