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谱的研究价值

    李宝玲+关京红

    摘 要:河南省档案馆从新密黄氏后裔征集来的三套黄氏宗谱,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形制完整规范。通过对黄氏宗谱的略读,该文简要介绍黄氏宗谱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档案、文物、史料、艺术、家谱、修复等方面具有的多元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密;黄氏宗谱;画像;研究价值

    河南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4820个汉族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1]形成和积累了深厚的家谱文化,与正史、方志一起被称为重要的史料。河南省档案馆收藏和保存了谱牒、档案102册,[2]其中征集到的《黄氏宗谱》年代最久远、内容最丰富、形制最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 黄氏宗谱的基本情况

    黄氏是中国一个大姓,始祖是东汉尚书令黄香,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东晋以后历代迁向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浙江金华、祁门左田、江苏盱眙,元朝末年、河南密县(今河南新密市)北黄寨村。居住在河南新密的这支黄姓是由元朝末年(黄孟英、黄仲英)从江苏盱眙迁徙到河南密县的,至今有600余年,繁衍20余代,两万余人。[3]

    河南省档案馆先后于1984年、2014年两次将三套黄氏宗谱及画像从河南新密黄砦村黄氏后裔手中征集而来。包括明代正统戊午(1438年)本一部二册;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中秋本一部六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部八册;2014年5月又征集到黄氏宗谱画像谱一部一册,黄氏祖先遗像、画像四幅,以黄氏祖先事迹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两幅。

    黄氏宗谱明代正统本——《河南如堂黄氏宗谱》,明正统戊午年(1438年),由黄氏第三十二世后代江西饶州知府黄通理在新安旧谱基础上续修,黄通理负责校对整理,其子黄瑛、其女婿刘德恒、其外孙黄凯修撰。

    该宗谱长41cm,宽27cm,手工宣纸,毛笔书写,竖版,自右向左编排。共十卷,由谱名、谱序、传纪、荣恩录、公乡名爵、簪爰仪容、著望邦邑、宗乡图纪、发赐潜德、照彰治绩、爰居华构等部分组成;每卷卷首加盖有撰者印章、堂号、闲章,卷尾盖有篆章,文中人名、地名、职官均有标记,文中红笔标有段句。

    该宗谱详细记载了自东汉黄香以来黄氏宗族的历史渊源、受姓由来、迁居邦邑经过;收录了黄氏名人列传,如西汉丞相黄霸传、左丞尚书令黄香列传、县尉黄思道传;收录了明洪熙、明宣德、明正统三位皇帝的诰命、敕谕七件;绘制了自东汉黄香一世到明朝正统年间第四十二孙宗系图纪;收录了黄氏历代先祖的真容画像14幅及像赞若干篇;以及当朝名人为黄氏撰写的序、诗、词、墓志、祭文等。

    黄氏宗谱画像谱一册,长42cm,宽29cm,共252张,包括始祖黄香、唐、宋、元、明代等祖先真容画像20张,每一张画像前面都有一篇同朝官员撰写的像赞,如唐代中书舍人李百药给御史中丞上柱国黄敬道真容赞、明代嘉靖宰辅高拱给承德郎宗器公(黄鼎)真容赞等,这些画像是黄通理在明代正统戊午年续修黄氏宗谱时“遂绘写作小影附之于谱”。

    遗像、画作六幅:

    1.中憲(宪)大夫三十二世祖文中公遗像(黄通理画像),绢本,立轴,裱件长255 cm,宽107 cm。

    2.宜人三十一世张氏祖妣遗像(黄通理母亲张氏画像),绢本,立轴,裱件长266 cm,宽120 cm。

    3.承德郎三十五世祖宗器公遗像(三十五世祖黄鼎画像),宣纸,立轴,裱件长285 cm,宽142 cm。

    4.安人三十五世徐氏祖妣遗像(黄鼎夫人徐氏画像),宣纸,立轴,裱件长277 cm,宽144 cm。

    5.跨马遊宫图,绢本,立轴,裱件长160 cm,宽158 cm。描绘和记述三十六祖黄缙中进士后跨马游北京皇宫情景。

    6.攀辕卧辙图,绢本,立轴,裱件长195 cm,宽130 cm。

    2 黄氏宗谱中主要人物

    黄仲英,黄氏三十一世祖,元末年从江苏省盱眙县迁往河南新密,也被称作新密黄氏始祖。

    黄通理,黄氏三十二世祖,黄仲英次子。“字文中,洪武辛酉(1381年)年十三入邑庠,旋食饩,试补上舍,擢刑部主事。永乐中改泰州州判三年,上计留办事刑科,擢户部员外郎,奉使交趾占城,阅五载,晋本部郎中。宣德中,给诰命,赐宝钞二千贯,擢江西饶州府知府。”[4]“历经洪武、永乐、洪熙、正统四朝,做官四十余载,清明廉政,曾得到皇帝七道圣旨嘉奖。”省馆征集的明代正统本——《河南如堂黄氏宗谱》,就是由他主持修订校阅。

    黄鼎,黄氏三十五世祖,黄通理之曾孙。

    黄缙,黄氏三十六世祖,他中进士后任江苏省金坛县知县,在任期间,金坛大旱,黄缙不怕丢官,如实向朝廷反映灾情,朝廷及时赈灾。他体恤民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攀辕卧辙图描绘他离任时,百姓聚集街道攀辕卧辙,依依不舍的情景。

    3 黄氏宗谱的研究价值

    该套家谱及画像,历史久远,结构严谨,图纪完整,与密县县志有关人物记载一致,与其他支系的黄氏家谱相照应,与密县境内的世科坊、进士坊、黄氏家祠、黄理墓碑等文物相印证,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其一,档案研究价值。黄氏明、清、民国三套家谱,均为手写孤本,是珍贵的纸质档案文献。从形成时间上,最早是明代正统时期版本,时间比较久远;从材料上是手工宣纸,由黄氏族人毛笔书写;从形式上,由于年代久远,多次辗转,保存环境较差,明代宗谱和画像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从内容上,黄氏由来、变迁、人物、历史事件、诗词、画像、像赞、墓志等比较丰富,具有档案的原始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其二,文物研究价值。与该套家谱一起流传下来的有黄氏先祖画像及画作,均为明代正统年间所作。画像为真容画像,画幅较大,有纸质的、有绢质的,传统装裱,为祠堂悬挂祭奠祖先使用。画作以黄氏祖先为政事迹为题材,手工宣纸,当时书画家绘画题文,图文并茂。可谓珍贵的纸质文物。

    其三,艺术研究价值。该家谱收录了20余幅历代先祖画像小影,衣冠整齐华丽,人物造型各异,形象逼真,线条丰富细腻,色彩艳丽,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家谱行楷手书,端正大气,本身就是一部书法作品。据新密籍书法家讲,至今新密无人超越;此外家谱中收录的历代名人为黄氏书写的诗、词、序、志、文、墓志等,对书画、书法、诗词等研究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和鉴赏价值。

    其四,家谱研究价值。从目前家谱研究来看,清代与民国时期居多,形成于明代早期的家谱较少,该家谱是在新安旧谱基础上整理续修,年代久远,代代相连,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从世系图纪看,沿用了宋代欧阳修式家谱的结构,世代分格,五世一表,记述清晰,用起来方便。黄氏宗谱,为避免重复紊乱,用先儒咏祖先黄香小诗字面,每五世用一字作为支系标注,“冬日衾温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识,千古一黄香”,非常讲究,为家谱研究提供了范本。

    其五,史料研究价值。该家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史,记述了黄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迁徙,居地变迁,以及该家族中重要人物在政治、历史、经济中的地位、事迹、贡献,比如记述了黄香、黄琼、黄琬、黄通理、黄缙,在各自任上主持一方,做出的突出贡献,记载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东晋苏峻叛乱、唐代黄巢起义,通过书、图、志、表、画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从微观层面上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历史文献,对历史研究、人物研究、方志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其六,文献修复研究价值。黄氏宗谱及画像由于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宗谱纸张老化、酸化、破损、残缺、折痕;画心残缺、断裂、污渍、水渍、酸化、老化、褪色、剥落、返铅、原装裱材料残破及脱落等,处于濒危状态。如何进行科学施救,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在文献的制成材料、书画材料分析,在去酸、加固、揭裱、修复的技术方法,以及对巨幅文献抢救修复的组织管理上均有研究价值。

    家谱是珍藏在民间的历史文化。学术大师梁启超说:“我国乡村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黄氏宗谱的征集,使“传家宝”变为“国宝”,后续的抢救、开发和利用,也将带动家谱文化走出家族,走向社会,进一步地传承发扬与光大。

    参考文献:

    [1]河南与中华姓氏起源http://www.zhxsw.org/newshow.asp?id=1884.

    [2]河南省档案馆指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3]黄氏宗谱考略,中华黄氏网.

    [4]黄通理传.密县志[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649.

    作者单位:河南省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