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星月夜

    高艳宁

    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作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大胆强烈的个性以及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让梵高的终生成就远远超出那个年代的艺术现實与历史现实,造就了他饱含宿命感的悲剧人生。在梵高127周年诞辰之际,由英国与波兰团队共同制作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热映。这部影片表面上将“梵高之死”作为叙事线索,实则却以绚烂秾丽的画面风格为表征,以肆意生长的精神世界为象征,在描写世俗人情对梵高的摧折中,潜移默化地构筑其内心的孤独意象。漫游人世的永恒孤独,可以看作本片解密梵高思想活动与个人生死观的一把钥匙。

    一、 孤独的反差: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油画这种美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质感而闻名,艺术家往往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创造极具反差感与立体感的画面。从艺术资源的角度而言,油画与电影的内蕴具有先天的契合性,均能给人以动感、夸张的审美享受,实际上,油画元素被应用于各国电影中的传统由来已久。例如199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美梦成真》,男主人公死后所看见的天堂,便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人物在梦境中行走,身边环绕着颜料溢出的缤纷色彩,艺术的天国仿佛伸手可触。2011年的法国动画电影《画之国》也是油画元素与电影结合的典例,大色块的冲撞、反生活化的配色,许多油画技巧被应用于这部寓言动画中,赋予了画之国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2017年,油画电影终于成为独立的新电影类型。《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油画电影,它孕育于油画元素电影的母体中,最终与母体分离,形成了自身无法代替的艺术风格。油画元素电影的关键在于模仿、模拟,通过仿油画质感的画风或特效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本片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由油画拼接、叠加而来的电影,作画团队的62450张作品,以每秒12幅的速率进行放映,历时5年的手工绘制过程让这部电影的每一帧都像是梵高本人所画,形式上的精益求精,为影片搭建了通往梵高内心世界的天梯。

    本片出现的油画按照形式与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梵高原画、加工再创作后的梵高油画、电影原创油画,它们在影片中的地位或作用有所区别,却共同实现了电影时间、空间与戏剧逻辑的根本统一。片中援引的梵高原作共一百二十余幅,包括著名的《向日葵》《罗纳河上的星夜》《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等,它们或被直接应用为电影场景,或被作为场景中的陈设,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梵高的个人艺术特色,炽热燃烧的色彩以及无所拘束的想象,使得片中场景不再是视觉效果上的点缀,而是对梵高艺术精神的致敬。在六万余幅油画中,一百二十余幅原作无疑是沧海一粟,更多的画面是由电影作画团队进行加工或再创作后得到的,本片对再创作的定义相当广泛,改编手法多样,例如电影将梵高早期作品《罂粟田》置为背景,在原本的空镜中添加人物,梵高纵身从花田中穿过,黑白色调象征着他早期偏向灰暗的个人风格,而这次逃离故乡的出奔之旅,又让梵高邂逅了自然,最终成为一位依赖自然、珍视自然,并且能用笔下的色彩抽象化自然的艺术家。除添加人物外,本片还为原作添加了大量的动态效果,用流动的油彩来表现烟雾、大雨、湖面、灯光,这无疑是一次高难度的尝试,但多种渐变的引入巧妙地化解了油画静止的尴尬,罗纳河上的粼粼波光,与闪烁着熠熠繁星的夜空交相辉映,让梵高经典名作的场景,犹如昨日重现般展现在眼前。影片回忆部分的黑白油画大多数是原创的,它们均采用单一的色调,黑白灰的孤独世界与梵高画作形成强烈反差,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区分人物的想象与现实,另一方面,黑白世界的闪回几乎都是为了表现梵高早年的反叛与颠沛流离。在受到印象派的灵感启迪之前,他的生活显得冷寂而单调。精神家园的贫瘠是人物内心孤独的反映,黑与白的镜头剥离了油画最重要的因素——色彩,其目的在于以现实世界的冷漠人情,反衬梵高对于艺术世界的专注与热爱。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为表现“孤独”主题而诞生的影片,却全程采用了油画这种色彩情感与力量都极为强烈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的辉煌与黯淡,艺术家的生与死,在这部充满反差的影片中,形式上的反差象征着梵高在洞悉尘世后依然炽热的赤子之心,更诠释出梵高对自然之美的纯粹追求。

    二、 孤独的隐喻:寓言人物的内心世界

    片中的梵高作为一个典型的寓言式人物而登场,存在于幻想与回忆中的他,继承了所有艺术家挑剔而爱创造的特点,同时又极度的偏执与神经质,他在自然界中寻觅着艺术,却被复杂的世俗所抛弃。《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梵高身上的孤独无限放大,他在家庭中被看作夭折哥哥的替代品,在恋爱中总是一厢情愿地多情,在艺术上找不到慧眼识珠的买主,以至于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日常生活的开销全部仰仗提奥的支持。这个贫穷、落魄到了极致的年轻人身上,同样也表现出来一种极端的天赋,他28岁才拿起画笔,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界的各种色彩,并主观创造出不属于自然界的色彩。借助阿尔芒、加歇医生等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艺术与生命爱得如梦如痴的青年,纯粹而敏感的心灵成就了艺术界的无冕之王,也注定了梵高在人世只能做一个漂泊流离的孤魂。

    作为寓言式人物的相对范畴,功能性人物在片中比比皆是,其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分化为主要功能性人物与次要功能性人物,前者承担了叙述主线情节、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后者则更多是为了衬托寓言式人物而存在。《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故事是一次向死而生的旅行,阿尔芒受父亲所托,将信件交到梵高的弟弟提奥手中,却未曾料到提奥已经去世,在寻找收信人的路途上,阿尔芒对梵高之死产生了众多思考与想象。从被迫上路到主动追寻梵高的死因、猜测所有的可能性,再到最后真正了悟梵高死亡的必然因果,阿尔芒是串联片中所有角色,开启幻想与回忆世界的关键人物。而梵高的生前挚友加歇、其女玛格丽特、房东艾德琳、邻居雷内等人,纷纷以梵高画像中的样貌登场,从他们的叙述中似乎可以抽离出梵高死亡的真相,但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自杀论,还是本片首次提出的非自杀论,都无法改变既定的结果。因此这些人物出现的根本意义,并非为阿尔芒解开梵高死亡之谜,而是真实地呈现梵高生前的种种细节,以他人眼中荒诞不经的行径,隐喻梵高被放逐于人世间的孤独。

    片中的所有人物形象均脱胎于梵高笔下的人像画,他们证明了梵高曾经存在的痕迹,而站在影片思想中心的梵高本人,卻隐匿在众人的话语、回忆与幻想中,没有真正界入任何人的生命,原本众星拱月的人物格局也因此变得分散,再次印证了梵高孤独的宿命。

    三、 孤独的意境:百年之后的命运回眸

    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为纪念梵高诞生127周年而作,站在百年后的历史高点回望往昔,梵高之死越发扑朔迷离,本片根据梵高生前的八百余封书信,重构了梵高一生中的许多重要场景,通过对死亡的探索,来探讨生命的重量与价值。就叙事方式而言,影片大胆地创设了梵高的非自杀论,其目的在于让两种观点产生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最终共同走向宿命的尘埃落定。

    比利时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曾提出过“静态剧”观念,立足于书写“比巨大的冒险事件的悲剧性远为真实、远为深刻、远为符合我们真正的存在”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本片着重表现了梵高在贫困的生活中孤独挣扎,终日生活在一种没有倚靠、没有信任的环境中,而阿尔芒苦苦追寻的自杀原因、他杀线索,都只是压溃梵高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在这趟追寻梵高死因的旅途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意外,如提奥去世,医生反对梵高自杀,雷内引起怀疑等,这些反因果的情节让电影往非线性叙事的方向发展,其间出现的许多黑白闪回,包括梵高的童年、与高更的交往等,更是进一步弱化了叙事主线,让越来越多的插叙穿梭其间。《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没有将梵高的死亡渲染得无比神奇,反而是用一种生活化的方式解释艺术家的动机,他无法忍受现实世界的孤独,因此选择了永远的逃离,这样的结局充满了仪式感与宿命感,人们能够在孤独的痛苦背后,感受到梵高对世间深沉的爱与希望。

    影片结尾,在空无一人的远景镜头中,只留下《星月夜》的幽深河水与璀璨长夜,“他以死亡这种方式来真正地接近星空”,女声旁白为天才的陨落画下了一个温暖的句点,在这种哀而不伤的亘古孤独中,阿尔芒所有的追寻都已失去了意义。本片用电影语言重新定义了梵高的生死观,堆叠流动的色彩、明艳的自然风光,油画向人们昭示着梵高生命的燃烧,片中旋转的星辰、火焰般的向日葵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刻的,它们旺盛的生命力从大荧幕上喷薄而出,在跨越时空的镜头中肆意生长。同时,空灵而温暖的配乐营造出一种如星空般静谧的氛围,阿尔勒卧室的灯火、罗纳河上的星光、奥维尔麦田上的乌鸦都随之律动着,这段旋律如同塞纳河水一般静静淌过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没有用众说纷纭的梵高之死作为吸引观众的噱头,而是借助这个百年前的谜团,更加生动地表现他对艺术、对生命的至爱。影片最终定格在梵高回眸的镜头上,眼中流露出无法撼动的坚毅,当纯净的蓝色画布与那双燃烧着的眼睛消失后,荧幕上只留下遗世独立的孤寂,理解这份孤独,是对梵高短暂一生最好的告慰。

    结语

    孤独及其在特定环境下衍生出的沉默、反叛、流放,是梵高短暂人生的主旋律,而油画与电影两种艺术资源的结合,却让一颗沉寂已久的心重新迸发出对生活的信仰与热爱。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为动画电影带来的启示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渗透到了艺术思想的层面,穿越时空的光影让观众得以在百年后重新触碰梵高的生命,感受他对艺术的专注与狂热。影片构建了许多有关于孤独的意象,与其说是用来体现天才的人生高度,不如说是以孤独为柴,燃烧血液中的力量,让艺术的光辉成为人性前进道路上的永恒烛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