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导师制+导生制”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探索

    陈国才 苏海燕 杨枫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并强调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1]。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能力,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导师制”和“导生制”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现有教育模式的调整,旨在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通过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拟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为此,聚焦初中“导师制+导生制”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探索,对指导初中学生健康地发展,真正践行教育的“以人为本”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知网选择高级检索,并在主题检索中输入“导师制并含初中生”,截至2018年10月4日,只有1条结果,截至2019年12月,也只有4条结果;而检索输入“导师制并含高中生”可以找到11条结果,检索输入“导师制并含大学生”可以找到1498条结果。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导师制”和“导生制”在初中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基本没有展开。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学生发展指导

    《世界教育年鉴》把“指导”界定为“为了个人的幸福和社会利益,在个人努力发现各自潜力的整个时期对其援助的过程”[2]。“學生发展指导”最早出现在美国,最初是指针对高中生群体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学生发展指导的对象和内容也在不断拓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学生发展指导包括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2.导师制

    “导师制”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20世纪末,中学借鉴大学的做法开始推广导师制,相关理论分析也开始出现。这种辅助性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营造一个合作、开放、主动和互动式教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3.导生制

    “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教师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曾在英、美两国流行过数十年,为两国普及初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谓“导生”,一般由学校按照一定的程序,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上的经验指导。

    三、初中“导师制+导生制”

    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树立正确“三观”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但同时学生也开始集中出现学业发展困难、行为偏差、自我认知困惑等问题。因此,对初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探究应主要聚焦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行为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

    1.借助问卷调查探索学生发展指导模式

    一是设计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发展指导的需求。根据多次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学生的发展指导需求进行初步筛选和分类,为导师、导生团队的指导方向提供参考。二是设计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担任导师的意愿、教师的特长和性格特征。基于对学生群体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确定导师团队由语、数、英、物、化、体六科任课教师以及班主任构成。同时,学校在本校高中生中征集“导生”志愿者,并对其特长及性格特征进行调研,最终整理形成导师与导生的基础数据库。

    2.制定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

    基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晓义的“5L&5S高中生三级发展指导模式”[4],同时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发展指导需求调研结果,学校制定了发展、激励、约束、干预四类指导模式(见表1),为初中学生提供品德、心理、学业和生活上的指导。

    在每一类的发展指导过程中,学校均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效果评估、总结反思的指导策略,制定了“需求分析、规划制定、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的“五步闭环指导法”[5]。为保障指导活动有序、顺利地进行,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组织保障体系(见图1)。

    3.加强对导师、导生团队的培训

    在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前,学校首先对导师团队进行了网络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导师是什么、导师做什么以及导师怎么做”三个专题,共五节网络课程。除了校本导师培训网络课程外,学校还为导师团队提供了为期五天的“焦点解决心理教练技术与学校导师沟通艺术”培训课程。在学完培训课程后,每个导师都完成了至少一篇的反思型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分享交流。同时,学校也对导生团队进行了面授培训,主要讲解谈话和沟通的方式与技巧,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标准和要求。

    4.匹配导师和导生

    为了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学生发展指导,学校建立了有效的导师和导生匹配机制。一是由初中学生与导师或导生进行双向选择,但优先考虑学生的选择;二是由学生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推荐导师或导生。

    5.搭建指导反馈平台

    在进行学生发展指导的过程中,导师和导生会记录自己获得的宝贵经验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同时也会收到来自被指导学生以及家长的反馈意见。为此,学校搭建了指导反馈平台,以实现指导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使交流与反馈更加真实高效。

    6.调研首轮指导成效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资源也有限,要为所有学生配备导师具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学校分批次进行了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第一批被指导学生共155人,共配备导师45人、导生10人,指导于2016年8月正式启动。本轮指导中,导师侧重于学业、情绪和心理调整的指导;导生则侧重于生活和沟通交流的指导。分析导师和导生的指导记录发现,被指导学生通常要经历倾诉、冷静、反思、调整等阶段。

    调研发现,在接受指导的155名学生中,有73人在学业上有进步,约占总人数的47%;有24人的学业表现几乎无变化,约占总人数的15%;有58人的学业表现出现了下滑,约占总人数的37%。在对学生自身学业水平与导师指导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在被指导的学生中,学业水平排在前1/3(即高水平)的学业提升率为65%,而中低水平的提升率为29.7%。可见,导师对学业水平高的学生的指导效果很明显,而对于中低水平学生的指导还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上继续研究。由于实行导师与学生的双选机制并且基于学科确定主要指导内容,所以具体学科的选择也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数据分析发现:选择英语教师作为导师的26个学生中,有18人整体学业上有进步,约占总数的69.2%;但英语单科进步的只有10人,约占总数的38%,远低于其他几个学科单科进步的人数。这一结果很值得教师们的反思,既要找到促进学生单科学业进步的方法,也要找到促进学生整体学业进步的方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从导生的辅导记录中了解到,被指导学生对导生的认可度很高,与导生很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学习和交友是初中学生关注和感到困扰的主要问题,而导生的倾听和建议让初中学生感到很开心,并且也乐于将导生提出的建议付诸行动。

    四、结语

    初中“导师制+导生制”学生发展指导模式是一种个别化指导模式,其实施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能够满足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学校对初中“导师制+导生制”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实施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要真正发挥其效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德全.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考——基于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解读[J].社会科学家,2012(11):118-121.

    [2]束晓霞.学生发展指导:普通高中教育变革的新路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33-37.

    [3]陈美颖.初中美术造型课引入“导生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5]方晓义,胡伟,陈海德,吴梦希,唐芹,王帆.构建高中生三级发展指导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7-43.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