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媒体里约奥运传“声”看广播重大赛事报道再发力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6里约奥运会期间,实行前后方报道一体化运行,携手中国广播联盟187家成员台多渠道、全媒体、个性化展现赛况,传统广播与互联网广播深度融合,以广播特色传递和呈现中华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奋勇拼搏的精神。同时,中国广播以集体的力量、崭新的面貌,讲好了奥运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国广播联盟 广播云平台 个性化专栏 全媒体记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B

    2016年8月5日到2016年8月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Games of the XXXI Olympiad),又称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奥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竞技场,也是新闻媒体间在报道质量、报道作风及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等方面比拼的竞技场。此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通力合作,全媒体、多兵种联合作战,把导向和报道艺术相结合,抓热点不炒热点,服务受众不迎合受众,体现专业不卖弄专业,赢得了受众、赢得了荣誉,在奥运报道中独树一帜。

    奥运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统广播和新媒体各项指标均全面提升,创下多项历史新高。受众反馈认为央广里约奥运会报道丰富,个性鲜明;突出时效性,内容实时更新,音响搭配得当;评论及时跟进,正确引导舆论;融合各种新媒体手段报道奥运,创新接地气;积极与受众互动,好听又好玩。

    一、搭台里约,前方报道一体化运行,传播效率更高、更快、更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牵头组建中国广播联盟前方报道组,由中央电台14名记者和地方电台6名记者组成,中央电台总编室主任潘晓闻担任领队,统一指挥调度记者行程及报道安排。

    奥运会报道期间,前方报道组完成约220条连线报道、250条录音报道、30条视频报道、56次赛事直播。前方记者开设的个性化专栏《“悦”说越明》《耳听八“方”》《“闻”所未闻》《“吴”所不谈》《里约远见》等,吸引了不少忠实粉丝。由前方记者发起的手机视频报道,更使他们当了一回“网红”。王艺制作的每天一期的“艺直播”,总观看量高达730.84万次。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简称IBC)是奥运会广播电视信号的集散地,每天为各国广播电视机构提供40路各项比赛的国际信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IBC搭建专属工作间,承担奥运会赛事直播、嘉宾访谈、信号回传等各项直播报道任务。前方主持人梁悦、方亮、张闻等在里约直播间直播了游泳、举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女排、跆拳道、田径等比赛,特别是为听众全场直播了孙杨的男子400米、男子200米自由泳争金夺银的过程,以及中国女排从1/4决赛到半决赛的精彩段落,并对女排夺冠做了全场直播。与电视体育转播相比,中央电台的广播体育直播用语言描述细节,用声音呈现画面,用语态感染听众,发挥了广播特点,体现央广水平。

    奥运会报道期间,中国广播云平台开设“奥运专区”,不仅将中央电台前后方、各部门的奥运报题、发稿进行汇聚分发,实现奥运会报道的全台一体化作战,而且,还为地方台记者开通账号,向187家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开放使用,实现奥运节目在中国广播联盟台间的共享共通,有力地支撑了全国广播电台的奥运会报道工作。

    二、以频率个性化品牌专栏创新,突出广播媒体差异化竞争力

    (一)中国之声推出奥运特别直播节目《里约大挑战》等,抓住时差优势,为听众“量身定制”报道内容

    里约比北京晚11个小时,大部分比赛项目在北京时间深夜到第二天上午之间举行。中国之声抓住时差优势,在早高峰7:00~8:00、夜晚20:30~24:00开设奥运特别直播节目《里约大挑战》,在每天上午时段《央广新闻》内也穿插转播赛况,为听众“量身定制”奥运报道内容。

    1.全民听奥运——早间版《里约大挑战》发挥广播伴随优势

    考虑到受众早起后无法长时间收看电视和视频,中国之声早间版《里约大挑战》把重点放在“同步赛况、见证金牌”上,充分利用受众的洗漱时间、早餐时间、驾驶时间,把正在进行的比赛送到听众耳畔,充分发挥了广播的伴随优势。奥运会期间,早间版《里约大挑战》时段在深圳的市场份额和收听率分别达到13.21%和0.22%,相比7月涨幅均超过50%,份额排名也由第5升至第2,其中8月14日,该时段的市场份额和收听率分别达到45.80%和0.76%,创今年同时段新高。

    2.全民话奥运——晚间版《里约大挑战》发挥广播互动优势

    考虑到晚间生活并不妨碍人们收看电视转播,中国之声晚间版《里约大挑战》把重点放在“话题大挑战”上,每天节目设置一个热点话题,并努力将讨论层面从体育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例如,《傅园慧刷新表情包,新生代运动员为何不老套?》《三大球全面失利,为何只有女排挺得住?》等节目将“专家评论”“明星评论”“大众评论”紧密结合,直播间里既有体操奥运冠军邓琳琳、世乒赛冠军曹臻、跳水名将周吕鑫和张晶、“眼镜飞人”胡凯等明星运动员揭秘幕后,又有汪大昭、金汕、刘艾林、徐力等体育评论员专业点评,还有谷峰、庞龙等热爱体育的演艺明星分享感受,聊透奥运,让听众听懂奥运,并刷新体育知识储备库。

    奥运会期间,晚间版《里约大挑战》时段的听众规模与7月相比,北京涨幅为73%,上海涨幅为78.3%、深圳涨幅为85.7%。

    (二)经济之声《三人五环》节目,立足财经视角,呈现“奥运经济”主题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跨界脱口秀节目《三人五环》以三人对话的直播访谈节目形式呈现,由经济之声主持人王冠担纲主持,邀请体坛名宿魏纪中,奥运专家易剑东,奥运冠军李娜、桑雪、顾俊、钱红,知名体育评论员王奇、颜强,以及热爱体育的财经评论员吴伯凡、水皮等参与节目,围绕奥运会热点,延伸展开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等话题的讨论,成为一档具有高密度信息量、开放式谈话场、多维空间感与极强可听性的多媒体产品。

    此外,经济之声还推出个性化专栏《里约远见》,通过前方记者个性化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及时报道中国奥运军团的战况、当日精彩赛事,畅谈对巴西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的真实体验;开办《奥运股市榜》专栏,聚焦股市中和奥运会有关的热点题材,以小见大,通过奥运题材走势展示经济和科技最前沿趋势;借用重大赛事的吸引力,为证券节目的创新作了有益尝试。

    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提供的广播收听测量仪数据,8月5日~21日,经济之声在北京市场的收听率和市场份额比7月份分别上涨26.36%和29.66%,在上海市场的收听率和市场份额分别上涨7.79%和9.65%。

    (三)音乐之声、都市之声推出系列奥运特别节目

    中央电台音乐之声设置与奥运相关的知识普及与有奖问答内容,邀请热爱体育的音乐人、文体明星、主持人推介奥运金曲,重温历届奥运举办城市风貌和历届奥运会主题曲。

    中央电台都市之声推出特别节目《燃情里约》,节目主持人与体育评论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奥运会精彩战况,梳理点评赛场内外热点。

    (四) 对台湾、对港澳广播全景解读奥运精神,唤起中华自豪感和荣誉感

    中央电台中华之声开辟专栏《里约奥运巡礼》,全程关注奥运赛程。考虑到对台湾传播特点,报道风格平实、客观,着重展现金牌背后的故事,展现两岸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正能量,让广大台湾听友第一时间认识里约赛场上的中国健儿,记住奥运征程上的中国骄傲。

    里约奥运会上,中华台北队在举重项目上摘得宝贵的金牌。比赛结束恰逢中华之声早间时段《早间随身听》播出,对台中心奥运会前方记者立即在混合采访区采录参赛选手感受,第一时间在节目中播出,引起岛内听众热烈互动。

    中央电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新闻资讯节目及时报道赛况,重点新闻滚动播出。新闻专题节目以新闻特写等形式,讲述运动员的台前幕后故事,全景展现重点赛事的赛前赛后。新闻评论节目推出《里约点评》,邀请体育界的专家学者做客直播间,围绕“举国体制”“奥运心态”“职业化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民族广播多民族语言报道奥运会赛事

    中央电台民族之声、维语频率、藏语频率、哈语频率每天以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藏语、哈萨克语五种少数民族语言跟踪报道奥运会最新赛事情况,并对开幕式、闭幕式等重要活动进行重点报道,制作播出《女排再夺奥运冠军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群众盛赞女排精神》《里约奥运会提振巴西信心》《不同的苦难,同一个奥运——奥运会难民运动员背后的故事》等特别节目。

    三、多媒介融合升级,广播节目内容优势与多媒体终端传播强势融合

    (一)中国之声前方现场视频报道和后方节目视频报道实现突破

    1.现场报道可视化,全体前方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

    经过赛前的专业培训,前方记者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媒体记者。他们拿起手机对混合区采访、新闻发布会、赛场内外花絮随时随地进行视频报道,并同步解说和实时互动。例如:孙杨200米自由泳决赛,前方记者王艺、吴喆华分别对孙杨赛前准备、比赛进程、赛后混合区采访、新闻发布会等进行了全程视频报道,记者边直播画面边现场解说,观众 获得“真人秀”般的观看体验。王艺视频报道的观看人次超过547万,吴喆华视频报道有180万粉丝围观,总计观看人次达到727万。

    整个奥运期间,前方记者通过新浪微博“一直播”共进行手机现场视频报道42场,观看人次1210万,粉丝参与互动数1910万,微博阅读量 8300万,转发和评论53万。

    2.广播节目可视化,打造“看得见的广播”

    中国之声晚间版《里约大挑战》每晚通过电波向全国听众直播的同时,还通过央广新闻客户端、网易、优酷、乐视等视频平台,对节目直播间进行视频报道,尤其是体育冠军、演艺明星作为嘉宾加入,吸引了数百万网友观看和“弹幕”互动。

    与此同时,晚间版《里约大挑战》还在直播间以外设置了“第二现场”,通过新浪微博“一直播”,每天发起四场视频报道。直播内容既有办公区、制作间里的广播幕后,也有导播间里教练、运动员、健身达人示范体育动作要领,教授大众健身技巧,吸引了大批热爱运动的网友围观,累计观看人次达220万。

    直播间视频报道和“第二现场”视频报道,为晚间版《里约大挑战》16天收获网络观众约500万人次。

    (二)经济之声《三人五环》实现与多媒体终端传播的强势融合

    经济之声跨界脱口秀节目《三人五环》首次尝试录制过程在手机直播平台映客视频同步直播,六场录制直播总计有将近300多万网友收看直播,单场录制高峰时段在线观众超过160万。此外,节目还在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经济之声微博微信、 以及音频客户端等渠道同步呈现。

    《三人五环》共播出《里约、里约》《奥运生意经》《开幕式大猜想》《奥运经典回眸》《谁不说俺家乡好》《体坛瑜亮对对碰》《从摘金夺银到洪荒之力》《颜值也是生产力》《奥运谐星一锅端》《独乐乐与众乐乐》《扶不起的三大球》《奥林匹克绝代双骄》《五环旗下的五座城》等节目。

    四、履行国家电台职责使命,积极引导舆论热点,传播奥运正能量

    奥运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点新闻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发多篇“有声版”广播评论,以客观冷静的视角有效引导舆论。如赛程过半,中国金牌数不及上届一半,及时播发评论《体育大国金牌减少不是坏事》,指出体育弱国缩小与体育强国的差距,有利于世界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再如公众指责裁判打分不公,《中国体育需要加强国际话语权》道出根源:中国不热心在单项体育协会任职,丧失了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在奥运会落幕后,《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央广评论”的规格播发《不能忘记奥运会的主题》,批评把“重在参与”与“更高更快更强”对立起来,是对奥运会的曲解;指出“奥运会倡导快乐,但快乐不是娱乐”。

    中国之声微信报也多次刊发引导舆论的头条文章,阅读量屡破10万+。在冲击首金接连失利后,推出《中国队首日无金,遗憾吗?》,批评了过时的“唯金牌论”,赞扬了国人看淡成绩的进步心态。8月8日推送《从“感谢国家”到“洪荒之力”,我们需要这样的“泥石流”》,关注当天爆红网络的傅园慧,肯定了年轻运动员的真实诚恳,同时提示公众也要看到轻松背后运动员的辛苦付出和对人生、对比赛的深刻思考等。另外,针对冷门项目推出《因为他们,我们才熟知这些体育项目》,梳理了马术等奥运项目的近年发展,关注运动员的拼搏努力。《你看不上的土特产,已然变身里约“黑科技”》盘点了里约赛场上意外走红的中国蚊帐、拔火罐、清凉油等,再次证明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五、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携手合作实现共赢

    本届奥运会,中国广播联盟在中央电台的全力支持下,派出了北京台、上海台、江苏台、浙江台、广东台、广西台的6位记者,与中央电台记者一道,前往里约采访报道奥运会,并组织其他联盟成员台派往里约的10多位记者,一并交由中央电台前方总指挥统一指挥,共同组成中国广播奥运报道团。

    奥运会期间,中国广播联盟与央广新媒体中心紧密协作,在中国广播云平台上开设了“2016里约奥运专题区”。在联盟秘书处的全力推动下,60多家成员台的280多名记者申请注册了云平台账号,并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共享了从里约传回来的160多条音频稿件,让各地听众能第一时间通过广播了解里约奥运战况。这一做法得到了各地成员台的热烈拥护,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广播云平台的覆盖面和使用量,为云平台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8月21日,联盟秘书处与中国之声紧密协作,发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安徽、广东、广西、大连、南京、合肥等10多家省市成员台,并机直播了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女排的决赛盛况,反响强烈。据赛立信的BSM测量仪实时记录数据显示,广播的“中国女排奥运赛事直播”,在北京地区的总收听率是2.80%、上海地区的总收听率是3.04%、广州地区的总收听率是2.02%,与今年同时段(09:15~11:05)平均收听人数相比,上海地区升幅为38%,北京地区是32%,广州地区是36%。这场直播不仅积聚了大量人气,收听率大幅攀升,全民关注度也达到了常态下难于企及的高值。

    六、结语

    8月21日,中国女排夺冠比赛刚结束,中国之声就推出了节目《冠军!受得起荣誉,也经得住困境,女排精神造就女排》,梳理在郎平带领下中国女排从低谷一路走来的不易,感动众多网友。网友留言:在中央几大媒体里,中国之声第一个推出女排夺冠的新闻,恭喜你们也拿到了一块金牌。在激烈的奥运会报道竞争中。中央电台领衔的国内广播同仁勇于突破,实现了传统广播与互联网广播的深度融合,将广播与互联网快而广的共同特点发挥到极致,突出了国家电台权威的声音特性。正如中央电台台长阎晓明所说,广播“记者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采写了大批更高、更快、更强的报道,在讲好中国故事、推进融合发展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功不可没。”

    (本文编辑:刘浩三)