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地理教育的“真”

    陈红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教给他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还是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爱因斯坦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把具体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到底是什么?那就是知识背后的精神营养,知识的真正价值。通过学习地理,学生形成地理视角,善于从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是地理教育对“真”的价值追求。地理教育的“真”,体现在三方面:真情境、真问题、真实践。真情境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创设情境;真问题是基于真情境和学生认知特点探究真实问题;真实践是遵从地理学科特点切实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善用“真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学生的真实世界中探寻“真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探究兴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构建开放的课堂,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巧妙搭建生活世界与学术世界的桥梁,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缺乏真实情境的教学,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是刻板的、不完整的和肤浅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真实世界中探寻真情境,让学生有兴趣地、有意义地进行学习。例如,学习“地图”一课时,教师结合本校的校园开放日活动,布置学生在课前绘制“我的校园”,形式不限,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结合“校园开放日活动”这一真情境,让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探究“真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探寻“真问题”,激活学生的深层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真问题不是教师苦思冥想编造出来的,而是结合真实的情境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教师提出或者由学生发现的,真情境蕴含真问题。真问题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学生真正感到困惑的问题,并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地设计出问题链,可引领学生的地理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地图”一课,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作品:学校大门素描图、校园平面图,提出问题:“对于第一次来校参观的家长,你会优先推荐哪一幅作品?”由于家长要去学校的不同地点参加活动,学生认为应该优先选择校园平面图。教师接着追问:“这幅平面图还不太规范,我们怎么对它进行修正?”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组进行课下实践,对校园平面图进行修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地图三要素的学习。显然,这是学生在真实问题引领下进行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的过程,从画图、选图到修正平面图,不仅仅是学到地理知识,更是启迪了地理思维。

    开展“真实践”,深入领悟科学精神。从地理实践活动中追寻“求真务实”,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领悟科学精神。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活动。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善于与人合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地图”一课,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实地测量、计算,根据真实数据绘制校园平面图,在图上添加了方向、比例尺和图例,认识到地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的学生还在图上标注了校园开放日活动地点和家长参观路线,体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真情境,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真问题,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升了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教学过程中,“求真”应一以贯之,使学生在感受真情境、探究真问题、参与真实践的过程中,从地理知识的学习到地理素养的形成水到渠成。对“真”的探寻是地理教育不懈的价值追求。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北京市中学學科教学带头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