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与发展机制

    刘建中

    摘要: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运用协同学理论从自组织的形成条件、系统内部要素和序参量等方面阐述了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发展和动力机制,为探索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规律和运作特点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研究得出:其形成是离散状态的体育人口从无序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其发展需要体育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的协同,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群众体育;协同学;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40-04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

    LIU Jian-z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are the major carrier of mass sports and fitness activities in China. By employing the synergetic theory, the author expatiated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riving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such aspects a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internal system elements and sequential parameters of self organizations, thus providingtheoretical support and criteria for prob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Via his study the author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ir formation is a process of discrete sports population going from a disorderly self organization to an orderly self organization; their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synergized with such system elements as sports legislations and policies, playgrounds and facilities, as well as sports guidance; traditional commun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localization a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Key words: mass sports;synergetics;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迅速。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群体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大多数群众体育健身的组织保障,是老百姓身边的真正的体育健身组织[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199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点中由锻炼者自发形成的占总数的57.5%[2];徐坚[3]报导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占各类社区体育组织的76.5%;另外,国家体育总局于2001年再次进行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有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成,占总数的60.3%,其它依次为:居委会帮助组成的占总数13. 8%,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占6.6%,体育行政部门帮助组成的占6.3%,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成的占4.6%,民办公助的占4.6%,各级工会组织的占2.6%。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占总数的63.8%[4]。由此可见,现阶段,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本文试图从协同学的理论视野来研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研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规律和运作特点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以为其它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

    1协同学理论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1.1协同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77年写出《协同学导论》正式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以突变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些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果为基础,同时采用了统计学和动力学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汲取了耗散结构理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各种开放性系统(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相互间的协同和相干效应,从无规则混乱状态到宏观有序状态演进的共同规律[5]。协同学认为,在社会系统中自组织的产生和演化都是由竞争和协同共同决定的,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产生出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这种协同运动意味着系统的新的有序态的出现,在宏观上表现出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现象[6]。

    协同学研究的对象同耗散结构一样,也是自组织现象。所以,协同学对自组织机制的揭示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开放性是自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保证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得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形成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系统内各个序参量之间的协同效应是自组织产生的直接根源,序参量是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量,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又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所以,序参量间的协同效应决定了整个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7]。

    1.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1)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界定。

    社会学认为,组织是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集中一定的资源,依据一定的职权关系,通过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具有明确界线的实体[8]。根据组织有无正式结构,可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阐明,成员之间的交往比较自由,只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叫非正式组织[9]。非正式组织往往具有以下特性:形成的自发性、目的的隐蔽性、规范的非正式性、角色承担者的不稳定性等[10]。体育组织是为满足体育需求而聚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按照体育组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正式体育组织和非正式体育组织两类,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组织化水平较低,目标广泛而不明确,主要靠情感、道德等手段进行控制[11]。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整个社会组织体系中,其性质为非正式体育组织。在文献查阅中发现目前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表述较为接近的概念有社区非正式体育群体、社区自发性体育群体、社区自发性体育社团、群众体育活动点、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等。在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并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

    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纽带上看,是以共同的体育爱好为基础自发建立起来;从社区组织成员的结构上看,中老年人群、退休下岗人群是其主要的成员,其中女性居多;从活动的组织上看,都有核心人物,依靠自身的号召力、奉献精神、责任感、社交能力在群体中树立威信,起着指挥、榜样、核心的作用;从群体控制方式上看,依赖于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及浓厚的感情来维系;从活动内容上看,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是主要的健身手段;从活动场地的使用上看,公园、广场等社区公共场所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地保障;从活动时间上看,主要利用非工作时间,如早晨、傍晚或晚上时间,周末或双休日进行锻炼,活动时间、地点相对固定。

    2协同学理论视野下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2.1离散状态的体育人口从无序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根据自组织理论,可以认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应当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必须进行持续的信息等的交流;在与外界的信息等的交流中,存在反馈机制、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12]。依据以上分析,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的强身健体、充实生活、加强交往等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城镇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强与改善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在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自愿、自发形成。但是,不受外部力量的强行驱使,并不包括不与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互动,如对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与场地设施主管部门的协调、个体的健身活动与其它活动间的协调、与其他组织和部门间的互动、体育知识技能信息的学习与交流等。同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也是系统与环境间非平衡态的结果,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初期,结构松散或无序,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具有一定体育特长、号召力和奉献精神的核心成员的组织下,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逐渐形成不成文的潜规则,大家都自觉遵守;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实践后,通过“大涨大落”变革形成新的规则,使得整个系统不断向有序状态发展,形成固定模式,成为稳定的新系统。可见,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是处于离散状态的潜在体育人口和体育人口,在核心成员组织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2.2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的协同效应

    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所谓有序无序,就是指有无整体的协同运动,而形成整体协同运动的重要条件就是系统内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和积极配合。子系统的复杂运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子系统独立的杂乱运动,另一类是有序的彼此互相关联的运动,这两类运动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宏观相变运动。当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处于整体的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时,系统的关联运动就占主导地位,系统就呈现出一定的有序结构。由此可知,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壮大的基础。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对今后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6.8%;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占16.9%;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6.3%;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5.2%;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3.8%[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既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也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互相牵制,形成恶性循环,甚至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解体。因此,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产生协同效应,才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这个自组织系统才会有良性发展。

    2.3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

    哈肯具体分析了系统中不同状态变量的变化过程情况,发现在系统走向临界状态或接近临界点时,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被破坏,这时,系统变量可分为两类:绝大多数参量仅在短时间起作用,它们的临界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的演化过程、临界特征和发展前途不起明显作用,这类参量称为“快驰豫”参量。另一类参量随时间变化很慢,到新的驰豫时间很长,这类参量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它们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在演化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起作用,并且得到多数子系统的响应,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所以系统化的速度和过程都由它决定,这就是“慢驰豫”参量,也称为序参量[13]。

    同一个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其成员虽然来源广泛,但是具有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共同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项目是将群众聚集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纽带,在活动中,他们一起练习相同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气功、木兰扇、棋牌、垂钓、腰鼓、秧歌等土生土长、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本地地缘特点的社区传统体育项目,或为了便于大家练习将一些项目的技术和规则进行改编简化,使其社区本土化,如一些球类、交谊舞、健身操、街舞、迪斯科等,组织成员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不仅提高了自己某一方面的运动技能,而且扩大了交际范围,在组织中寻找到交流、沟通的环境,获得了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功感。所以,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序参量,它们始终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动力,主宰着整个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进程和方向。那些生长于本土、具有地缘关系与民俗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体育活动方式构成为社区传统性体育。社区体育本土化指的就是成功的体育工作经验进入社区体育文化区域,与原有的体育方式、方法相配合,共同支持人们开展社区体育的过程。社区体育本土化对外来者来说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对“本土”来说则是文化的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14]。社区体育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外来的体育方式或方法进入某一文化区域后,因“本土化”对象的身心特点、地方特色、条件差异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如果在体育项目的选择、组织活动的运行方式与方法上进行全盘的照搬和照办,就会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失去生机,阻碍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当前,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其内在必然规律性。

    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不隶属于某个单位或团体,不受外力驱使,是开放的系统,其成员具有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需求,它的形成是处于离散状态的潜在体育人口和体育人口在核心成员组织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3)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政策并有法规政策的支持,需要活动场地做物质保障,需要一定的体育指导,缺少其一都会导致组织的无序。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产生协同效应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良性发展机制。

    4)竞技性强、技术复杂、过于规范化的体育活动,都不宜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开展,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是发展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动力机制。

    3.2建议

    1)积极开展和加强以体育与健康为主旋律的群众休闲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增加居民中的体育人口率,让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促进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壮大。

    2)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促进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非赢利性的,具有自发性和志愿性,面向所有居民,为包括不同类别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服务,满足健身娱乐的需求,其活动与约定不是通过“权力”来保证。因此,政府在管理时不应对之面面俱到,要在宏观上引导,促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要素相互协同,给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自由发展的空间。

    3)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各类体育专业协会大力开发民间、传统、时尚、韵律性和娱乐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休闲项目,形成本土特色的社区体育,丰富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增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吸引力。

    4)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的核心成员,对于该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核心成员加以培养,包括体育指导、管理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孟凡强.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现状与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23(4):90-94.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 徐坚. 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41308/

    n41323/n41345/n41426/n42527/n42632/171416.html.

    [5] 哈肯. 协同学[M]. 徐锡申,译.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6] 宋毅,何国祥. 耗散结构论[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7] 常绍舜. 系统科学与管理[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 童星.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杨心恒,关信平,候钧生. 社会学概论[M].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10] 吴铎. 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 陈安槐,陈萌生. 体育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2] 孟凡强.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因的理论探讨[J].体育学刊,2006,13(3):58-61.

    [13] 曾健,张一方. 社会协同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 樊炳有. 社区体育本土化发展论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89-890.

    [编辑:谭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