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夏陶然乡村教育“共鸣效应”及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戴轩辕 戴林东

    陶行知与夏陶然都推行乡村教育,二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施行乡村教育的时间跨度和自身的教育经历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都心系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兴办教育,追求富民强国、解救民族危机的宏伟抱负,因而在追寻教育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教育的“共鸣效应”,这对于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陶行知与夏陶然乡村教育“共鸣效应”解析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已广为人知,而夏陶然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泗南县峰山区中潼小学的办学创举,在今天所受的关注不多。新四军侦察员夏陶然在精兵简政中被安排到中潼小学既做校长又做教师,但他“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上过师范学校,不懂得教育学”,“趟着石头过河”的办学非常困难。然而,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他开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教育实践经验也被大力提倡和推广,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被淮北区党委誉为走群众路线的“夏陶然的道路”。陶行知与夏陶然乡村教育“共鸣效应”解析如下。

    1.心系农村的教育情怀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情怀投入乡村教育实验,追求改造民生和农村社会、富民强国、解救民族危机的宏大理想,立足乡村实际,创立、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开创了乡村教育新局面。夏陶然从人民战士转为校长和教师,身怀革命理想来到贫穷落后的中潼村,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教育实践,展现了赤诚的教育情怀,创造了乡村教育发展新气象。

    2.面向农民的教育路线

    陶行知率先揭露中国乡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弊端,将乡村教育的“生路”铺设在“活教育”中,培养“活的乡村教师”,让他们“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要求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把“整个的心”献给农民,努力让乡村变成乐园。夏陶然的教育之路则从校园直通农户家庭和农田,连向广大村民的心田。他融入农户,坚持与农户吃一样的饭菜,拉近与农户的距离;满腔热忱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唤醒广大农民支持孩子上学的教育觉悟;根据农民家庭的实际需要和儿童劳动特点,有效组织“劳动与上学两不误”的分组教学。

    3.结合劳动的教育原则

    陶行知倡导“教育与农业携手”,努力将学校建设成“深知选种调肥、预防病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的“根据地、大本营”,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师范学校的考试内容将“农事或土木工操作”列为第一类,“工学团”则直接将教育原则定为“工学结合”。而夏陶然的乡村教育更是坚守劳动原则,贯穿师生共同劳动,足迹遍及田间地头。他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和儿童劳动特点生成教学内容,当地特色的生产项目几乎全都融入他的教学。

    4.激活主体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和夏陶然在各自的办学中都坚持以生为本,灵活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教学融合。陶行知将生活教育思想践行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体系中;夏陶然则通过师生紧密合作、互动教学农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二是分组教学。陶行知将“种种事务”安排给学生分组完成,并按分组类型让学生轮流学习;夏陶然则创造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三是“小先生制”。陶行知倡导“即知即传人”的教育原则,创立了“小先生制”,让小先生去教人,并且“教人去教人”,发展成“小先生团”;夏陶然则让学生做教学助手或小先生,让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校内常规班学生教校外各小组学生。

    二、陶行知与夏陶然乡村教育的现实启示

    陶行知、夏陶然推行的乡村教育对当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1.心怀信仰,坚持务实发展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教育信仰建设,坚持务实求真。教育工作者要像陶行知、夏陶然那样怀揣教育信仰,务实求真,努力追求“大成教育”。信仰要以切实的行为来体现。就中小学校来说,校内应矗立教育信仰大厦,尊重人性,推进人文教育与管理;就师范院校来说,则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对学生教育信仰的培养。此外,要在对教师的选拔和教学评价中增加对其教育信仰的检验。

    2.立足本体,坚持校本发展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坚持校本发展。学校发展要善于借力:向政策借力,将政策精神注入学校主体精神;向思想借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融入学校主体办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中;向科学借力,将先进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拿来”充实学校主体办学资源。学校发展更要善于从内部发力:从传统发力,在学校办学历史积淀中总结、继承成功经验和优良做法,以增强主体源力;在现实发力,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以形成教育自觉;向未来发力,根据实际需求、条件和能力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以保持主体自省。

    3.瞄准区位,坚持特色发展

    陶行知、夏陶然都置身区位环境找准办学切入口,分别打造出“晓庄”和“中潼”教育品牌。新时代学校也应当努力发掘自身价值,在本体区位空间寻求特色发展之路。而要创造有价值的教育特色,学校必须脚踏实地在校本化道路上行进。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学校建设应彰显农村风貌,城市学校建设应闪耀城市风光,并且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育人价值的有效融合。

    4.着力渗透,坚持按需发展

    陶行知、夏陶然创办的乡村教育均从实际出发,与当时农村社会和人民大众的真实需求相结合。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更要走进民心,反映民愿,滿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在当前推行教育均衡发展和划片招生政策的情况下,各地区应着力打造均衡的优质教育,使不同区域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同时,学校在合理配置和任用教师时,也要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增强教师持续发展的内力,使他们能扎根脚下,开拓创新,努力成长为耸立的“教育之树”。

    三、结语

    新时代,我国教育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当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基石的学校,应当学习借鉴陶行知、夏陶然的乡村教育实践经验,在关键上寻求突破,开拓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新路,培养深孚众望的教育大师。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