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体现

    王非

    【摘要】声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过程中要从需求、独特和发展三方面挖掘有价值的声音,同时要坚守有原则、有投入、有渠道的准则,用全媒体思维指导文化传承中的声音价值体现。

    【关键词】广播声音 价值 民族 文化传承 全媒体

    一、民族文化传承中有价值的声音

    (一)需求——价值的基础

    价值是需求的原因,需求是价值的体现,所以要想探讨有价值的声音,首先,要考虑这个声音的需求是大众需求还是分众需求。其实,大众和分众并不互相排斥,有声音需求的主体都是听众,而听众并不是只待在一个大众圈子或者一个小众圈子里,他可能上午在听流行音乐,下午又去听秦腔,听众往往同时处于大众圈和很多分众圈之内,听众群也因此是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结构。其次,大众需求和分众需求经常会相互转换。所以,在文化传承的框架下讨论大众、分众需求,主要还是站在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上。

    1.大众需求

    文化传承领域最常见的类型有音乐、故事,尤其是少数民族受众对本民族传统音乐非常热爱,不仅仅是习惯,还因为母语音乐中凝聚着深厚的情感,曲调曲风也更能联想到故乡的生活情景。比如:长调是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原本也是小众的,但近几年成为全国大众所喜欢的音乐类型之一。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在这类音乐里能够找到中华民族血脉中融合的游牧民族的那份情感,听众内心愿意去接受它。

    2.分众需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近年来非常注重服务对应地区听众。举个例子,2014年朝语部联合地方文艺团体,制作了一台朝鲜语的大型音乐剧《阿里郎之梦》,用舞台表演的形式演绎了我国朝鲜族的迁徙、融入、共同发展的历史,既满足了对象受众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又凭借高水平的演出提升了艺术价值,效果很好。所以,寻找文化传承中有价值的声音,第一就是要找到需求。

    (二)独特——价值的提升

    有需求就一定有价值吗?也不一定,我们说有价值的事物必然有需求,但有需求的事物却不是都有价值。这就引申到第二点,独特性,这个声音别人不能复制或很难复制,再加上需求,才有价值。具体到文化传承领域,应该重视三类声音属性。

    1.语言

    除了民族语言的不可复制,还有方言的特色化、播音的专业化。比如: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方言广播剧《的哥哈喜喜》,群众喜闻乐见,90后、00后都把模仿这个声音当作时尚;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中,老一辈播音员用专业的声音演绎国学文化,至今很多人还将该节目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所以,在文化传承中,要非常注重语言语境的独特性。当然做方言节目也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违背普及普通话的政策。

    2.题材

    独特的传统声音文化不一定经济价值显著,但一定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比如:中央电台藏语部在2015年启动了《格萨尔王》说唱的录制,邀请了多位藏区最优秀的民间艺人,精编后有102小时的音频,这些声音非常宝贵。因为有的艺人是天授传唱者,没有师承,如果不把声音留存下来,可能这个文化传承就很难延续。类似的还有很多,仅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就有新疆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还有侗族大歌、东北二人转,这些声音从题材来说难以复制,而且有很多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我们去重视和保护。

    3.技巧

    很多声音艺术需要多年练习才能掌握,常人无法复制,这也是重要的独特属性。比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是一种配着冬不拉自弹自唱并根据场景随时改变内容的传统表演形式,非常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在网上也很受欢迎。每年当地政府都会举办规模不小的比赛。中央电台对此做过多次节目。中国人常说“物以稀为贵”,独特会提升声音的价值。

    (三)发展——选择的依据

    关于有价值的声音,第三点是可发展。这也是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如何选择声音的依据。按说每一个文化的传承都是无价的,但毕竟我们是媒体,不是专职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所以还是要有所选择,这时候就需要可发展这个重要的声音指标了。

    什么样的声音可发展?首先,它要包含着可传承的思想、民族的历史、英雄的故事。前面提到的几种文化遗产,都包含着可传承的思想,相对而言有一些文化声音也很珍贵,可单独拿出来就有点弱。比如传统的叫卖声、号子声,曾经也做过这方面的专题节目,但市场很小。其次,声音要能够融入当代,创新发展。传统相声的回归不是原样复制,而是旧瓶装新酒,用传统的手法去制作符合时代的笑料。第三,声音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薄弱或者说趋弱的,它的价值也就不算太高。

    二、如何打造传承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声音

    (一)有原则:人性、国家、法制

    第一个原则是要有人性,即“三观”要正,要保证声音作品的“三观”是主流的、积极的,传承民族文化在尊重前人智慧的同时,还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汉族有个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女子缠足”,苏东坡曾专门填了首词《菩萨蛮》对其表示赞美,“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但作为现代人即使不提审美好恶,这个文化也是要摒弃的,因为它反人性,是不该传承下去的东西。第二个原则是国家至上,要立场清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文化传承经常会涉及民族、宗教、历史等敏感领域,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分析思考,坚守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则。2013年中央电台曾经做过一个藏语的广播专题节目——《佛教生命观》,通过有关部门邀请了藏传佛教的多位高僧在节目中阐述佛教对生命的理解,播出之后在藏区群众中影响很大,有力地支持了当时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第三个原则是法制,这是打造有价值声音的边界、红线,文化传承不是法外之地,国家明文规定的禁令不能碰,改头换面的擦边球也要杜绝。

    (二)有投入:不撒胡椒面,不搞想当然

    打造有价值的声音需要大量的投入。项目投入决策中,有两种情况管理者要规避,一是贪大求全撒胡椒面,架个文化大帽子,恨不得把所有民族文化都做了,声音的追求却浅尝辄止,只做表面功夫,说起来各种民族文化全有,其实没有一个深入进去;二是工作想当然,看到什么火爆就赶紧跟风,没有独立的创新思维,没有自己的独创,这种情况想打造出高价值的声音,可能性不大。

    (三)有渠道:打通制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

    制作声音需要原始音频的来源渠道,要有内容支持的专家渠道,还要有后勤保障的资金渠道等,作为传统媒体,这些渠道其实难度不大,真正困难的,我认为是要打通声音的打造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渠道。文化传承不是仅仅为了传下去,而是要靠传承的内容来影响当下。当前,需要用全媒体的思维来指导文化传承中的声音价值体现。

    三、用全媒体思维指导文化传承中声音的价值体现

    (一)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提供更多的信息,而是分配接受信息的注意力”。提供什么样的声音能够让受众不去看电影、不去玩游戏,不去看小说,而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给我们?

    这个答案简单概括,就是声音的内容要有用、有趣、有代入感,尊重用户体验。文化传承方面,歌剧、戏曲等一系列优秀的传统声音,在新时代的发展举步维艰,思考这个问题,不能只批评现代社会浮躁、快餐文化盛行,也要想到此类艺术虽然文化深厚、技艺超群,但接受起来门槛高,从内容到形式很难给予用户良好的体验。所以,想做好传统文化的声音,就必须正视注意力的争夺,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术制作,都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却无法把马头按到河里去喝水。关键是要引起用户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兴趣。

    (二)扁平化

    第二是扁平化的全媒体思维方式。网络化运作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中间商不见了,生产者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以前我们作为声音的传播者,也可以说是声音的中间商,从制作者那里选好歌曲,用广播信号传播给听众,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依托于我们。可在全媒体传播模式下,制作者可以直接把歌曲放到网上让用户收听,从流程链条上基本实现了扁平化传播,曾经重要的我们变得可有可无。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个挑战,扁平化传播是趋势,必须尽快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丛林法则”不是只适合老虎存在,兔子、梅花鹿只要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生存策略,一样是丛林的胜利者。我们下一步应该有意识地弱化中间商定位,深度介入生产者或消费者终端,必要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变成文化传承人,或者把文化传承人变成自己人,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扁平化虽然对作品创作是挑战,但对产品变现却是机遇,以微信打赏为代表的创收机制,让生产者能够直接从消费者手里获得收益,这种摆脱广告的创收模式让人期待。

    (三)精品化

    第三是精品化的全媒体思维方式。小米的企业发展理念是“专注、极致、口碑、快”,其实除了快以外,专注、极致、口碑都是在说产品的精品化。

    我们在做广播节目时,也经常强调精品化,但真正做到却很难。因为传统广播做精品,成本高、收益小,推广很困难。但全媒体环境下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因为声音实现了无限次点播,而且用户也可以主动推荐分享。这两个变化极大地提升了播出效果,让精品化成为可能。不过就目前而言,口水化和精品化的矛盾还在延续,这也是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实,广播内容要调整、评判标准要调整、奖励制度要调整。广播节目只有精品化制作,有价值的声音才能出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四)延展经营

    身处全媒体时代,想提升价值,获得经济利益,就需要尝试跳出旧有的思维套路,找到新的营利方式,比如除了做广告,能否介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包装明星的经济公司、与节目融合的网上购物,还有投资表演团体共分票房收入,等等。

    总之,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承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民族语言广播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本文编辑:宁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