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绘场景

    周俊根

    【技法解析】

    场景描写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景、战斗场景、运动场景以及各种会议场景等。那么,场景描写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揭示环境,交代背景。场景描写不同于一般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具有鲜活的空间感。进行场景描写时,对所描写的场面中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一定要交代清楚,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开头就交代了人物、环境。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的叶子。让读者看到了我国北方特有的景色,也交代清楚了场面的背景。

    二、点面结合,多维呈现。场景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一般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表现个体的活动,也要表现整体的动态,既有具体描写,也有整体概括。在点与面的描写中,表现场景的气氛,是肃穆庄严的,还是热烈喜庆的;是平和安详的,还是激烈喧闹的;是温馨的,还是可怕的。渲染气氛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安塞腰鼓》中,有对整个的场面作全方位的描写,突出场面的宏大、鼓点的急促。在对安塞腰鼓的场面作了精彩的描写之后,对各个“点”也同样作了精彩的描写。

    三、把握场面,突出动态。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不同,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景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景描写要把觀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偏重于动态描写。

    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景描写既要顾及不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因而常常会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场景描写的顺序最常见的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但一个场面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写,就要根据特定场面的具体需要了。在《安塞腰鼓》中,从腰鼓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到鼓声的响起,到愈捶愈烈的腰鼓,到最后的戛然而止,时间顺序鲜明。而在对声音、对舞姿的描写刻画中,作者又很好地运用了逻辑顺序。

    总之,场景描写要做到紧扣主题、点面结合、条理分明,再加上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合理的顺序,你一定会写出一个动人的场面。

    【佳作展示】

    放学路上

    一考生

    又是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了,我的成绩依然不理想,心里五味杂陈。回家怎么向殷切盼望我考上重点高中的妈妈交代呢?我低着头晃晃荡荡地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每一次模拟考试都像一场特大海啸,在全年级引起轩然大波。放学路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次考试的成绩,诉说着自己在备考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那些名次排在前面的同学得意地说:“这回进重点高中是稳了。”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只能叹气:“我准备上个职业技术学校,学个技术也挺好的。”而那些成绩中等水平的同学则一脸茫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努力。

    我属于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用班主任的话说就是:“再努一把力,有希望冲上重点高中。”妈妈一听,就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对我说:“孩子,咱就加把劲,怎么也得进重点高中。只要进了重点高中,就能考上好大学,将来好就业。”妈妈考虑问题时,总是像揪地瓜藤,一揪一大串。

    唉,这次回家怎么交代呢?我低着头郁闷地向前走。忽然,路面上的几棵小草映入我的眼帘,它们的叶片绿绿的,鲜亮如玉;茎秆细细的,如毛线般轻盈。一阵风刮过来,它们左右摇曳,好奇地伸长脖子,想看看世界的样子。行人的脚步匆匆,有几只大脚丫子从它们身边踏过。

    我的心不由得提到嗓子眼,难道它们不怕危险吗?它们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在这么不安全的地方生长?我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它们是从道路的缝隙中长出来的。前几天刚刚下过一场雨,凭着些微的泥土和充足的阳光,它们就这么蓬勃生发了!也许某一天,它们可能被匆匆而过的路人一脚踩踏,也可能在烈日的暴晒下干枯而亡,但此刻,它们心中只有蓬勃地生长,放肆地享受!

    我爱怜地摸摸它们娇嫩的叶子,长舒一口气,心里有了决定:不管能否考上重点高中,我每天都要过得充满朝气,就像这在夹缝中依然蓬勃生长的小草一样。

    【简评】

    这位考生具有较强的描绘能力,放学路上同学们议论考试的场景描写,点面结合,生动形象。除写“叽叽喳喳”的大场面外,还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写出了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将他们的话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选材上,作者独出心裁,主要记叙了自己模拟考试结束后的心路历程,但没有像大多数考生一样,将笔墨集中在某些人物对自己的启发的影响上,而是选取了几棵夹缝中生长的小草,写它们不怕被践踏、被暴晒,只管蓬勃地生长,正是它们强大的内心给了考生鼓舞,让考生决定要像它们一样满怀朝气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

    一考生

    一粒种子经过一些日子,忽然破土而出,生出鲜绿的嫩芽;一只蛹经过一段日子,忽然被顶破,钻出飞天的彩蝶;我在居家隔离的那段日子,也忽然长大了。

    清晨,阳光像瀑布一样从窗户洒了进来,淌了一地。已经七点多了,我望着这阳光,不由得出了神,这已经不知是因疫情而待在家里的第几天了。

    这个时间本应该是同学们陆陆续续到达教室的时间。此时老师还没有到,班级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笑的同学、低头不语奋笔补作业的同学。等到老师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同学们一个个迅速蹿回自己的座位,煞有介事地开始学习。

    想到这儿,我不禁笑了,真是太熟悉的场景了,可现在又显得那么陌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阻挡了人们出行的脚步,我们也只好憋在家中利用网络上课,不敢迈出家门半步,这段难熬的日子里写满了落寞。

    我想起往日跟同学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打闹,那是我最大的爱好。每当学习累了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在学校的时光。12点,该午休了。16点25分,到放学的时间了。

    回过神来望着远处空旷的街道,街旁商店都紧紧地闭着自己的大嘴,街上寂寞得仿佛谁叹口气都会被听到。偶尔有几个行人,似乎也被这寂静吓了一跳,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我不禁想起疫情前的街道,有的人大声地打着电话;有的人挽着同伴,悠闲地在“轧马路”;也有的人在那热气腾腾的街边小摊旁驻足停留。我多么盼望可以再一次拉着朋友的手走在街道上,嘴里哼着歌,高高地仰着脸,让阳光肆无忌惮地落在脸上。

    我就这样谨慎地过着每一天,严密地包裹好自己,可包裹了身体,包裹不住心灵。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个日子终于到来了。我背着书包走进教室,看到男生们互相嬉笑着拱手作揖,互道“××兄,好久不见”。但大家很快就安静下来,打开课本,认真学习,默默地向中考冲刺。

    我望着窗外,白云悠悠,蓝天依舊,柳树在习习微风中飘摇……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懂得了寻找心灵的宁静,懂得了生命需要静待花开。

    【简评】

    这篇作文结构精致,布局新奇。现实的场景、回忆中的景象穿梭交叉是本文的亮点。记忆中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与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在回忆与现实间变换,推动情节不断发展,同时为结尾处点明“我”忽然间的领悟做铺垫。

    文章选材角度新颖,主题深刻。由种子和蝶蛹在生长过程中的忽然间“长大”,引出“我”因疫情在家隔离了一段日子后的“长大”,角度比较特别。既有当前的日子,又有回忆中的时光,利用对比手法突出疫情期间那段寂寞的日子,最后在返校的日子中懂得了“生命需要静待花开”的道理,意味着“我”真的长大了。

    做好自己

    一考生

    那天轮到我值日,虽然大家做值日都是例行公事,几乎没有人认真去做,但我还是一大早就踏上了去学校的路。清晨,凉风习习,薄雾蒙蒙,路上没有什么人,时不时有一辆车飞驰而过,周围一片寂静。

    “唰——唰——”一阵扫地声从远处传来,我往前面一个拐弯处的路口望去,只见一位清洁工正在扫着地上的落叶。我知道那个拐弯处的路是直通野外的,路的两边都是高高矮矮的树,平日极少有人经过,清洁工不扫那里也没有人会发现。

    “大娘,您这么早啊?”

    “是呀,你也早!”

    “大娘,这地儿很少有人来,您不扫或者随便扫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扫这么干净啊!”

    “孩子,虽然这个地方极少有人来,检查卫生的也检查不到这儿,但既然让我负责这一片区域,我就要把它打扫干净。不管别人如何,我都要做好自己,把自己该做的做好!”

    “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大娘的话触动了我的心,让我感到震撼。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做事,不愿意付出努力,而大娘不是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想做好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为大娘点赞。

    “做好自己该做的”,正如荀子所言:“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不用别人督促也能自觉做好,这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落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好自己。

    我想:以后我做事的时候不应该再抱着敷衍的态度,因为我也要做好自己。只有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能心安理得,对得起自己。

    【简评】

    这篇作文叙述有序,构思巧妙。考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写作素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故事,叙述井然有序,前后连贯。文章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一幕——清洁工在清晨扫地的场景,从小处入手,表现“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的大道理,以小见大,笔墨集中,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